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翻译史中翻译原则

2018-01-10 22:55樊笑霞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14期
关键词:翻译原则运用

樊笑霞

【摘要】翻译原则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不同时期的译者们对如何翻译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提出了不同的翻译原则,这些原则对我国翻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翻译史 翻译原则 运用

一、中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

1.隋唐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开始的。从隋代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发达时期。以玄奘为代表的唐代僧人,十九年间译七十五部佛经,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译成梵文。

2.明末清初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严复等为代表翻译家,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

3.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的翻译活动。“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五四”时期,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都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代表人物有傅雷、鲁迅、瞿秋白等。

二、不同时期的翻译原则

古代佛经翻译家之谦和道安主张直译,而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玄奘提出的翻译标准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意即“忠实、通顺”。19世纪末,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严复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尤其信已大难矣!故言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日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信”,译文应抓住全文的主旨,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删,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顺序。“达”,只信而不达,译了等于没译;只有做到达,才能做到信,要做到达,译者必须先通读全文,认真分析,做到融会贯通,然后再进行翻译,为了表达意愿,可以在词句方面做必要的调整和改动。“雅”,译文要雅,否则就没有人看,“雅”是指“古雅”,要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古文。“信”和“达”,用做评价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在我国翻译界一直没有异议,对于“雅”,译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不能脱离原文,片面求雅,如若原文不雅,而译文十分的雅,这不是违背了信的原则吗?况且严复主张的是古雅,即用古文进行翻译。在古文写作盛行时期,翻译文章翻译的古雅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但是在胡适提倡白话文后,如今译文再去追求古雅就不符合时代要求了,所以针对严复的“雅”我们应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圆满地实现“信、达、雅”这三个原则,当然十分不容易,但又必须尽最大努力千方百计地来完成这个任务,否则便永远达不到再现艺术作品翻译创作的目的。

林语堂提出翻译的三方面:1.忠实标准;2.通顺标准;3.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艺术所依赖的: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也提到“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两国文字词类不同,句法构造不同,文法与习惯不同,修饰格律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覺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习惯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三、原则运用

标准的不同,对同样的译文就会又不同的评判。

比如,美国第十六届总统Abraham Lincoln的《底格里斯堡演说》的最后一句:that government i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shall not perish fromthe earth.

译文A:并且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译文B:要使这个归人民所有,由人民管理,为人民办事的政权在世上永远存在。

以“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来评判,无疑译文A优于译文B,但是若以“动态对等”的标准来评判,结论可能就相反了,因为当地英语的使用者对于原文中的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的反应是口语化,朴素,而又贴近民众。与之“匹配”的是译文B,而不是译文A,以汉语为母语者对译文A(尤其是,“民有,民治,民享”)的反应是书面语,用词考究,而又学究气十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是一项复杂而又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在众多的翻译原则中,每一个原则标准都是我们在翻译的实践中应该注意的。我们不能固守于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定的标准来进行翻译工作,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基本的三个原则我们是必须遵从的:一、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二、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三、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有人偏重精心的再创造,视翻译为艺术,有人偏重一定的客观规律,视翻译为科学,但是,不管视为艺术,还是视为科学,翻译的根本任务即在于传真,译者不能充当说谎的媒婆,否则就会怨偶无数。

总之,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关注原文及译文遣词造句的语域,使译文不仅在语义上合意,而且在语用上合宜。译文除了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之外,还必须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所提出的翻译标准:“翻译是把另一民族的文学作品,用本民族的语言完整无缺的复制过来的一种艺术,一种纯粹翻译的创作。”

参考文献:

[1]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endprint

猜你喜欢
翻译原则运用
简析广告语的翻译
目的论忠实原则在英文歌词翻译中的应用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柰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