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浓度水平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2018-01-09 13:27钟巧妮黄变昌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纤溶乙组二聚体

钟巧妮,黄变昌

(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临床研究

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浓度水平检测与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钟巧妮,黄变昌

(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目的探讨和分析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检测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377例患者,按照患者手术后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乙组患者无深静脉血栓形成(34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浓度水平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术前,甲乙两组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浓度水平及术后第7天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14天两组纤维蛋白原浓度以及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两组D-二聚体浓度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浓度水平的检测对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价值

在临床上,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可能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均产生影响[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病因是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以及血流滞缓,在血栓发生和血栓前状态时,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是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发生改变的两种分子标志物,能够反映出凝血、纤溶过程变化情况,也是血栓的形成、溶解等的标志[2]。为了探讨和分析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浓度水平检测变化的相关性,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377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以下为研究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377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在30岁-85岁之间;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对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多发创伤、活动性出血明显、病情不稳定、骨筋膜综合征的患者;局部、全身、其他脏器急性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肝素诱发)、急性脊髓损伤、严重颅外损伤的患者。将患者手术后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分甲组、乙组。甲组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乙组患者无深静脉血栓形成(345例)。男性患者为214例,女性患者为163例;患者年龄在30岁-85岁之间,平均为(58.24±5.6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早晨空腹采集2 mL的前臂静脉血,抗凝,离心10 min。通过Sysmex CS-2000i血凝仪对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使用原装配套试剂盒,D-二聚体测定方法是免疫比浊法;纤维蛋白原的测定方法是凝固法,所有检测均在当天质控在控前提下进行。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体浓度水平进行观察,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来排除深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此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乙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由表1可见,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甲乙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14天,甲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大于乙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甲乙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D-二聚体浓度水平 由表2可见,在术前甲乙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81)。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甲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水平大于乙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甲乙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纤维蛋白原水平(Mean±SD, g/L)

表2 甲乙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D-二聚体浓度水平(Mean±SD, mg/L)

3 讨论

由于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时,手术区域同股静脉相邻近,进行手术牵拉时会直接对股静脉内皮产生损伤,易形成深静脉血栓[3-5],深静脉血栓形成波及肺静脉,危及生命,所以要把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早发现,早干预。正常生理条件下,机体凝血、纤溶以及抗凝是动态平衡状态的,一方发生改变就会导致病理状态出现。当机体凝血功能增加,纤溶、抗凝功能减弱时易形成血栓[6,7]。凝血关键步骤是凝血酶原活化后的凝血酶以及纤维蛋白生成,抗凝系统通过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活性进行调节。形成纤维蛋白凝结块时,纤溶酶原激活剂存在,使纤溶酶原激活转化成纤溶酶,开始纤维蛋白溶解,而形成了纤维蛋白产物。纤维蛋白原就是凝血因子I,在血液中是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因子,属于急性反应蛋白。存在双重生物活性,属于凝血酶作用底物,为高浓度纤溶酶靶物质,在凝血系统、纤溶系统中纤维蛋白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甲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在术后明显增高,说明纤溶活性增加,乙组先下降后增加,考虑是外伤患者较多,机体组织以及血管内皮损伤广泛所致。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特异性的一种降解产物,是血栓的形成、溶解特异性的一种标志物。血栓形成后,在机体内30 min后就开始自溶,因纤溶酶作用而形成多肽小片段(大小不规则),D-二聚体是最小的多肽小片段,存在D-二聚体时就说明血栓形成并已经开始溶解,但水平增加也不能确定血栓的存在,所以可当做筛选指标。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及D-二聚体浓度,能有效预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早防治肺栓塞,提高术后生命安全性。甲组术后D-二聚体明显增高,乙组先下降后升高,考虑原因是手术干扰到软组织,牵拉血管,损伤内皮细胞,而出现纤溶亢进;甲组术后抑制维持较高水平,可能因为溶栓药物加速了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导致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加。

综上所述,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浓度水平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直接相关性,对于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骨折患者来讲,如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上升,则应警惕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给予合理的预防措施以防治深静脉栓塞。故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的检测与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存在高度相关性,能较好辅助临床医师及早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进行有效干预,以提高手术疗效及生命安全。

[1]张成绩, 徐志宏, 史冬泉, 等.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J]. 中华骨科杂志,2012, 32(9): 837-842.

[2]张宏军, 张延召, 范克杰, 等. 围手术期D-二聚体和FIB检测对诊断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29): 25-27.

[3]王刚, 李强, 徐云钦, 等. 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双动态曲线变化在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价值[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10): 1015-1017.

[4]詹谦. 髋关节置换后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监测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41(23): 3453-3454.

[5]李自军.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检测在老年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黑龙江医药, 2017,30(2): 379-381.

[6]牛云峰, 李广贤, 刘金榜, 等. 髋关节置换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诊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科学, 2014, 35(8): 16-19.

[7]李世飞, 祝孟海, 姚琦, 等.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J]. 北京医学, 2017, 39(2): 143-145, 149.

猜你喜欢
纤溶乙组二聚体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在脑动静脉中的变化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