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餐桌上的超级英雄?

2018-01-10 17:59长夜之饮
东方企业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古老作物食物

长夜之饮

近十年间,一股“健康”风潮席卷而过,无声无息地渗透到日常的方方面面。当健身塑形成为风尚,健康饮食似乎也成了一种“有态度”的生活方式:追求“有机”排在首位,烹饪方法与饮食结构彻底革新。一时间,从国内到海外,各大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层出不穷的健身、营养“达人”们拍出靓照,传授让自己脱胎换骨的经验食谱。

在那些食谱中,一款名为藜麦(Quinoa)的食材被冠上了“超级食物”的名号,仿佛拯救体重与膳食健康的超级英雄,在餐桌上粉墨登场……

从印加神话到健康神话

3000年前,与世隔绝的美洲大陆上,安第斯(Andes)山脉巍峨耸立,守望着西方的太平洋,广阔的肩脊担挑起古老神秘的安第斯文明。用飞鸟的眼睛俯望,海拔3812米的的的喀喀(Titicaca)湖如同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安迪斯山脉的肩膀之上。柔浪拍岸的高山土地间,赭红皮肤的古老原住民洒下细密的种子,淳朴地期盼着一次丰收……

作为南美洲最早的作物之一,藜麦起源于该洲最大淡水湖——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周边,即现今的秘鲁与玻利维亚两国。考古证据显示,距今5200到7000年前,非人工种植的藜麦已经用于原始畜牧业;距今3000年至5000年前,藜麦正式用于人工繁育,并在其后极为漫长的岁月中担任该地居民的首要农产品与主粮。在智利与秘鲁的多处古老墓穴中,考古学家都发现了藜麦的踪迹。

在始于十五世纪的印加帝国(Inca Empire)時期,藜麦被封为圣物与“万谷之母(mother of all grains)”,印加语称之为“chisoya mama”。根据史料记载,在盛产黄金的印加帝国,每逢藜麦种植季节,印加国王会手持黄金农具,种下第一批种子,因而在许多古老的印加神话中,藜麦都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就在哥伦布踏足美洲之后,蜂拥而至的殖民者给美洲的原住民文化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印加帝国在1533年正式宣告终亡,藜麦是西班牙入侵者眼中属于土著人的“低等食物”,且其在本土宗教信仰中地位卓然,因此被剥夺了主粮地位,种植也遭强行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由欧陆引入的大麦与小麦。

于是,当数不清的南美作物,如玉米、红薯、番茄、马铃薯、烟草等等传遍世界的时候,藜麦俨然是安第斯山脊上一个古老而坚韧的神话,它在原生村落中小范围地播种,沿用传承千年的古老方式打谷。

藜麦的命运于1980年代初现转机。一洲之隔的美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试图解决宇航员漫长飞行中的食物难题。科学家试图建立一个“受控生命生态保障系统(Controlled Ecological Life Support System,即CELSS)”,在一个闭合的生态系统中完成生命的自给自足,让宇航员吃上新鲜的食物。经过漫长的对比与研究,候选的可种植作物里,沉寂多年的藜麦脱颖而出,登上榜首。这种古老作物中蕴含的营养与能量,坚强到时间亦无法将其摧折。

随后,就如绝大多数首用于科学研究与军事发展的产品一样,当素食主义、健身时尚、有机饮食、超级食物的大风刮过,经过岁月洗礼,又拿到了“NASA认证”的藜麦摇身一变,从印加神话中走了出来,以“健康神话”的全新形象成为广受全球追捧的农业作物。

是藜不是麦

藜麦的英文名“Quinoa”本是西班牙语词,自南美洲原生的克丘亚(Quechuan)语词“kinwa”转音而来。中文“藜”字取于其藜亚科的近亲,同样是非常古老的作物,《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写“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莱”指的就是莱藜。

作为原产地千百年来的主粮,藜麦实则是一种“假谷物(Pseudocereal)”,即一种像谷物一样作为粮食使用,但不属于禾本科的植物。根据品种的不同,藜麦最高可以生长到三米,强大的根系蔓延可达30厘米,叶与种子均可食用,但种子商品化程度更高。藜麦的种子约有2毫米长,常见颜色包含白色、红色、棕色和黑色。

在自然的状态下,藜麦种子的外壳含有苦味的皂素,不宜食用,绝大多数贩售的藜麦都经历了去壳过程。藜麦育种的研究方向之一便是去除苦味,通过基因工程选育更甜的品种,但这种苦味也是一种原生的自我保护手段,使藜麦远离鸟虫侵害,减免了照料的麻烦。

另外,藜麦抗寒,适应盐碱土地,可以生长在营养极低的土壤里,因此广泛应用于人口食品保障的项目中。

NASA之所以选中藜麦作为太空食物,亦是经过了多方面的深思熟虑。

想让宇航员长期食用一种食物并保持健康,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常见的主食包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它们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但缺乏优质蛋白质和脂肪,长期食用会造成营养不良。古人在长期的经验汲取中选择了燕麦,这类作物包含比较丰富的矿物质和蛋白质,却又缺乏维生素,正因如此,坏血病也是一种困扰古代人类的顽疾。

除此之外,水果中几乎不含有蛋白质,蛋奶肉类中固然含有蛋白质和脂肪,也不能提供维生素补充。

藜麦却能解决以上全部。

未烹煮的藜麦中含有13%的水分,64%的碳水化合物,14%的蛋白质和6%的脂肪。每100g生藜麦就能提供高于每日所需(Daily Value,即DV)20%甚至更多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他命B和膳食矿物质。100g经烹饪的藜麦可以提供120大卡能量、占每日所需30%和22%的锰和磷元素,以及大量的铁、镁、锌。

由于不含麸质(Gluten-free),易于消化,藜麦同样适合麸蛋白过敏的人食用。食用时既可以像普通谷物那样煮熟,又可以像麦片类产品泡发食用。

藜麦的主产地在南美洲的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在美国和欧洲也有小范围种植。

全球每年大约98%的产量用于供应欧美市场,中国近年间的销量也逐渐增加。最初,市场最为认可籽粒较饱满的白藜麦,原产地大多种植该品种,迎合购买者的喜好,但随着更多外形普通、营养价值高的品种被挖掘出来,各种颜色的藜麦纷纷登上世界舞台。其中,白藜麦需煮的时间最短,约在10分钟左右,红藜麦要煮15分钟,黑藜麦需要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2013年是联合国大会宣布的“国际藜麦年”,其标语口号为“千年前播种下的未来(A Future Sown Thousands of Years Ago)”。安第斯山脉居民千年间的古老实践得到了肯定,关于藜麦的知识与经验将加快科学世界走向未来的脚步。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现代神话,藜麦享受着风光的同时,也承担着许多消费者疏于关注的沉重——

大量外销造成了藜麦价格飞涨,反而致使生产地许多以藜麦为食的人难以负担其价格,而藜麦对他们来说又是特殊地理条件下唯一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此外,连年的供不应求削弱了土地的肥力,也对藜麦的品质造成了影响。

超级食物,真实力还是假炒作?

头顶“超级食物”的头衔,藜麦身价倍增,但究竟什么才是超级食物呢?

根据《牛津英语大词典》的释义,“超级食物”指的是“特别具有营养,或对健康特别有好处的食物”,但这只是一个名词解释,而非科学定义。

事实上,“超级食物”的概念广泛用于商品营销之中,但很少得到营养师的认可。伦敦圣乔治医院(St Georges Hospital in London)的首席营养师凯瑟琳·柯林斯(Catherine Collins)曾表示:“‘超级食物是个最无意义且造成最大伤害的概念……关于这个概念的错误观点实在太多,我已经不知该从哪里开始释清。”

对于“超级食物”的错误理解,常见的类型之一是认为某种食物会对健康产生奇效,尤其是长久以来在例常烹饪中少见的品种。红菜头、亚麻籽油、椰子油均属此列,营销公司往往将其定义为某些明星和特殊健身者的秘密食谱,吸引消费者大量购买。诚然,红菜头拥有优质的糖分,椰子油和亚麻籽油对减重有效,但这些特点并非独具,在缺少营养师指导使用的情况下,普通人即便食用这些“超级食物”也很难起到基本的效果。还有一些人认为,“超级食物”应该营养非常均衡,能够以一代万,提供人体所有日常所需。严格考量这一点的话,藜麦确实可以勉强达标。但除它之外,还有一种达标的食物——貌不惊人的马铃薯。在2015年大热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中,被队友遗忘在火星基地的宇航员便是运用NASA “受控生命生态保障系统”的概念来自救,而他种植的作物正是马铃薯。然而,不论是藜麦还是马铃薯,都只是极度艰难环境下迫不得已的选择,并不代表这些作物当真具有代替其余一切食物的资质。不管是考察维生素含量还是蛋白质的质量,都不难找到比它们更优的存在,哪怕仅从口感和享受而言,它们也都远非最佳选择。

在商业运作之下,除却“超级食物”的概念,“超级水果”、“超级坚果”等等也接连登场,作为消费者,若不想被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概念“忽悠”,应当清醒认识到:从健康与营养角度出发,优秀的食物不可计数,重要的是接受、利用它们的优点,而非神化它们的名头。参看广受追捧的“地中海饮食模式(Mediterranean diet)”,其中的橄榄油、红酒,地中海沿岸盛产的番茄、茄子、大蒜被认为可以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但显而易見的是,这种饮食方式之所以健康并非是这些食物中的某一种具有卓绝功效,而是得自于多种食物共同干预的结果。

正如超级英雄电影那样,过度的商业开发让其从一呼百应逐渐变得乏善可陈,“超级食物”的商业概念也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日彻底破灭。真正健康的饮食,需要的不是“超级”与“超级”的简单相加,而是众多食物在均衡、完整、合理模式下的通力协作。

猜你喜欢
古老作物食物
为什么要多元
无公害水稻病虫害防治要点
挖掘这些基因,让作物抗各种病(2020.3.27 科技日报)
最古老的九大树木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古老的瑞典
食物从哪里来?
地下作物
幻方欣赏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