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CT及MRI表现*

2018-01-11 05:26戴振火周杰钦唐淑慧
关键词:椎旁终板脊柱炎

戴振火 周杰钦 唐淑慧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放射科,福建 漳州 363000)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CT及MRI表现*

戴振火 周杰钦 唐淑慧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放射科,福建 漳州 363000)

目的 总结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资料,分别观察椎体及附件、椎间盘、椎旁软组织改变,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7例患者中,椎体骨质异常CT显示31例,MR显示37例;椎间盘受累CT显示18例,MR显示29例;椎旁软组织受累CT显示16例,MR显示25例。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的CT和MR表现具有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脊柱炎;金黄色葡萄球菌;CT;MR

在非特异性细菌所致的脊柱感染性病变中,最为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其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脊柱炎相似,但药物治疗方案却有根本的差别。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阻止病程发展,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预后。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现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7年6月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患者的CT及MR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7年6月行CT及MR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患者37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8.3±3.6)岁。临床表现为患处疼痛、活动受限,病史13天~10个月,平均发病时间2.5个月。

1.2检查方法 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患者取头先进仰卧位进行螺旋式扫描,扫描范围包括病变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正常椎体,扫描参数为250 mA、120 kV、5 mm层厚;扫描完成后将图像拆薄为0.625 mm并传送至GE AW4.3工作站,应用后处理软件进行多平面重组与3D重建。MRI使用PHILIPS Achieva 1.5T双梯度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脊柱相控阵线圈,以头先进仰卧位行相应节段脊柱扫描,常规包括矢状位、轴位、冠状位及脂肪抑制成像,轴位扫描范围包含病变节段及上下位各一节正常椎体。扫描参数:矢状位 TSE-T1WI (TR350 ms,TE15 ms);矢状位TSE-T2WI(TR3000 ms,TE120 ms);轴位TSE-T2WI ( TR3000 ms,TE120 ms);矢状位脂肪抑制序列T2WI(TR3000 ms,TE80 ms);扫描层厚3.5 mm,间距1 mm,矢状位、冠状位FOV为360 mm×220 mm、矩阵320×256,轴位FOV为220 mm×220 mm、矩阵320×256;平扫后行对比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钆钡葡胺,剂量0.1 mmol/kg,以2.5 ml/s经肘静脉注射,注完药后以同样速度继续推注20 ml生理盐水,推注完立即行脂肪抑制SE-T1WI序列矢状位、轴位及冠状位扫描。

1.3观察指标 ①椎体及附件:椎体信号、高度,椎体内是否有脓肿,终板破坏情况,附件是否受累;②椎间盘改变:包括信号变化,是否有脓肿形成;③椎旁软组织受累情况:有无椎旁脓肿形成,以及脓肿大小形态、壁厚薄和光滑与否;④椎管受累情况:有无椎管内脓肿、肉芽肿形成及其强化方式;⑤相邻椎体间病变的蔓延方式。

1.4统计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 结 果

本组37例患者的发病部位:颈椎2例(5.41%),胸椎7例(18.92%),胸腰段交界5例(13.51%),腰椎22例(59.46%),腰骶部1例(2.70%)。

本组37例患者,均出现局灶性或椎体不同范围的溶骨性骨质破坏,CT显示31例,表现为虫蚀样密度减低灶,边缘不规则,无明显硬化边,其中13例病灶内可见死骨形成;MRI显示37例,椎体由于骨髓水肿和骨质破坏,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伴椎体终板及终板下信号异常;CT/MR增强可见终板条状或局灶性强化、椎体不均匀强化。椎间盘受累CT显示18例,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减低;MRI显示29例,表现为椎间盘内小囊样或不规则斑片状T2WI高信号。椎旁软组织受累CT显示16例,MRI显示25例,病灶边界模糊,CT呈不均匀密度减低,MR表现为不规则片状信号异常,其中4例MR发现椎管内梭形异常信号灶,增强扫描有13例出现椎旁软组织内脓肿强化。详见图A~H,表1。

图A-C MRI显示T11/12椎间盘见团斑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相对应椎体终板破坏,边缘毛糙,异常信号弥漫累及整个椎体,STIR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图D-F 增强扫描见椎体终板明显强化,受累椎体弥漫性中度强化,椎间盘脓肿呈环状周边强化;T11-12水平椎旁软组织肿胀、强化,后纵韧带下外见梭形强化影内夹杂小囊样脓肿灶,相应平面硬膜囊及脊髓受压。图G-H CT轴位及矢状位重建见病变椎体终板虫蚀样破坏,椎间盘密度不均匀减低。

表1 CT和MRI检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的病变检出情况[n(%)]

3 讨 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化脓性脊柱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多发生于成人,主要是血行感染,少数为外伤、椎间盘手术、腰椎穿刺术或针灸所致的感染。本病起病较急,症状明显,常有恶寒高热,腰背部疼痛伴棘突叩击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以腰椎多见,本组发生于腰椎22例(占59.46%),与赵晓丹[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进展较快,早期就容易弥漫整个椎体,病变1周后即可有MRI信号改变,因此脊柱炎症确立诊断愈早,治疗愈早,患者预后愈好[2]。CT检查在病变早期较难发现椎体密度的改变、椎体终板的侵蚀破坏和椎间盘改变;随着病变的进展,CT轴位结合多平面重建可显示椎体破坏的程度、椎间隙改变、椎管内的受侵情况、椎旁软组织肿胀和脓肿等。MRI对骨骼及周围软组织有很好分辨率,可于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渗出、坏死等炎症反应早期即出现异常信号,是脊柱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3]。此外,MRI可多参数多平面成像,对病变的累及范围、是否多椎体受累,脓肿的部位、大小、形态,椎管内侵犯和椎间盘改变等的显示优于CT。椎体受累MR通常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改变(图A~C),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椎旁病变范围一般不超过病变椎体高度,可伴有椎旁脓肿,表现为周边环形强化(图D~F),相邻椎体间的病灶扩展是通过直接侵袭椎间盘而导致的相互蔓延。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椎体异常信号常弥漫整个椎体(图A~E)(本组出现32例,占86.49%),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炎症,多起源于终板前外侧椎体,进而炎性水肿迅速波及整个椎体[4]。早期病变虽较为弥漫,存在骨质破坏缺损,但相对结核性脊柱炎而言,本病较少发生脊柱后凸畸形。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早期易累及椎间盘(图D~E)(本组出现29例,占78.38%),这较刘涛[5]化脓性脊柱炎早期出现椎间盘异常信号比率为91%略低。此结果出现的病理基础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进而直接溶解破坏椎间盘[6]。脊柱结核椎间盘异常信号比率明显低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是由于结核分支杆菌缺乏蛋白水解酶,无法有效分解椎间盘组织,因此脊柱结核早期椎间盘组织保留相对完整[7]。脊柱结核后期出现椎间盘异常信号,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首先破坏椎体终板,再通过破坏通道进一步入侵椎间盘所致,受累椎间盘信号欠均匀,椎间盘内可见斑点状或囊状T2WI高信号脓肿形成,但病变椎间盘高度正常,此为脊柱结核早期椎间盘特征性变化[8]。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常早期即出现椎旁软组织信号异常,易发生椎旁脓肿,可出现多个小脓肿灶(图D~E),此种表现出现原因是在嗜中性粒细胞蛋白水解酶作用下炎症更易扩散[6]。本组3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患者中出现椎旁脓肿25例(占67.57%),脓肿壁厚且不规则,与Jung等[9]研究所得化脓性脊柱炎脓肿壁厚而不规则比率为70%基本一致。而文献报告结核性脊柱炎常有广泛的椎旁软组织受累及腰大肌脓肿形成[10],且结核性脓肿边缘多光滑锐利,脓肿壁薄,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值得强调的是,为了观察椎旁软组织边界与脓肿壁,增强扫描非常重要[6],尤其是MR脂肪抑制T1WI增强轴位扫描。由于炎症的蔓延方式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多椎体受累常经椎间盘向上下蔓延至相邻椎体终板、终板下骨质。结核性脊柱炎多椎体受累时常经韧带下或椎旁软组织扩展而不是经椎间盘。

综上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早期骨质破坏较为不易形成死骨;脊柱结核死骨出现总体率较高,早期即可出现死骨但常无明显新生骨组织修复。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常较易形成局限性椎旁脓肿或肉芽肿,均不超过椎体病变范围[11],椎旁软组织肿胀边缘常不规则,境界不清;增强扫描多表现为实性软组织肉芽肿强化或呈多个小脓肿强化,肿脓壁较厚,边缘模糊;结核性脊柱炎椎旁软组织受累边缘常较清楚规则,脓肿壁常薄而光滑;因此对于较大椎旁脓肿,应仔细观察软组织反应边界,脓肿壁厚薄及外壁是否光滑[6],有助于与结核性脊柱炎鉴别。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累及的椎体数目一般较少,且常无脊柱成角畸形,CT及MRI显示一般无椎体破坏塌陷,但附件受累机会增加,椎体边缘及中部均可出现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受累范围小,边缘模糊,受累软组织强化较均匀或呈斑片状强化[12];而结核性脊柱炎椎体多节段受累发生率较高,且较其它感染性脊柱炎更易造成椎体塌陷畸形,脓肿范围常较广泛,较易形成椎旁蔓延性脓肿及硬膜外脓肿蔓延。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有助于和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为临床早期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帮助。

[1] 赵晓丹.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CT鉴别诊断[D].青岛大学,2015.

[2] Bettini N,Girardo M,Dema E, et al.Evaluation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non specific spondylodiscitis[J]. Eur Spine J,2009,18(1):143-150.

[3] 雷鹏蛟,李大伟,马远征,等.非特异性脊柱感染误诊的临床分析[J].脊柱外科杂志,2014,12(6):321-325.

[4] 刘涛,孙建民,崔新刚,等. MRI及病理学鉴别早期化脓性脊柱炎及布氏杆菌脊柱炎中的应用及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499-504.

[5] 刘涛.MRI及病理学在鉴别早期脊柱炎症中的应用及价值[D].山东大学,2014.

[6] 周守国,王娟,赵晓梅,等.化脓性脊椎炎的MRI表现与分期[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20(3):218-221.

[7] Almeida A. Tuberculosis of the spine and spinal cord[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5, 55(2); 193-201.

[8] 周建军.MRI对早期脊柱结核的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4):362-364.

[9] Jung NY,Jee WH,Ha KY,et al. Discrimination of tuberculous spondylitis from pyogenic spondylitis on MRI[J]. Am J Roentgenol, 2004, 182(6): 1405-1410.

[10] S Currie, S Galea-Soler, D Barron, et al. MRI characteristics of tuberculous spondylitis[J]. Clinical Radiology, 2011,66:778- 787.

[11] 徐嬿,杨贤卫,郑芸,等.脊柱结核和非结核性脊柱炎的MRI影像鉴别[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6):960-966.

[12] 白玉凤,牛娟琴,叶建军,等.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 CT及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9):1311-1315.

戴振火,男,本科,主治医师,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

R445.2

B

1004-7115(2018)01-0079-03

10.3969/j.issn.1004-7115.2018.01.029

2017-11-08)

猜你喜欢
椎旁终板脊柱炎
定量CT与化学位移编码磁共振成像测量椎旁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穴位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中药治强直性脊柱炎有优势
椎旁肌群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下腰痛患者终板Modic改变在腰椎上的分布特点
TNF-α和PGP9.5在椎体后缘离断症软骨终板的表达及意义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