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文与民国版《泗阳县志》

2018-01-05 05:56顾亚欣
江苏地方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泗阳泗阳县体例

◎ 顾亚欣

张相文与民国版《泗阳县志》

◎ 顾亚欣

张相文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重要开拓者。在方志编修领域,他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民国初年,中国的方志编修事业进一步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咨令各地编修乡土志。1916年,教育部与内务部又会同通咨各省,请其指令下属各县纂修方志。在此大背景下,张相文积极投入到家乡泗阳的方志编纂活动中,通过数个方面的努力,使民国版《泗阳县志》成为当时所编修1100多部志书中的上乘之作。

一、编排体例、提纲挈领

泗阳历来便有编修志书的传统。目前已知最早的志书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所修,早已散失。此后,泗阳又分别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和乾隆三年(1738)两度修志。而从乾隆三年至民国初年的近200年时间内,泗阳未再编修县志。同时,泗阳于明代时曾改称“桃源”,此前所编修的县志亦曾以《桃源县志》为名。而1914年,民国政府内务部下令将“桃源”之名改为“泗阳”,以与湖南省桃源县相区别。因而,编修新志更加显得刻不容缓。1920年,张相文回乡,“与邦人诸友上下论列”,进而“慨然于文献之就湮”(《泗阳县志》,第111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遂倡导修志。经数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1926年将民国版《泗阳县志》编修完成。而此版《泗阳县志》也被后人视为可与《川沙县志》《龙游县志》等民国时期的名志相媲美。因此,民国版《泗阳县志》也就成了张相文方志学成就中的代表作。在编写过程中,张相文担任总纂,负责县志整体的体例编排。在这一过程中,张相文“详订体例,拟具编辑大意。取通史之法,较诸家之长”(《泗阳县志》,第111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并充分研究前人已有的成果。在上文所提及的两部编写于清代的县志中,康熙版共分“天地门”“人物门”“文章门”“记、序、文”“杂著门”五大部分;而乾隆版则分为“舆地志”“营建志”“田赋上、下”“河漕志”“典礼”“秩官志”“人物志”“艺文志上、下”。二者体现出了明显的由简及繁的发展关系,并各有侧重。鉴于此状况,张相文遂会同他人对此两版志书的特点予以融会与综合。如将“天地门”“舆地志”转化为“疆域沿革”,将“人物门”或“人物志”的种类进一步细化为“名宦”“乡贤”“流寓”“列女”等。同时,又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增添了前志中所无的“经政”“教育”“实业”“交通”等子目。由此,民国版《泗阳县志》便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序的体例结构,“为纲四,曰‘图’、曰‘表’、曰‘志’、曰‘传’;为目二十,曰‘疆域沿革’、曰‘大事’、曰‘职官’、曰‘科第’、曰‘人物’、曰‘地理’、曰‘古迹’、曰‘河渠上、中、下’、曰‘乡镇’、曰‘建置’、曰‘经政’、曰‘田赋上、中、下’、曰‘教育’、曰‘实业’、曰‘交通’、曰‘氏族’、曰‘名宦’、曰‘乡贤’、曰‘流寓’、曰‘列女’”,并“为二十五卷,都五十万言。”(《泗阳县志》,第109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二、亲力亲为、凸显特色

而在体例的编排之外,张相文对于县志编修具体的工作也积极关注,从而使此版的《泗阳县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几大特点。

(一)是鲜明的时代性

与康熙、乾隆时期相比,民国初年的社会明显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局面。因此,这便要求民国版的《泗阳县志》必须积极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而张相文等则主动适应这一局面,在新版的县志中进行了诸多方面的重大调整。而这种调整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志书体例所作的调整。如同上文所述,这种调整主要表现为对旧有志书的体例进行整合,并增设新条目。同时,张相文等还对增设此类条目的依据予以说明:“昔之政令,萃于县官一人,其事简;今则立法、司法、行政各有职守,其事繁。故特辟‘经政’一门……而如教育,昔只有黉宫、书院,可以列于‘营建’,今则有教育局、教育会,以管一邑之学务。如实业,昔只附见于‘风俗物产’,今则有实业局、商会、农会,以资提倡。如交通,昔只有铺递驿站,附属于县属,今则有邮电轮铁,随各地方之情况以设机关。是皆新政之卓大者也。”(《泗阳县志》,第118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新条目的增设为各类志书新体例的创立作出了贡献。

张相文

另一方面,则是对既有条目内容所作的调整。如同样是配列示意图,乾隆版县志中仅列三幅,且“仅具雏形,不足以审利病、观治忽”。而新版县志则配图二十余幅,且各种指标、参数一应俱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皆是由于新志的编纂者认识到了绘图技术所发生的巨大进步。不仅如此,还将“图”作为《泗阳县志》中的基本四“纲”之一,从而将示意图的位置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与此相类似,在“科第”目中,鉴于“变法后,科举即停、学校制兴”,学校中各科的“奇伟之士,成就其无止境”的状况而“别立学校毕业表”;又因“民国肇兴,励行自治、发扬民权,人才复出于选举”而“并立议员选举表”。(《泗阳县志》,第200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即使在变化相对缓慢的精神信仰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整。如“坛庙”栏中,编者指出近代以来“摩罕东来,基督降世,种人杂处,社会风靡”的情形,同时又认为这些外来宗教“虽非祀典所载,尚不得比于淫祠”,因此可“姑备录之,以明世道人心之升降”(《泗阳县志》,第318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从而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

(二)是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例如,在编排上,将与百姓生活直接有关的“河渠”与“田赋”两目皆分为上中下三篇,以便作详细论述。同时,又于“大事”一目中特列“河患”一栏,以示对民众疾苦的关注。而在行文上,则更是直接抒发对于有关民生问题的观感与认识。如在“田赋”目中,作者描绘了当政者不恤民力、肆意加税的残酷景象:“正税之外,既加附税、省税,省、附之外,又加地方各税。既加经常各税,复加临时各税。或加于银米,或加于田亩,或加于纳户、票串。前加未已、后加复来。不但加于正额之田,并加于各项杂田。推而至于交易营业,亦莫不各抽捐税,以补经费之不足。万壑朝宗、彭湃莫遏”。既而,又对当政者提出忠告:“物力维艰,究何能取之不尽!有守土之责者莫不悉脂膏为命脉之本,固本为宁邦之要。其命脉之本如何永固,必早在熟筹审计之中。”(《泗阳县志》,第351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而在“地理”目的“风俗”栏中,作者注意到因新学而导致的受教育成本上升的状况,并指出因此而使得多数人“始因家贫而失学,继因失学而为游民”(《泗阳县志》,第246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从而表现了对于社会秩序受到破坏的担忧。

(三)便是叙述的专业性

民国版《泗阳县志》主次分明,对于某些重点内容叙述得翔实而全面,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而使得这部志书具有了一定的专业性。

而专业性的典型代表便为书中的“河渠”目。在民国版《泗阳县志》中,这一目不但篇幅最长,学术价值也为全书之冠。它所记载的几大河流湖泊,不但是泗阳境内的重要水系,在全国也有相当的影响。千百年来,这些水系反复变迁,最终导致了黄河兴盛、淮河衰败的状况,并使泗阳成为水患频繁的地区。于是,针对着如何解决这一状况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觅淮水适宜

之流路,而泗沂一仍其故”的分治说,与“挽淮渡运以会沂”的合治说。而无论采取哪种观点,皆“非泗阳一邑所能任也”。因此,为了给实际的治理工作提供借鉴,《泗阳县志》的“河渠”目便“但疏其分合之由,辨其通塞之迹,以及施工之难易,受益之多寡”,并分作上中下三篇。“上篇言名山大泽,以考其源流;中篇言工程;下篇言水利。”(《泗阳县志》,第275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从而条分缕析、分工明确,极为专业地排布了有关的叙述结构。而在具体叙述上,更是备述境内与之相关的大小水道,十分详细,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同时,书中又绘制洪泽湖全图、淮北水道图、运北水道图及运南水道图四图,使得“河渠”目中的叙述更为直观。

除了“河渠”目之外,民国版《泗阳县志》中其他一些具体做法也体现出了很强的专业性。如在“地理”目的“山川”栏中,作者对于所介绍的地名的具体信息予以诸如“访稿”“旧志”“详‘古迹’”“详‘冢墓’”“详‘河渠’”一类的标注。而对“人物”目中所列的某些人物,亦将与之有关的资料予以标注。这样的做法于无形中起到了索引作用,极大方便了读者对于有关内容的进一步了解。

三、因袭旧法、瑕不掩瑜

民国《泗阳县志》书影

由于民国时期依然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局”之中,因此当时的各类活动往往都呈现出新旧杂陈的特征,志书的编写也不例外。具体到《泗阳县志》而言,张相文等人在撰述时也难免继续因袭一些旧的做法与观念。例如,大量罗列历代的“贞妇”“节妇”名单,对起事造反者皆称为“匪”,且以“察四方之理乱”“乩一代之兴衰”为由将“灾异”等也列为应予记录的重要大事。而在观念上,则不时体现出对于本国以及过往事物的过分推崇与迷恋。如在论述本地慈善事业时,作者先举例说明佛教、基督教皆有救济生民之心,继而便称:“以彼地异种,殊犹欲使负气含生之伦尽超净土、登天国。岂表表华邦无仁心仁术以弥绘宇宙之缺陷耶。”(《泗阳县志》,第337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这一论述于无形中在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之间区分高下优劣,从而导致隔阂的产生。而在“人物”目中,作者又引顾炎武“汉人以名为治,故人才盛;今人以法为治,故人才衰”之语以表示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的认同。这不免将有关问题简单化,因而也难以从根本上提供有效的解决之道。

虽然存在上述缺陷,但正所谓“瑕不掩瑜”。从总体而言,民国版《泗阳县志》是一部结构独特清晰、内容翔实专业,同时又略有微瑕的作品,体现了编修者为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形势所作出的努力。同时,张相文所作出的贡献也使该志成为其方志学方面的代表性成就。此后,张相文还曾参与《江苏通志》的编修工作,从而进一步奠定了其在方志学领域内的地位。

猜你喜欢
泗阳泗阳县体例
泗阳县出台《泗阳县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员队伍建设六条规定》
泗阳二站虹吸式出水流道水力优化设计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泗阳县桃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泗阳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对策
My Favorite Country
The History of Pl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