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味”语文,追求本真教学

2018-01-10 20:20方楠
师道·教研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三味人情味语言文字

方楠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势,各地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不断推陈出新,标新立异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各种花样和奇招可谓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

但是如此热闹如此多样的语文教学,真的是本真的语文教学吗?在各种争奇斗艳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之下,我们的教学是否就与语言文字贴得更近?我们的学生是否更能将语文学以致用,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是否更能促进他们亲近美好的人性,并帮助他们塑造一颗健康美好的心灵?

当我们静心思考,我们需要的也许不是各种异彩纷呈的语文教学,而是一种着眼于语言文字本身,且更加贴近生活和人性的教学,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教学。

一、何为“三味”语文教学

1. 语文教学追求本真的“语文味”

“语文味”教学的研究在教育界已经取得相当卓著的成就,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应属全国语文教学名师程少堂老师。笔者认为程少堂所诠释的“语文味”三大要素中第三点“品味语言文字之美”最为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要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实实在在贴近语言文字本身的本真教学。这种本真的语文味,首先是让孩子实实在在去感知到语言文字的美感,让孩子们在感受的过程中自然产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愿望,并最终学以致用,将感知获得的语言文字生成为自己的语言文字,甚至最终形成自身“腹有诗书”的儒雅气质。

2. 语文教学追求接地气的“生活味”

“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即是死教育”,这两句话说出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是立足于生活实际的,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亦如是,语言文字本身就来自于人类社会,最终也是为生活服务的。美国教育家华特更有一句名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简明扼要地表达了生活与语文的紧密联系。

语文课堂上追求“生活味”,也就是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是灌输语文知识的课堂,不是为教学而教学的,而应该立足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这里,笔者将“生活”界定为广义上的生活,就是认知这个世界,包括大自然的奥秘、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即每个学生个体在他一生中将可能面临的生活内容。

3. 语文教学追求塑造心灵的“人情味”

语文学科是与“内心情感”贴得最近的学科,语文教学应当具有满满的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应当包括几个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人情关怀,教学过程中对文本中人情的体会,教学中与社会人情的相联系。“人情味”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一位教师有人情味,他的教学充满人性化,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么他的学生自然耳濡目染,受尽熏陶。

4. “三味”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上文中阐述的“语文味”“生活味”“人情味”是语文教学的“三味”,虽然各有特色,但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语言文字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发展于人类生活,创造出人类文明,因此,语文绝对是关于社会人生的学科,这就注定语文作为学科教学时,语文味、生活味、人情味的统一性。

二、如何践行“三味”语文教学

1. 注重品味文字,让“语文味”芳香四溢

带领学生品味文字的美感,是追求本真的語文的起点。如果学生总是“死读烂读”,把文章读得倒背如流,却不懂得文字的美妙之处,那是失败的语文教学。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是师生如品茶一般品尝文字的课堂。

2. 时常联系生活,让“生活味”彰显温馨

学习的本质是懂生活,任何学术上的事物都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在教学上多一些“生活味”,让课堂教学生活化,充满温馨的生活气息,会让学生更自然地感受知识、获得知识。

3. 巧用悟情之法,让“人情味”升华课堂

语言文字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情感则为语文的灵魂。缺乏真情或者用情不恰当的文字都让人难以忍受,而巧妙恰当的运用情感的文字往往魅力十足。语文课堂也一样,完全缺少情感会使课堂失去灵魂,而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则会使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因此,语文课堂巧用悟请之法,让课堂多几分恰到好处的“人情味”,会使语文课富有魅力。

4. 重阅读重积累,最是书香能致远

“三味”语文教学的践行,不能蜻蜓点水式地体现一下“语文味”、浅尝一点“生活味”和偶尔意思一下“人情味”。归根结底,真正本真的教学,能做到三味俱全的教学,要从阅读和积累入手。“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把语文课堂上出味道,就要有满腹经纶,就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责任编辑 黄博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味人情味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充满人情味的雅量
鲁迅的“三味”
浓浓的人情味——记中华情老年公寓护理员郝在有
人情味与人情风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