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团把戏

2018-01-05 05:56李广荣
江苏地方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杂耍把戏杂技

◎ 李广荣

十八团把戏

◎ 李广荣

十八团,一个亲切的名字,这是我的家乡,我在那里度过了甜蜜而美好的童年和少年。

“十八团把戏”是家乡的特色。那年月玩把戏,就是现在叫玩杂技的,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走街串巷,寻处空地就撂场子表演,表演最多的地方是寺庙前的广场、老街茶馆旁的空地,凡是人多热闹的地方,就是杂技表演的最佳处所。特别是过年过节,玩把戏的场子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

我童年的时候,最喜欢看街头杂技,一听见街上响起熟悉敲锣声,便火急火燎地往街上跑,边跑边喊:“玩把戏的来啦!”后面还跟着一群急不可耐,抢着去看玩把戏的小伙伴们,这时空场上早已聚集了很多人,急促的锣声紧催着四面八方涌来的看客,或蹲或站,或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有些孩子小,就坐在大人的肩膀上,把个杂耍场地团团围住。

开场前,锣声震耳欲聋,一阵敲打后,杂技开始了。先是变戏法,就是现代人叫魔术表演,魔术师灵活运用物理和化学的多种科学原理,用奇特的艺术构思,造成种种离奇巧妙的表演形象。这里都是近距离的表演,要有熟练的手法技巧,所用的道具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如钱币、扑克牌等。因为与观众面对面接触,观众又常常可以触摸表演物,往往带来极大震撼。这是利用人们的注意力转移以及错觉等原理来制作成的舞台效果,使观众感觉到物体忽有忽无,变化不测。这些精妙绝伦的魔术表演,准确操纵了我们这些小孩子和现场大人们的心理。接着是耍碗顶缸,舞刀弄枪,又来个吞刀咽球,口腔喷火。每当表演到高潮的时候,总会响起一阵锣声,表演骤然停止,只见一个裸露胸膛的大汉,双手抱拳,放开喉咙高喊:“走南闯北,来到贵宝地。老少爷们,大家帮帮忙,住店要店钱,吃饭要饭钱,有钱的捧个钱场,无钱的捧个人场……”用那面刚刚敲打的铜锣倒扣着,张罗着开始收钱了。

杂耍人知道小孩子没有钱,只是帮个人场而已,把铜锣直接伸到大人的面前,大人们不情愿地把毛票角子扔进铜锣里。也有不愿给钱的主儿,悄悄钻出人群。几个走江湖的杂耍人,早就埋藏在人群的后面,及时迎上去伸出双手乞讨,想走的人不好意思,只得扔一、两个角子。待钱收得差不多了,看热闹的人也走得差不多了,精彩的绝活要亮出来了,只见一个大汉比比划划的,口里含着什么东西,腮帮子鼓鼓的,翻来覆去,来回转场,吊着看热闹的人的胃口,说时迟那时快,突然间一团大火从他的口里喷出,一个大大的火球在他的头顶上方熊熊燃烧,人们无不拍手叫好,惊叹不已!

在街头看杂耍看得多,顶缸耍碗、舞刀弄枪,也不觉希罕。让人触目惊心的绝活,还是口吞宝剑。杂耍人拿出一把明晃晃的宝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依次让众人亲眼验看,以辨真假。然后张开嘴巴,把宝剑一寸一寸地向喉咙里插。此时全场鸦雀无声,人们屏息观看。每当这个时候,我害怕地闭上眼睛,生怕锋利的剑刺伤他的喉咙和肠道。只到听见鼓掌声,才敢睁眼看,那把宝剑已经全部插进杂耍人的嘴里,只有剑柄露在外面,从此打心眼里佩服这样的杂技高人。多少年后听人说起此事,才知道那把宝剑的剑柄有机关,宝剑是能伸缩的。但是,我始终觉得看街头杂耍,是普通老百姓娱乐、休闲、放松之地,也是杂技人生计的来源。

街头玩杂技的岁月已经远去,但我却经常津津有味地回忆十八团玩杂技的热闹场面。那一阵阵锣声还敲响在我的记忆中。

待我长大后,才知道杂技艺术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杂技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杂技的文学记载了。《史记·李斯传》记载过秦二世曾经在甘泉宫看角抵戏的情形。当时的角抵戏,像今天的摔跤表演。《列子·说符》还介绍了民间曾有在空中掷投五剑、七剑的表演。汉朝张衡在《西宗赋》里生动地描写了跳剑丸、走绳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隋炀帝设立太常寺,教授杂技技艺,并于大业六年(610),在长安端门外天津街举行过百戏演出。杂技到了唐代又有发展,当时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中有描写“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的诗句;元微之的乐府《西凉伎》中也有“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那时,有人能表演挑一担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可见,当时的杂技艺术水平之高。至于魔术,据记载,周代成王时,就有人能吞云喷火,变龙虎狮象之形,这就是魔术。汉代武帝元封三年,表演百戏,有人表演吞刀、吐火等魔术。在牛肚中藏锦囊,栾大利用磁石让棋子自相撞击,都是魔术。还有三国时候的故事,左慈戏弄曹操,在宴会上要来铜盆、渔竿垂钓,从铜盆中钓出两条大鲈鱼。曹操想杀他,他忽然隐身不见了。

待我长大后,也才知道十八团是建湖县城东边的一个乡,就是现在建湖县庆丰乡,那里方圆83华里内的十八个美丽村庄,过去统称“十八团”。早在汉唐时期,“十八团”一带,百戏艺人的角抵、冲狭、跳丸、寻橦、走索以及吞刀、吐火等技艺,就常在京城乐棚表演,有时还为宫廷演出,声誉颇佳。明洪武年初,苏州一部分杂技艺人外出逃荒,一头挑着锅碗瓢盆,一头挑着襁褓中的婴儿,来到十八团,从此,十八团即成为杂技家族聚居之地,计有200多户。他们身手不凡,被称为杂技十八大家。明永乐年间,“杂技十八大家”纷纷买马,增添马术驯兽等新的节目,人们称有马的杂技班为“马戏班”,没有马的则称“把戏班”。

十八团男女老少尚武,都会几个套路,以强身健体为宗旨,不准伤人,若有犯者,必受严惩。授艺有戒规,从不传授给不孝敬父母、不尊老爱幼、流氓地痞等品行不端的人,祖训不可违。他们有一种执着进取、自强不息精神,“十八团把戏”是建湖一张靓丽的名片。

清代,苏北庙会盛行,十八团马戏班经常应邀表演,节目不仅形象优美,难度较重,还开始注重选型美。康熙年间,十八团举办马戏会,每年重阳前后为会期,时间半个月,届时,在外的十八团艺人均回乡参加,庙会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杂技艺人和爱好者前来观光或拜师学艺。清代中叶,十八团马戏班已发展到20多个,足迹遍布沿海各省,享誉大半个中国。抗战初期,建湖县建立民主政权,十八团把戏进入兴盛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十八团杂技艺术焕然一新,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五十年代,县里将杂技艺人,组成双福、江河、胜利、新民等八个团体,不久又合并为建湖县杂技团,1983年变更为盐城市杂技团。

十八团把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在节目的类型上,以技巧型、柔韧型节目为主,其内容也源于江淮人民的生活,经过艺术加工,揉进轻松快捷的表演之中,让观众从演员的表演上体味生活的情趣。在综合艺术上,注重音、舞、光、技完美结合,努力打造高、新、美的艺术境界。还吸取了现代舞蹈、艺术体操等艺术门类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南派杂技风格,以精湛的艺术技巧,排练出一批批新颖高雅的杂技节目。或变化多端,神奇莫测,使人眼花缭乱,或轻捷柔软,绰约多姿。再加上色彩鲜明的服装式样,新颖的道具,绚丽、优美、动听的伴奏,使舞蹈形象形成一个完善的艺术整体,这种力与美的巧妙结合,给人无穷的艺术享受。至于魔术表演,中国出现南北两大流派。南派是南方的魔术艺人侧重于吸取西欧的魔术表演手法,其表演讲究道具造型的宏伟壮丽,表演优美洒脱,一般不说话;北派是北方艺人更多地借鉴了亚洲的魔术技艺,多重于手上技巧,除表演细腻外,还注重“使口”(说功),这成为北派魔术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南北派交流日益增多,相互取长补短,现南北两派之分已不甚分明,这也是十八团把戏的一部分,十八团的魔术展示了它特殊和独到的艺术趣味,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启迪人的智慧,增长科学知识,丰富娱乐生活。十八团把戏先后荣获杂技大赛文华奖铜奖、金菊奖银奖、第十三届法国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等大赛奖项。2013年,集结了10多名国内外顶级艺术名家,合力打造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成功在美国林肯中心商演27场次,实现了十八团把戏由“技艺文化”向“内容文化”的转变,实现了中国文化由“送出去”向“卖出去”的转变。

2017年2月8日晚,又以一出杂技舞台剧《小桥·流水·人家》登上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非常传奇”年度盛典。这出戏用杂技本体推动了剧情发展,把情感诗词歌赋等文化元素的融入单纯的杂技动,有助于改变人们对传统杂技的刻板印象,使其不仅有高难度动作,还有通过有意境的构造,使观众欣赏到一部“意外之外”的杂技作品。

十八团把戏艺术源远流长。它跟河北吴桥、山东聊城齐名,是中国杂技艺术三个发祥地之一,以具有独特的汉族文化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饮誉中外。20世纪以后著名的江苏省杂技团、盐城市杂技团均就源于“建湖十八团”。2008年,入选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猜你喜欢
杂耍把戏杂技
爱森斯坦的电影梦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街头杂耍
抛接杂耍的技能
狐狸的把戏(续编二)
老鼠演杂技
狐狸的把戏
A businessman and his donkey
闲看“文化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