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2018-01-12 05:29李春祥赵丽霞覃华宏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丁苯脑缺血注射液

李春祥,赵丽霞,覃华宏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致死致残率高,并发症多,复发率高,对患者生活有严重影响。丁苯酞是我国在脑血管病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在神经损伤治疗方面效果显著。本文对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其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影响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武警广西总队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丁苯酞联合治疗组。

入组标准:①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CI诊断标准[1],并经过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确诊;②发病至入院时间在24 h内;③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25分。

排除标准:颅脑损伤、脏器损伤、急性炎症患者以及由于肿瘤、脑栓塞等原因导致的脑梗死。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0.1 g,1次/日,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20 mg,1次/日。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降血压、调节血糖等其他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100 ml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次/日,滴注间隔6 h以上,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血管危险因素情况。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采集患者清晨静脉血,实验室测定血清hsCRP及LPA水平。评价治疗前与治疗14 d患者的NIHSS评分。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研究共入组急性CI患者128例。常规组75例,其中男43例,女32例,平均年龄(61.7±1.8)岁;28例合并有高血压,37例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0例合并有糖尿病。治疗组53例,其中男30例,女23例,平均年龄(62.1±1.4)岁;20例合并有高血压,27例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例合并有糖尿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LPA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与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hsCRP、LP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治疗组治疗后hsCRP、LPA下降更为显著,较常规组有显著差异(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情况 治疗前常规组和治疗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13.43±3.72)分vs(13.61±3.67)分],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为(4.02±1.36)分,常规组为(7.69±2.53)分,较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sCRP、LPA测定水平对比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患者致死率较高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CI可占到卒中70%左右[2]。患者脑梗死时容易引发机体多种病理反应,包括刺激脑组织细胞,释放兴奋性氨基酸与生成自由基,加速细胞能量的消耗等。脑组织细胞的凋亡、水肿等引发缺血与神经损伤,并出现各种炎性反应[3]。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关键是恢复组织供氧,促进脑组织血流通畅,进而减缓神经损伤[4]。

丁苯酞的主要成分为消旋体,类似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5]。将丁苯酞这类新型药物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能够对多个脑组织损伤环节产生作用,进而抵抗脑组织缺氧,恢复局部微循环[6]。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对缺氧状态下的细胞进行代谢调节[7-8],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9],增加局部血流量,减轻脑水肿[10],并且保障线粒体的正常功能[11],进而达到减少细胞死亡与恢复局部供氧的目的。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的hsCRP、LPA水平要显著高于健康人群[12-13]。本研究中,经过14 d的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NIHSS评分、hsCRP、LPA水平较常规组下降更显著,说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方案可有效地降低急性CI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在提高患者生理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方面具有较好效果。

本研究为样本量较小的对照研究,随访时间短,没有对治疗的长期预后进行分析。在之后的研究中会针对本研究的这些问题进行调整,以进一步研究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效果及机制。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FEIGIN V L,FOROUZANFAR M H,KRISHNAMURTHI R,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stroke during 1990–2010: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 The Lancet,2014,383(9913):245-255.

[3]周坤.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1):1726-1728.

[4]田云玉,易继平,姚晓喜,等.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4):14-16.

[5]端木寅,王源,梁爽,等. 丁苯酞脑缺血治疗作用的相关药理学研究进展[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3):126-130.

[6]纪海茹,孔维. 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1(3):250-252.

[7]董莎,刘瑞珍,李晓东. 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5):578-579.

[8]李国前,王杰华. 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9):682-685.

[9]高兰,娄季宇,杨霄鹏. 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MMP-9活性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116-118.

[10]宁文婧,杜业亮,孙乐津. 丁苯酞对脑缺血大鼠AQP9 mRNA表达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4):52-54.

[11]高钟生,郭宗成,张和振. 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低灌注状态大鼠前脑线粒体超微结构及ATP酶活性的影响[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4):420-422.

[12]周伟君,车在前. 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3):234-236.

[13]周丽琴.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测定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6):844-849.

猜你喜欢
丁苯脑缺血注射液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鱼腥草注射液在养猪生产中的妙用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tocol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Trial Version 7)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