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要刊速览

2018-01-10 18:55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波多黎各耶路撒冷飓风

《自然》(英国)2017.12.21

年度十大人物

十位影响2017年的科学界人物,涉及不同领域,从基因组编辑工程师到为核不扩散抗争的地球物理学家,从精准预测9月墨西哥7.1级地震的地震学家到将目光瞄准了学术机构中性骚扰问题的一位律师,他们深刻影响了过去一年全球的发展。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也入选其中,其团队在量子互联网方面的探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组成的网络,可实现在全球共享量子信息。

《彭博商业周刊》(美国)2017.12

欧洲金融新秩序?

MiFID(欧洲金融工作市场指令)将在2018年1月3日正式实施。作为欧洲证券监管机构主席,史蒂文·迈约尔是该法案背后最重要的推动人。法案试图为欧洲民众提供更低费用的金融服务和为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更多机会,并通过增加透明度来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迈约尔认为自己和该法案有两大使命——保护投资者和促进有序市场。

《外交世界》(法国)2018.1

特朗普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的错误

2017年12月初,美国政府发表声明把美驻以色列特拉维夫大使馆搬迁至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的首都地位。特朗普的举措不但违背了相关国际条款,也引起了联合国大多數成员国的谴责和阻挠,导致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处于孤立位置。但在当地,特朗普的倡议受到当局的公开欢迎,既成事实政策仍在继续。

《纽约杂志》(美国)2017.12.15

波多黎各飓风之后

2017年9月20日,飓风“玛利亚”从东南向西北直击波多黎各岛,造成81人死亡,约20万间房屋受损,大批民众流离失所。与2005年损害严重的“卡特里娜”飓风相比,虽然灾害发生之初,后者更为严重,但由于波多黎各的道路、医疗等基础设施薄弱,人均收入和政府财力都非常有限,致使现在灾难发生三个月后,灾难的残局更加难以收拾,其毁灭程度甚至超过“卡特里娜”飓风。

《外交》(美国)2018.1

不该遗忘的历史

德语中有一个单词专指“与过去妥协”之意,在这个妥协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有其处理悲惨过去的不同之处。本期《外交》梳理了六个国家的国家罪行与伤痛以及“与过去妥协”的模式和教训,其中包括德国对纳粹态度的演变、俄罗斯对斯大林主义的盲目崇拜与理性思考、南非如何处理结构性种族问题和经济不平等,以及美国在混乱种族历史中的错误与进步。endprint

猜你喜欢
波多黎各耶路撒冷飓风
飓风来袭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揭开杀手真面目
疯狂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