在古籍中寻找吴江琴人

2018-01-05 05:56张秋红
江苏地方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吴江古琴古籍

◎ 张秋红

在古籍中寻找吴江琴人

◎ 张秋红

感受雅韵

古琴,又称瑶琴,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历来为文人雅士推崇,以致“士无故不撤琴瑟”。东汉桓谭《新论·琴道》云:“昔神农氏继宓羲(伏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作为“圣人之器”“国乐之父”,古琴在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中始终占据着至高地位。从《诗经》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到史传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广陵散”,无不昭示着古琴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影响力。

“琴者,心也”,“琴者,禁也”。古琴奏出的是气节,贯通的是心灵。

2003年中国古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古琴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吴江鲈乡琴社成立,“琴系吴江”揭开丝弦雅韵新篇章。

寻踪吴江古籍

吴江,后梁开平三年(909)建县,素以崇文重教闻名,“弦歌不辍”,读书、藏书蔚然成风。查阅郑伟章《文献家通考》可知,自明朝以来,吴江籍藏书名家不在少数:张隽、柳如是、徐釚、张尚瑗、潘耒、严蔚、陆筠、翁广平、杨复吉、陆鐄、陆廷桢、薛凤昌、金天翮、沈兆奎、柳亚子,凡十五人。故图籍善本,代有蒐聚庋藏。至于近代,柳亚子、薛凤昌等人于民国六年(1917)倡办“吴江文献保存会”,旨在保存乡邦文献,并有《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刊行,堪称吴江近代藏书盛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图书事业蒸蒸日上。古籍善本保护、整理、研究工作,方兴未艾。1982年,史学家、目录学家谢国祯先生莅临吴江,检阅馆藏图书,所著《江浙访书记》谓:“三吴为我国文献之邦,而常熟、吴江等县图书馆藏书尤富。”馆藏善本明徐开禧《涉园琐记》、佚名著《颐贞堂日记》、明徐行著《说剑斋集》清刻本、明程琐桢《牧羊山人》等,悉数著录是书。2014年,吴江图书馆获文化部授予的首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现馆藏线装古籍7万余册,含善本839种6318册、地方特色文献100余部。其中,入选“全国珍贵古籍名录”30多部。

周光纬手稿中论及琴社的书页

陈世骥手稿

顾悼秋

古籍文献,特别是地方古籍文献,作为重要的文史载体与文化遗产,最能反映地域风情与人文风貌,为梳理、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吴江地处太湖之滨,集结吴越文化精华,凝聚江南水乡灵气,千百年来,名士辈出,不仅藏书尤富,更是风雅绝伦。作为大雅之器的古琴艺术,在吴江源远流长、代有传承。笔者有幸得吴门琴派艺传,又兼得工作于吴江图书馆古籍部便利,遂对历代吴江琴人作一粗浅考证,寻踪古籍,感受雅韵。

谱系琴人 官宦琴人

作为士大夫代表,西晋的张翰(字季鹰)是吴江第一位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古琴人,会鉴赏,又会弹。曾作琴曲《秋风》,见秋风而思归故土,表“人生适志耳,富贵何为”之意。

张翰家时为吴地四大豪门士族(被称作“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之首,以文见长。后张翰与吴地琴人顾雍的嫡孙顾荣(字彦先)同朝为官,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切磋琴艺。顾荣死,张翰往吊,“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世说新语》)

到了元代,江南财赋司副使宁昌言将军“日与二三知己以琴樽自娱”,可见士大夫作“手吟”已极普遍。

失意人生,琴书自娱。《吴江县志》载:明朝史珩选桂阳县,后遭奸党之乱,免为庶人,晚年居宜晚楼中,以琴书自娱;清沈世潢因粮案被剥夺学籍,日以琴书茗茶自娱。《盛湖志》载:清人顾惟俊晚年闭门静坐,不以人交接,惟以琴书自乐。

任敏,明代吴江同里人,广东琼州知府,善弹琴,制《吴江曲》(《虎阜志》),并著有《琴理》一卷(《同里志》)。

周光纬,吴江黎里人,为清乾隆工部尚书周元理长孙,琴艺甚佳,且能谱曲。其家谱《周氏家乘》中这样记载:“府君笃嗜风雅,定省之余琴棋射艺无不博涉精能,所著有红蕉馆琴谱二卷。”惜《红蕉馆琴谱》今已失传。

文士琴人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某种程度上说,抚琴已是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亦为琴家,善弹。曾与皮日休泛舟松江,见渔夫醉歌遂谱成《醉渔唱晚》,其曲谱初见于明刊本《西麓堂琴统》。晚年一度定居吴江黎里,常驾一小船游于陆家荡,忘情之时,吟诗抚琴,对酒当歌,野趣无穷。

陈世骥无疑是吴江琴人的优秀者。他工于琴,兼长书画。曾得《与古斋琴谱》,“眠食与俱者三阅寒暑”。一生致力于古琴发展。编有《琴学初津》,数易其稿,颇具影响。书中所收五十曲,包括《雨中秋》《雪夜吟》《乐天操》等。他提出:“琴与书参,音与意参。”主张“四者相顾,不可离也”,即把琴曲知识、文学修养、用音技法和立意达志四方面综合运用。

清代黎里也出现一位琴家,名蔡仙根,生平以琴为生,著有《琴言》一卷,《琴谱大成》二卷,《操缦撮要》一卷。(《黎里续志》)。

顾悼秋,南社著名词人,喜置身园林,吟诗唱曲,抚琴吹笛,乐此不疲。同时期较为知名的文士琴人还有松陵的潘鹤(《松陵人物汇编》)和芦墟的郁文(《汾湖遗诗》)等。

隐世琴人

唐代薛易简《琴诀》云:“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山中隐士,松下古琴,两相衬也!

尹宽,明吴江黎里人,号江南布衣,与同邑史鉴、曹孚,练塘凌震有“四大布衣”之名,隐居不仕,诗酒自喜,又善鼓琴。(《吴江县志》)

明末,外族入侵,明朝遗老不愿归顺,于是便选择居家修佛或避世隐居;不问政事,而寄身山水寄情诗文琴艺。如仲沈洙,讲学浙西,从游日众,明亡后遂绝意进取,屏绝交游,息影一室,琴弈书法无不心究。明清之际,“以隐抗世,以琴名志”者多有人在,吴江人有汤豹处、钱泳、张日华等。(《吴江艺文志》)

女性琴人

古籍中所记的女性琴人,大多为名门闺秀,或官宦家眷,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与艺术熏陶。如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

吴江最早有记载的女琴人是宋刑部尚书黄由的妻子胡与可。胡原为平江人,后随夫嫁入吴江,善笔札诗文,琴弈,写竹等艺尤精,时人比之李清照。(《江南通志》)

而最负盛名的吴江女琴人要数“润到清琴第几弦”的叶小鸾和“斫琴断弦与君绝”的柳如是。

明末才女叶小鸾,吴江分湖人,于琴有天分。其母沈宜修在《季女琼章传》曾有这样的描述:“十六岁有族姑善琴,略为指教,即通数调,清泠可听,嵇康所云‘英声发越,采采粲粲’也。”惜天妒其才,十七岁而亡。

柳如是,吴江盛泽人。为明末清初名动江南、艳冠秦淮的歌妓。柳如是琴艺师从鸨母徐佛,并跻身于名歌妓梁道剑、张青云、宋如姬之列,她们或通曲籍,或善诗词,或工书法,才艺精绝。

徐佛,居盛泽归家院,琴艺高超、能诗善画兰,四方名流扁舟过访,无不唱酬。同镇的汤尹娴、汤吉娴姐妹也善琴瑟洞箫。

僧道琴人

柳如是

一般而言,僧道乃视琴为修道和修禅的一种方式,故琴素有“琴道”“琴禅”之说。北宋时期出现了琴史中著名的“琴僧系统”。

周庆云编纂的《琴史续》在近代琴学史著中首开对僧道琴人关注的先河。《琴史续》卷七“方外”部,辑列宋代以来僧、道琴家44人,如宋代普照寺文照、钱塘僧思聪,元代玛瑙寺僧芳洲,明代畲山僧无暇,清代云泉庵住持特藻、无锡僧岳莲、苏州道士吴浩、虎丘僧空尘等。

吴江也有这样的高僧名道,《黎里镇志》记载清全真道院的朱履云也是琴艺高超,远近闻名。他和蒯秉权琴箫合奏,声动四方。志书中这样描述:“尝于中秋夜泊舟虎邱,三鼓后登千人石,各奏其技,碧云不流宿鸟乱飞,闻者莫不醉心于是,寻声而至士女云集。”

清代达曾和尚,志量阔达,才识过人,凡重任巨举当之无倦色,募资重建了震泽的永乐寺,又扩东藏旧刹。而其平生淡泊,能鼓琴,喜吟咏,善画梅。(《垂虹识小录》)

吴江的琴僧还有明隐、释正提等。

伉俪琴人

吴江的琴史上还出现许多夫妻档,比如说清代的任兆麟和张允滋、周光纬和王淑,民国的蔡真和黄词传等,他们琴瑟和谐,伉俪情深。

柳亚子先生在《十四年五月,和蔡冠雄悼亡》的序文曾有这样的描述:“前岁自吴门返梨花里,于轮船上见俪侣一双,如兰苕翡翠,婉娈相依,询之知为冠雄蔡君与词传黄女士,心识之弗忘。”

蔡真从小善解音律,操得一手好琴。一曲《高山流水》常令其舅顾悼秋听得如醉如痴。黄词传女士也懂音乐,会弹琴。二人常琴歌相和,恩爱相得。

猜你喜欢
吴江古琴古籍
加州鲈“遇冷”!端午节后市场疲软,吴江大量出鱼冲击多地市场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