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8-01-05 00:13朱再昱余汉英苗其俊许跃峰
职教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育职业教育

朱再昱+余汉英+苗其俊+许跃峰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回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现状,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趋势进行展望,认为今后要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扩大对培育对象范围的研究;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模式的研究;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性的研究等。

关键词:培育;新型农民;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朱再昱(1968-),男,江西瑞金人,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三农”经济与政策;余汉英(1991-),女,贵州雷山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苗其俊(1992-),女,河南泌阳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许跃峰(1970-),男,江西进贤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1-0073-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1]。近年来,我国农村务农劳动力都在不断向城市流动,农村务农劳动力呈现不足的趋势,并且还出现年龄结构老龄化、新生的农村劳动力放弃务农等现象。针对谁来种地的问题,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关注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和关注也在不断增加[2]。因此,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是当前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需要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现状并作出简要评价,并对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加快我国“三农”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进展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美国人类学家埃里克·沃尔夫(Eric Wolf)认为传统农民和市民是相对应的群体,传统农民代表的是一种身份,追求的是维持生计,而职业农民代表的是一种职业,不仅将农业作为产业,还可充分的进入市场,利用一切条件使报酬得到最大化[3]。Nelson,R&Phelps认为人们平等社会地位和平等权利可以通过社会流动机制来实现,这为农民培育以及政府保障农民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4]。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朱启臻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应满足农民具有的四个一般特征:一是要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耕地用于生产;二是大部分时间要进行农业生产;三是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经营;四是居住地为农村社区;同时,新型职业农民还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应是市场的主体,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追求收益最大化,一般收入较高;其次,应具有极高的稳定性,终身从事农业生产,且能有所传承;最后,应具有强烈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不仅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还要懂得对生态、社会、环境和后人承担应有的责任[5]。植玉娥将新型职业农民界定为农业或相关产业为固定职业,并且能够从农业中取得较高稳定收入、获得杜会尊重,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从业者[6]。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舒尔茨认为,历史的经验表明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與其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要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必须向农民提供接受正规教育和各种短期技能训练的机会[7]。郑兴明等基于大学生农村基层服务意愿的实证分析,认为影响农科类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因素众多,不完善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是影响农科类大学生扎根基层的重要因素[8]。赵培芳等基于山西省高校的调研发现,大学生是否愿意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出生地、专业类别、社会偏见、国家政策的满意度、个人长远发展的影响力、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度[9]。周芳玲等认为农职院校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阵地,农职院校能从新型农业的角度出发,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10]。此外,对于正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其他农民是否愿意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金胜男等人对黑龙江省农场规模以上的生产经营型农民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愿意参加培育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比例高于不愿意参加农民,并且农民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对市场行情了解程度、农业技术掌握程度及家庭收入等因素对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11]。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模式及运行机制

单武雄指出,我国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可以分为企业培训、专业机构培训、示范教育和学校教育4种模式,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情况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构成情况,选择符合当地的培育模式[12]。张宏伟等根据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进行创新实践研究,提出了构建多方参与、多元融合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搭建职业培训平台、农业专家咨询平台及农业项目跟踪服务平台等培育模式[13]。而王锋等人则提出了“政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认为政府主导型的培育模式是在现有的培育模式上,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和需求而繁衍出来的,政府主导型的培育模式更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14]。与此同时,刘黎昂等人在我国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中,首先要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网络体系,要针对不同培育对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15]。肖称萍认为,我国职业农民培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即构建沟通协调机制、保障机制、考核监督机制、激励扶持机制等运行机制[16]。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制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要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17]。程松杰借鉴国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经验后认为:要大力推进农业教育改革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鼓励发展优质特色高附加值农业[18]。童洁等人则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该从专业化、产业化和组织化三个方向展开,并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代农业产业支持体系、城乡一体化制度支持体系、农业经济组织支持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支持体系[19]。孙书光认为要鼓励多渠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而积聚人才力量[20]。李国祥等借鉴美国做法,认为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农村年轻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国家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应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21]。张玉军等人结合中国实践,借鉴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提出要从推进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机制模式的协同创新以及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等方面创新培育路径[22]。万蕾等梳理了美国通过《莫里尔赠地学院法案》等系列立法保障农业后继有人的做法,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立法,走培育和吸引相结合的道路,强化教育培训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基础地位[23]。李毅等梳理日本和韩国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和特点,认为要更新培育观念,注重“农民”身份到职业的转换;理顺培育思路,注重培育系统性与实效性等启示[24]。赵恒总结以美、英、法、日、德、韩、澳、瑞等发达国家在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典型经验,提出要加快完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等建议,从而走出一条与我国自身国情相吻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路[25]。肖称萍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通过政策框架的重构,实现城乡联动发展的制度创新;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和制订培育目标和构建完善的培育体系,从而在培育的实施路径上实现策略创新[26]。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有研究简要评述

从以上文献综述可知,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高度重视,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这为深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但也发现了这些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研究不够明确,范围较窄

现有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研究也比较多,从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等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有所论述,然而从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来看,目前主要为农村留守的中老年人,或者返乡的部分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还不够明确,培育对象的范围还比较狭窄。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并且拓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范围研究,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

(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模式的研究不够完善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研究比较单一,且存在较多不足和漏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比较窄,不利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转化尚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培育模式缺乏多样性和有效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式也比较单一,还存在较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目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和培育模式还需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三)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规范性的研究相对缺乏

目前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内容,对新型职业農民培育中新型职业农民的规范认定和规范管理等缺乏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条件、认定类型、认定程序和步骤等以及培育中如何管理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完善的认定程序,规范的管理体系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人们是否愿意加入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是否愿意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四)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课程和教材的研究相对不足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相比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其他相关研究,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少之又少。健全、多元、有针对性的培育课程和教材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中之重,也可以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点睛之笔。对受培育者而言,培育的内容及其后续影响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而现有的研究中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课程和教材的研究相对欠缺。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趋势展望

(一)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扩大对培育对象范围的研究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研究,不只局限于农村现有的务农人员,还应该扩大研究范围。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中,应该从区域、产业、农作物类型等挑选培育对象,从各个农业示范基地、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民和涉农专业在校学生,或者对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其他人员中挑选合适人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对象,并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这样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加入更多新鲜血液,也对新型农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和模式的研究

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模式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好坏的关键之处,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机制和模式的研究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科学的培育机制体系,合理利用好一切培育资源,让相关的单位发挥好自己的带头作用。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育效果,大力发展多种培育方式,加强培育的交流合作。

(三)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性的研究

有计划的认定程序,规范的管理体系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健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档案和数据库,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研究时,要注重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性的研究。

(四)多方位、多部门协同配合,凝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合力

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健全的教材、多元的课程、针对性的培育计划等教学资源,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基层乡村,层层递进,每一层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职能,结合本地的实地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师资队伍,支持教育培训机构充实教学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基地建设,不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6年12月31日)[Z].新华社,2017年2月9日.

[2]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Z].教职成厅[2014]1号,2014年3月14日.

[3]Eric Wolf Peasants[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66:25.

[4]Nelson ,R&Phelps .Investment in human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56).

[5]刘黎昂,赵水民.“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563-567.

[6]植玉娥.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西川农业大学,2015.

[7]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木投资(1990年版)[M].吴珠平,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8]郑兴明,农科类大学生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吗?——基于大学生农村基层服务意愿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7-102.

[9]赵培芳.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意愿实证分析——基于山西省高校的调研[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464-468.

[10]周芳玲,等.农职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经济问题,2016(8):94-97.

[11]金胜男,等.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黑龙江农场农户数据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22-324.

[12]单武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评价研究——基于AHP-Fuzzy模型[J].安徽农学通报,2015(13):5-9.

[13]张宏伟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实践研究——以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4-78.

[14]王鋒,李彬.“政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及其发展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81-83.

[15]刘黎昂.赵水民.“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563-567.

[16]肖称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其运行机制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5(25):68-71.

[17]科技教育司.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13]36号, 2013年06月04日.

[18]程松杰.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问题探析——基于家庭农场背景下[J].安徽农业科学,2014(3):953-956.

[19]童洁等.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5(4):91-96.

[20]孙书光.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演进[J].农业经济,2015(11):75-77.

[21]李国祥等.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93-97.

[22]张玉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他国经验与路径选择[J].世界农业,2016(2):170-173.

[23]万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美国经验及对中国的思考[J].农学学报,2014(6):120-124.

[24]李毅.日本和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对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10):59-64.

[25]赵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J].继续教育研究,2016(8):30-35.

[26]肖称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5(25):68-71.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新型农民培育职业教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刍议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型农民的内涵与需求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