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初探

2018-01-10 11:53谢婷戴慧
中小学德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公民法治道德

谢婷 戴慧

摘 要 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一个核心,即模范公民;六个必备品质,即“政治认同”“道德素养”“法治信仰”“学科自信”“科学精神”“公共参与”;三个关键能力,即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 键 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2-00-05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道德与法治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那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在此,本文作了初步思考和模型建构,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老师来思考和研究学科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从两对“关系”思考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内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所谓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因此,借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将教师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教师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思考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内涵及其结构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试图寻求本学科教师核心素养的特殊性,即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核心素养的特殊素养,这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梳理了教师核心素养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核心素养的异同。

可以说,师德、师能(终身学习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等等)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两者的区别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同理可推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是公民,是人,同时具备公民的属性、人的属性。此外,教育部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已经体现在高中各科新课程标准之中)。那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发展核心素养三者是什么关系?

综上所述,要思考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核心素养内涵,我们需要思考两对关系。一是人—公民—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师之间的关系,二是三种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

1.人—公民—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师之间的关系

要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核心素养,我们需要厘清人—公民—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师之间的关系。这四个概念的关系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教师同时具备人的属性、公民的属性、教师的属性。

图1

一方面,特殊性总是普遍性中的特殊性,我们不能脱离人的属性、公民的属性、教师的属性,单独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特有的属性。另一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的确又有其特殊性。在思考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核心素养时,如何兼顾四种关系、兼顾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是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也是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这三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是独立于课程之外的,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表现出来,我们需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其主要载体是学科知识,主要路径是学科活动,主要条件是学科师生,主要保障是学科评价。这些都离不开学科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离不开学科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将影响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影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教师发展核心素养侧重于教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侧重于课程发展,教师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发展核心素养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我们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便基于以上两对关系的思考,这些思考还不够充分和准确,许多困惑也还未解决。因此,我们以下所提出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还不够完善,仅供大家批评指正。

二、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建构

基于以上“两对关系”的思考,我们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一个核心:以“模范公民”为核心素养;六个必备品质,即具备“政治认同”“道德素养”“法治信仰”“学科自信”“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三个关键能力,即课程与教学开发设计能力、课程与教学实施能力、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能力,并建构了其模型(见图2)。

图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核心素养模型构建,是综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以及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等多种因素提出的。

1.一个核心:“模范公民”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模范公民是指公民中的杰出代表,在履行權利和承担义务方面有突出表现,是其他公民效仿和学习的对象。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负责任的合格公民,首先自己应是合格公民,并在此基础上成为模范公民的代表。

譬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学习要尊重和爱护国旗,那么,在每周一升旗仪式时,道德与法治教师是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参加升旗仪式?如果没能做到,那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可能就会被人诟病为“假大空”“说一套做一套”。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宣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满满的正能量,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如果教师自身做不到,就会被学生懷疑学习内容的真实性,认为这是一门“洗脑”课,认为老师表里不一,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自觉成长为合格公民了。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以教师的行为作为自己效仿的标杆。因此,我们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模范公民。

2.六个必备品质

(1)政治认同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熟知中国历史、党史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我国的国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相关价值观念具有肯定、接纳、赞同的情感体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强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自己公民身份认同,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等。能自觉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对外保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对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政治秩序稳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免受威胁、侵犯、颠覆、破坏。同时,教师将这些立场和情感,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准确而坚定地传递给学生。

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应积极主动向学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宣传党和政府在国家建设中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培养学生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珍爱少先队、向往共青团、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

(2)道德素养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道德与法治教师教授的内容之一是思想品德,这意味着教师应以较高的道德素养要求自己,尤其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师尤其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从教学内容的构成来看,道德与法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三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这四方面内容为“四维”,经纬交织构建教材内容。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做一名“杂家”,同时兼备心理教师、德育教师、法治教师、政策宣讲教师等职责。大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是杂而不精,而从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来看,心理健康、法治教育的内容专业性很强,国情教育的内容不断与时俱进,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做“杂家”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做“专家”,这就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3)法治信仰

信仰指对某种思想或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法治信仰”,即发自内心地对宪法和法律的尊崇,积极主动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培养合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卢梭曾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心里。”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率先树立法治信仰,做到心中有法、敬畏法律、推崇法律、并将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的合法权益,对未成年人加以特殊保护。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得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等。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在学校遵守校纪校规,在社会知法、懂法、学法、守法;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能勇敢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引导学生相信国家的法治建设逐步完善,依法治国有序推进,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

(4)学科自信

在传统认知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是“政治教师”。而生活中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羞于承认自己是“政治教师”,其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对本学科的自信。

学科自信表现为对本学科价值的信奉、对实施课堂教学的自信。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无论任教学科是否需要参加中考,无论该学科在学校、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何,教师一定要清晰地领会本学科的价值,要具备足够的学科自信。这是一种对自己工作价值的高度认可,也是对自身实现的肯定。同时,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张扬教学魅力,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激发情感共鸣、引领核心价值,充分感受到本学科“德润人心”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法护成长”为生命提供可靠的港湾;并将自身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向学生传达出一种强有力的邀请函,邀请学生也来分享学科学习的喜悦。

(5)科学精神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精神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1]。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以认真严谨的态度,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教法,研究学生学情,持续专业阅读及通识阅读。以法治教育教学为例,新教材加大了法律内容的比重,对于专业的法律知识,大部分教师感觉自身知识欠缺、能力不足。如果我们不加强自身对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对法律知识不知道不理解,就很容易造成科学性错误。如此,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就无法形成,法律素养的培养也是无稽之谈,法律信仰将成为空中楼阁。更可怕的是,因为教师法律素养不足而误导学生,造成未来社会公民法律素养的欠缺及国家法治建设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而教师坚持科学精神,就能尽量避免科学性错误,才能真正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6)公共参与

公众参与是公民通过直接以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互动的方式决定公共事务的过程,它所强调的是决策者与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的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比如,八年级下册作为宪法教育专册,不少教师会感觉到教学力不从心,有一種本能的恐慌。如果教师只是比学生提前几天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梳理一下知识结构就去匆忙走进课堂。那么,教师只是知道片面、肤浅的知识而没有形成知识体系,更没有深入领会其内在价值,更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如此,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什么素养,以及如何实现学生素养的具体路径肯定是含糊不清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令人堪忧。

教师要求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公共事务,自己就必须要参与到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中去。教师只有热心公益,才会知道平凡善举也能传递温暖;教师只有观摩法庭审判,才会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与力量;教师只有和少数民族同胞互动,才能理解民族团结的题中之义。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不能只是单一地教一门学科,而应积极承担学校的其他工作,如团队负责人、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社团指导教师、班主任等。或者尝试在社会担任社区志愿者、居民调解员、业主委员会成员等。教师经常活跃在社会、学校各类舞台上,就能拥有许多真实的情境和素材,也能更好地将之用于课堂。教师不仅要自己参加,还要带着学生一起参加。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一起计划、实施、分析、总结、提炼,真正的核心素养才能在学生心中萌芽。

3.三个关键能力

上述的一个核心、六个必备品质,更多地是从“人”和“公民”的角度,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这些核心素养和必备品质必将通过由内而外的路径,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发挥作用。如何让道德与法治教师占领好课堂的主阵地?我们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备的关键能力是: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包括道德与法治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的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课程(社团)开发的能力,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架构等。例如,图3是某校构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化实施框架[2]。

图3 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化实施框架

这一课程体系扎根国家德育课程,从课程目标、内容和课型,以及学习方式的校本化,实现国家德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而立足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主题,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并拓展资源,形成了联校精品德育课程。这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形成与提升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从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始,逐渐具备强有力的课程开发能力。

课程实施能力,包括道德与法治国家课程的实施路径、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等。例如,结合法治教育,有的学校构建了法治课案例教学的范式,有的学校探索校本课程“模拟法庭”的教学流程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执行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是道德与法治教师最重要的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包括教学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道德与法治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发展评价,重视学生的道德性成长。譬如,有教研组尝试制作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成长档案,档案中不仅保留学生的作业、试卷等,更将教学中使用的过程性材料搜集保存,包括写给家长的信、我的点赞卡等。同时,将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在多元评价中促进学生的成长。

我们提出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其目的在于教师可以此为参照,不断审视自身,持续学习,不断精进,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专精而广博、敦厚而有风骨的品质,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饱满自己的精神、涵养自己的品格、锤炼自己的风骨,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奠基人,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戴慧.思想政治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行动研究[J].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参考,2018(16):4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公民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