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解读

2018-01-05 11:21曾祥云
社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一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其形成方式看,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反映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体;从其构成要素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合规律性的继承与合目的性的发展;而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看,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和创造性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表现形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境界、新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11-0003-07

作者简介:曾祥云,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4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理论界当下的热门话题。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基本内容、时代背景、历史贡献、理论特色及实践要求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较详尽的解读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读后让人深受教育,也颇受启发。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谈谈我们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整体性认知和理解。

首先,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方式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与深刻反映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体,它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

我国理论工作者在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都会一致强调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但是,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许多研究者并没有作出更具体深入的分析。并且,我们还注意到,有个别研究者甚至将“中国特色”看作是“中国化”的同义词,这种情形在前些年一些研究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读中也同样存在。可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就属于一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因此,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逻辑上,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和准确的把握。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说来,它是指形成和创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用以指导中国社会实践的过程。我们认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场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虽是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教条主义提出的,但它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则是以我党的创立为标志、以我党提出和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目标为前提和依据的。这就是说,即使没有党内教条主义思想错误及其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危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必然要发生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向中国社会实践飞跃的根本的认识论途径。而这也正是我党自创立以来一直倡导并长期不懈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依据和主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的认识,它是借助人的理性思维实现的,是对现实客体的一种间接反映。由于理性認识的内容与现实客体并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因而,作为理性认识成果的科学理论,它是不能直接应用于具体而复杂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而要将科学理论付诸实践,就要借助建立实践理念这一必要的中介认识环节,赋予其具体化、现实化的特征。而实践理念是指人们在开展具体实践活动之前预先提出的关于实践客体的一种理想蓝图,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观念存在着”的实践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而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则是“思想中的图样”《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高度抽象概括性,它也是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因而,我党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实践,将近代旧中国改造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向中国社会实践的飞跃,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探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形成和创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用哲学认识论专门话语来表达,就是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这些不同的语言表述,都是实质上的同义语。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是从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页。,因而,“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而马克思主义在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说民族形式,就是“中国革命的图样”《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4页。,即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自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场来说,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理论性的创造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也就是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深刻反映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体。它既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知,进行“1+1”式地机械相加,也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反映,进行“1:1”式地简单对比;它既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生吞活剥地“全盘照搬”到中国现实社会,也不是对“中国的特性”的一味追求;而是马克思主义与反映中国具体实际二者“有机地结合”,它是“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内在包含了“中国的特性”,是二者的内在统一体。这是我们在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所必须把握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一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把握,同时又是对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刻认知,并将二者内在地统一起来。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它是“在各个方面”作出合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固然内含了“中国的特性”,但这种“中国的特性”并不是人为地去特意“制造”出来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它是“根据我们对于客观地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查研究,而后反映于我们脑子中的关于客观情况的内部联系,这种内部联系是独立地存在于人的主观之外而不能由我们随意承认或否认的”《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9页。。这就是说,“中国的特性”是对客观存在的中国具体实际(国情、党情、世情及其内在联系)的认知、反映,它不是可以想有之就加上、想无之而去掉的。因此,无视“中国的特性”,就必然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必然沦入教条主义思想错误;而过度渲染或毫无根据地去夸大“中国的特性”,甚至用“中国的特性”去取代、消解乃至抹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也是不正确的、错误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并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发生发展规律的探索与思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现实化,它必然内在地包含了、并从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成为了一种具有强烈现实感的实践意识,并用以指导中国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可见,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创建过程,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即是“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实现向中国社会实践能动飞跃的过程。因此,在当下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构成要素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合规律性的继承与合目的性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的构成包含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方面,任何实践理念都是相对于特定的理论理念即理性认识而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理念而言的,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和认知基础。这就是说,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理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无所谓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我党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来改造和改变中国现实社会,使中国成为我党和我国人民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对“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由此及彼的简单演绎,而是在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必然融入了我党对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刻反映,必然内含了我党和我国人民对于未来社会美好愿景的向往与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理念的构成要素告诉我们,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产生或随意产生的,它们的形成和创建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的,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与指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丧失了它赖以产生和形成的理论基础、理论依据。概言之,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理念,就不可能有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因此,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然包含了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认知与把握,否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就不复存在,而我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都不可能成为现实,从而也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辉煌成就,就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同样,作为一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必然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深刻把握,必然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所科学阐明的社會主义内在本质的深刻认知。这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因此,正是作为理论理念的“原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根本遵循,夯实了理论基础,确定了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出发点。否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将失去它赖以提出和创立的理论根源和认知基础而无从谈起。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和超越现实世界的既有状态,谋求能够创造出一个更为理想的现实世界。因此,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机械地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或结论,也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简单地移植到中国社会,它必然结合着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发生发展过程中具体实际情况的反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内在包含的对于中国具体实际的反映和把握,也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得到的,否则,它就将难以与其“研究的出发点”,达到一种契合、一致,实现内在的有机统一。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对阶级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毛泽东就无法作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就无法提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即我国当下的具体实际而提出的,它内在地包含了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深刻认知与把握。这种认知与把握,同样是基于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得到的。而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考维度和基本内容来看,它在实际上也高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创造性应用。例如,这一思想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分析与判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得出的具体结论。换言之,如果不是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指导,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无从得出,甚至根本就不可能产生这方面的思考与认知。因为,只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才会从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去关注、思考和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来说,实践理念之所以高于理论理念,就在于它同时也将理论理念作为构成自身的一个环节和要素,作为包含于自身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中包括它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是对作为理论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的合乎认识运动辩证发展规律的继承与发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合规律性的传承与坚守,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目的性的创新与发展。正如前面所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必然内在地包含了对于中国具体实际的认知与反映。对于中国具体实际的认知与反映,固然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得到的,但从其反映的具体内容来说,则又是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目标为牵引的,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具体论及的,是完全具有“中国的特性”的。毛泽东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各阶级政治经济状况等各个方面的分析,对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以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和规律的探索与思考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又是没有现成结论的,它们都是“在各个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由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页。,因而,正如毛泽东所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换言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具体研究内容,它的具体观点和具体结论,是经典或者说“原生态”马克思主义中所没有具体涉及的。而这也正是它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区别的地方。

同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分析、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揭举,以及它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和基本方略等,是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总目标为牵引,而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发展,它们都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没有论及和不可能论及的。由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实现向中国社会实践飞跃过程中形成的,是因应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需要、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作出的理论创造,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来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其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合乎认识目的的创新与发展。

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仅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在21世纪步入了一个新的更高发展阶段,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國化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又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和创造性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场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相伴而行的。随着我党提出和确立将近代中国改造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实践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然产生和存在,并且,它也必然随着我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党的一大召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已历经近100年的时间。这100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史,无疑是我党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和改变中国社会的历史。100年来,我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指引的前进方向,不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攻克一个又一个实践难关,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实践任务。作为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由建立到逐步发展与完善,再从高度完善走向消亡而终结其使命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目标、具体任务和具体内容,随着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

100年前的近代中国,战乱频仍、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深重,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深渊。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而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共产党宣言》又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1978年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主动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呼应人民意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社会的生产力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质的改善与提升。我国100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始终是沿着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围绕我党确立的社会主义实践目标而具体展开的,其中每一个重要实践成果的取得,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继承、坚守与发扬。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时代。

10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过程,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现实化,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的过程。10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经历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相应地实现历史性飞跃,形成和创建了因应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具体需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中国革命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毛泽东思想,打破共产国际的陈规,破除将马克思主义奉为圣丹妙药的左倾思想教条,将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并具体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取得伟大胜利。以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思考维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胆破除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堡垒和体制障碍,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具体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党执政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也发生了深刻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和辩证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情况新变化,紧紧围绕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重大课题,将马克思主义与反映新的时代条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10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进程,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正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总目标的牵引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不断取得新的实践成果、获得新的发展,而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新的发展,不断催生和创造适应新的实践发展需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因此,从我国近10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进程来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创立及其所蕴涵的深邃理论认知,高度张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无穷魅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生机活力,不仅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在21世纪已进入一个新的更高发展阶段,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又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和创造性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表现形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是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新境界、新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责任编辑:潇湘子)

Abstract: Xi Jinpings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achieved by realizing another historic leap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s a kind of Chinese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formation, it is an organic unity of Marxism and the concrete reality of China reflecting the new era. From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i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purpose of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m, it i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m practice, marking the new major breakthrough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Chinese Marxism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As the latest manifest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Xi Jinpings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fundamental guide and action guide for China to open up a new realm and new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Xi Jinpings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rxism in China; Chinese Marxism; Epistemology; Concrete; “Combination”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我给小鸡起名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抉择
人民出版社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