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教学:高中诗歌“少教多学”的策略

2018-01-12 09:41李凌云
关键词:杨花李煜少教多学

李凌云

(江苏省清河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1)

支架原意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建构主义者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支架教学法。支架教学形象地说明教师为学生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框架线索使其攀升,进而内化所学知识为技能,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坚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教学成为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巩固、深化自主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过程。 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少教多学”要求教师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少讲、精讲,而搭建教学支架无疑是与诗歌“少教多学”的要求契合的,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建构教学支架呢?

1 通过项目学习,构建“宏观型”教学支架

项目学习要求学生像成人一样真实地实践或研究,通过自主研究、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完善知识结构,获得实践体验,发展实践能力。项目学习的基本结构为“问题引导——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项目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本,以达到了解背景、提纲挈领地掌握学习内容的目的。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有“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专题。在阅读教学中,为促进学生探索发现、主动建构有关诗词知识,整体感知李煜及其作品,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人间没个安排处”的项目学习,学生需要完成工作如下:

1) 查阅资料,知晓李煜的人生经历;

2) 检索文献,搜集历代对李煜其人其作的评价;

3) 学习理论,了解词、花间词、婉约派的发展脉络;

4) 研读课文,论证“前半生醉生梦死,后半生亡国之痛”的观点;

5) 辨析评论,比较李煜词与花间词的特点。

任务一指向了解传主李煜的人生历程,知悉他从一个帝王到阶下囚的经历。学生需要依照李煜的传记,来分析确定其人生曲线中的转折点,即亡国。任务二指向李煜的主要成就,需要学生广泛查找相关资料。任务三是学习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任务四需要学生根据课文,印证这样一个结论。任务五需要将李煜与花间词作家进行比较,明白李煜是“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第一人。他的词是美学上的极品。五个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学生能够从宏观上了解与李煜有关的词学知识及对李煜的评价。教师设计这样的项目学习任务,并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给予辅导和点拨,学生在整体上对李煜命运的错置及其词创作有大体的了解。从支架项目设计效果来看,课堂学习深入,局面生动。

2 通过文本变形,建构“比较型”教学支架

具体到一篇课文而言,教师在原文的基础上,通过“主干提炼”“添加修饰”等方法,给原文变形,用“变形文本”建构“比较型”教学支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作者在原文中用语的匠心。该方运用得当,可以以简驭繁,让学生深刻理解形式与内容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时,让学生圈点勾画传统意义上“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雪花”等意象后,再让学生将主干提炼出来,使文本变形为:当蜘蛛网查封了我的炉台/当余烟叹息着悲哀/我铺平了灰烬/用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第六段,将诗歌停顿处取消,勾连成一句话:“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主干提炼之后,一些重要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定语被省略了,如“无情”“失望”“美丽”等,这些词语被删去的同时,诗歌的感情不再那么浓烈,诗人在绝望中诞生的信念,原本强烈的震撼和悲剧美被淡化了,感情被稀释了。诗句停顿被取消后,变成了平铺直叙的叙述句,诗歌一唱三叹的节奏美也消失了,美丽的“建筑”变成一堆沙石。通过呈现这样的“比较型”教学支架,学生可以体悟诗歌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相得益彰、不可分割的关系,认识诗歌独特的形式美的内涵。

文本变形,是让学生有一个“负面”的比较对象,在对比中见优劣。事实上,有些诗歌经过变形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未必是“负面”的,从另一角度折射主题,也是很好的,最典型的就是古往今来人们对《清明》的变形:

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五言绝句: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然,还有改变成散文、戏剧台词的,笔者不再赘述。随着节奏、韵律的变化,标点符号的移动或改变,会让诗呈现出“变形”体,学生只要通过朗读细细咀嚼,变形的效果就会体会出来。

3 通过思维列表,构建“思维型”教学支架

诗歌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诗人通过作品将情感传递给读者,但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点较低,大多时候是看不懂诗歌意思的,即不能正确理解诗人的情感,于是,课堂上教师“多教”成为一种必然。其实,可以通过列思维表的方式,教师根据自己的阅读体悟,构建“思维型”教学支架,实现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突破。

在学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笔者列出两张思维表。表1是了解题目中五种事物所涉及的基本信息,要求学生结合全文填写。

表1 诗歌基本意象关涉的信息

学生填写完表1之后,对诗歌的基本内容已经有了大致了解,教师进一步组织研讨重点意象“月”,从景物与月的衬托关系,从时间与月的哲理关系,从“初月”想到“初人”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重点内容突破之后,再回头分析思路,再次借助思维表建构支架,如表2。

表2 诗歌的结构思路

设置表2的目的有三:进一步理清诗人的行文思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为背诵诗歌全文作准备。

纵观整节课,教师以“月”的意象解读为重点,集中解决景、情、理的内部流程与关系,把文本初读与结构思路交给思维表来完成,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4 通过文本对读,构建“对照型”教学支架

在教学中,在原诗的基础上,补充或追加同类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读,拓宽眼界,加深理解。“对照型”支架与“比较型”支架都重在比较,但又有所不同。“比较型”着重在诗文内部通过形式变化衬托原文精妙,而“对照型”重在开拓视野,深化理解。适当使用“对照型”支架,会使课堂内容丰厚,富有思维含量。

在学习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时,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字后,笔者出示了三个问题:1) 为什么作者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说杨花的什么特征?2) 作者如何写杨花“有思”的?3) 最后三句震撼全篇,画龙点睛,作者如何做到花人合一的?

学生再读全词,带着问题探究。学生认识到苏轼在词中,不仅写杨花的形还写其神,更写其情,倾注了自己真挚的情感。构思别致,将咏物与写人结合起来,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小小的杨花,竟被苏轼写得这么美、这么动人!

接下来,因为有了“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所以就有历代专家评价,其中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指出:“(苏词)与原作均是绝唱,不容妄为轩轾。”这个评价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教师及时出示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与学生共同欣赏章词细腻描写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学生联系实际,有的学生觉得章词杨花更可感,写尽了杨花之妙。两首词对照阅读之后,学生会对杨花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两位词人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刻画赞不绝口。“对照型”教学支架的建构,将拓展探究落到实处,延伸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总而言之,教学支架的构建,给学生提供诗歌“多学”的台阶,引其拾级而上。“宏观型”支架重在单元或专题学习;“比较型”支架则在文本研习、重点突破上着力;“思维型”支架在理清结构思路上助力,给学生以清晰的思路;“对照型”支架多用于拓展延伸环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开阔视野。

[1] 许会斌.践行“少教多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J].陕西教育,2015(5):78.

[2] 李凌云.浅谈阅读教学中理性思维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18.

[3] 余大芹.在文学经典中汲取生命的力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2):46.

猜你喜欢
杨花李煜少教多学
李煜
李煜作品
爱情抄底
杨花柳絮
杨花萝卜花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
谎役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