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1-13 18:30宋春林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专业

宋春林

摘 要 “十三五”期间,新的发展形势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着力完善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意义重大。当前中高职衔接中存在办学特色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教育衔接存在脱节,师资交流浅且经验不足等四个方面问题。针对中高职衔接失调特征,应在以下方面着力突破:建立中高职衔接保障运行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衔接;加强师资建设等。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人才培养;认知误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3-0022-04

一、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高职衔接机制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经30余年发展,主要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与探索阶段(1983-1999年),中高职衔接从提出到实质性实施,并进入招生形式的探索阶段。第二阶段是增长与逐步规范阶段(2000-2005年),教育部下发一系列工作指示,对五年制高职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发展方针,并对办学主体、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综合管理作进一步指示。第三阶段是管控与受限阶段(2005-2010年),教育部政策要求五年制、对口招生规模设限为5%,经政策管控招生渠道受限,規模缩小。第四阶段是通畅与拓宽阶段,中职教育基础地位得以加强,高职教育结构得以优化,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受到更广泛重视,中高等职业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自2010年开始,全国各省市职业院校均开始积极筹划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高职自主招生也逐步由试点转为正式开放,拓宽了中职生深造学习渠道。在2014年6月14日,国家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这证明,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形成有梯次、有分工的人才孵化模式,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中高职衔接认知误区

就近几年情况来看,国内对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如下较为普遍的认知误区:

(一)中高职街接不是让所有专业均实现街接

首先,中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服务产业布局。以服务业为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应重点加强金融、商务、医疗、健康、物流和高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这并不是指与服务业相关的专业都要衔接,而是指要在划定的重点领域内,对相关服务专业衔接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其次,中高职院校在办学特色上,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服务当地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当地特色设计专业设置、擘画专业衔接,侧重辐射当地支柱产业、特殊产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另外,因中高职两种办学层次、两种人才培养方向有些许偏差,专业目录也不尽相同,全部专业均实现无缝对接是不可能的。目前通用的是,2010年版的中职目录,2015年版的高职目录。高职专业目录改版明显,修订中注重与中职目录对应匹配,增加了“衔接中职专业举例”内容。但客观来看,中高职专业目录中所涉专业,也不是全部都可衔接。在衔接上,中职生可选与原专业有关联的专业,或改学与原专业同属专业大类的专业,亦可根据喜好跨界跨行选择报考一门全新的专业。

(二)中高职街接不仅仅是“接口处”的街接

我国中高职衔接主要分四种模式:五年一贯制、3+2分段贯通、对口招生、自主招生,四种模式实现了“接口”衔接。这说明,高职为实现录取渠道畅通,采取多元化的招生模式开放办学,以确保有更多的中职生升学深造。但我们所探讨的非“学历嫁接”,研究不是局限于中职生的升学方式与渠道,而应侧重关注“内涵的建设与衔接”这样的深层问题。夯实中高职衔接,须以有效保障运行机制作铺垫,政府、学校、企业、行业携手育人形成合力,共同参与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理实课程、教学过程等各方面紧密衔接。

(三)中高职街接不是单纯解决学历提升问题

中高职衔接对于学生来说,不应局限于自身学历上的提升,学历仅能代表一段经历,只能是学习结果的书面证明。中高职衔接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基础素养,更重要的是提升学习者的技能水平层次。此外,衔接若能有效到位,应也可以满足一线基层劳动者的学习愿望,对他们进行非学历职业教育,以使其适应市场变化给工作岗位带来的新要求。

(四)中高职街接不是单纯解决中高职的生源保障问题

高职院校生源现在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高校扩招政策拉低生源质量;二是社会上职教氛围还不够浓,部分学生与家长不惜支付重金学费就读三本,也不愿在职业院校修得一技之长。两项生源问题在短期内很难有效解决,当下更应加紧研究中高职衔接体系,探索路径与方法,只有职业教育水平切实提高,才能转变旧有社会观念,提升公众认可度,生源问题也将随之而解。

(五)中高职街接不是对未升学中职生的放任自流

中高职衔接不应忽略未升学的中职毕业生,他们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希望升学,但能力所限而未通过升学考试的中职毕业生。应为他们开启绿色通道,继续提供学习平台,通过夜校、预科班、补习班帮助他们重塑对学业的信心,为重新迈进高职校园奠定基础。另一类是现阶段还没有升学意愿,但今后还不确定的中职毕业生。应为他们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鼓励他们走进高职院校接受非学历教育,待工作一段时间后有深造需求时,还可凭借保留基础继续考取后学历。中高职衔接并没有阻隔未升学中职生的深造渠道,且应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为他们提供和保留开放的教育资源。

三、中高职衔接的问题诊断

客观来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长期存在部分割裂与脱节问题,中高职内部衔接障碍,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成为主要“瓶颈”。endprint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生源质量不高

受社会固有观念所限,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层次还较浅,固有观念也确实影响着学生的择校倾向,这导致中高职生源质量不高。很多学生升学失利后,即使选择复读重考,也不愿选择职业教育,这客观说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还不够,办学吸引力还未达深入人心的程度。

(二)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有待深度合作共赢

当下,中高职院校都十分注重参加行业活动,重视了解行业前沿方向,通过加深学校和企业间合作,开创互利共赢局面。常见的有共建基地模式、共建园区模式、企业签约订单式培养模式、职教集团模式、共建二级学院模式等。在此大环境下,已有很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出成绩,积淀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不同学校甚至是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效果仍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对于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均有很高的合作热情,而行业协会并没有发挥好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不够。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学校实训基地设备与企业实际生产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科研能力所限,故能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有限。二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也缺少相应的管理载体,融通宽度、深度不够。

(三)中高职教育在多方面表现脱节

中高职教育衔接失调,主要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三方面:一是专业衔接。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不同步,其中高职专业目录在2015年修订的版本里增加了“衔接中职专业举例”,而中职专业目录没有对应更新,还停留在2010年的旧版本。所以,中职专业目录应补充相应内容,以便让有升学需求的学生能查询对口或相近专业。此外,中高职专业设置应细化大系、分支、标准等方面,以统一衔接接口,加强专业匹配性,改进专业分类标准“各校各行其政”问题。二是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缺乏业内权威的、规范的、科学的统一标准,已衔接的专业层次性、衔接性不足、培养定位模糊。同时,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晰,重复现象严重,能力培养存在“断头路”,难以形成梯次和主线。三是课程衔接。按职业教育层次性,高职院校开设课程本应与中职教学对接,但大多高职院校考虑到现实招收生源多数是高中生,故以普通高中课程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这就造成很多基础文化素养不扎实的中职生对高职课程不适应。二是专业课程上有“倒挂”现象。因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周期短、环境变化繁复等综合原因,职业院校间办学水平不均衡,存在个别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还不如中职学校的现象。

(四)中高职师资间缺乏沟通且普遍实践经验不足

作为职业教育主体,中高职教师应肩负共同教育使命,而不是分割独立群体。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的割裂,會直接造成课程衔接、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方面产生质量问题。可以看到,目前中职师资、高职师资自家体系间的师资交流愈发频繁,而跨系统间的协作沟通非常少。中高职教师应对照双方学制衔接,组织学术交流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互借互鉴经验进行专业对话、探讨专业前沿,这将有利于各自反思专业教学,深入细化各自教学的侧重点。近年来,职业院校对执教教师学历要求直线上升,中职校普遍选聘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才,高职院校大多选聘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人才。在此大环境下,但教师能力与学历不符问题凸显出来,存在教学实践经验与学历不成正比的现象。很多职业院校鼓励教师通过职业等级鉴定考核,成为“双师型”教师,但学得好不等于教得好,职业证书等级高低与教学实践经验也缺乏必然性联系。除中高职教师的学历与职业等级在专业教学中发挥有限外,师资力量由单一专业人员构成,也间接造成专业教师思维受限,不能跳出专业领域综合运用知识反思教学实际问题。目前中高职衔接缺乏既能讲授基础理论,又能组织实践课程,还可参与企业项目的综合型人才。很大一部分中高职教师缺乏对专业前沿技术的把握与领悟,缺乏企业实际实践工作经验,教学方面也受自身专业局限,思路、视野不够宽。

四、中高职有效衔接对策分析

(一)建立中高职街接的保障运行机制

中高职教育间的衔接,近两年受到一些批评,单靠自身很难有效突破困境、改进不足,现急需政府、学校、企业、行业携手合作,共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在此期间,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运用行业指导作用夯实校企间合作,促进中高职衔接健康有序发展。政府需以规范制度为抓手,通过出台相关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系统规划、统筹管理中高职衔接。一是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加强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吸引更多、更优资源汇聚靠拢职业教育。二是调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进一步开放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权,合理配置资源,加大各项资源投入。三是发挥好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带动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科研、招生路径、就业分配等各项工作全面改革,以与中高职衔接更匹配适需。四是中高职双方有必要组建第三方评价机构,定期对中高职衔接质量实施评价与监控,以使发展方向保持正确,不偏离既定轨道。

(二)推动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教育教学和产业深度融合,可促进中高职专业设置满足产业需求,使中高职衔接走上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如欧美国家在中高职教育方面的现代理念。此外,教育教学和产业深度融合,还可促进校企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便于二者能打开互利共赢局面,而不局限于以往的书面协议,使校企双方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校企间深度合作,能有效促进中高职院校中不同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学校通过横向课题参与企业生产、研发为企业提供智力资源支持,通过注入教育科研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将为双方实现更好效益创收。建议在校企合作方面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企业+职业教育契约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

(三)做好专业街接、人才培养目标街接和课程体系街接

为保障中高职专业衔接紧密契合,专业设置必须以行业、产业、企业、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筹划接口与设置。专业口径必须宽窄有度,中职专注一线生产更具体细则,高职专注综合与创新,培养目标分层细化,避免冲突与重叠。据2015年我国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注释,中高职可衔接专业达306个。应以此为依据,对中高职专业明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与任务,使衔接细节落到实处。开设新专业时,中高职院校应基于经济发展和产业实际,对新专业的人才需求层次、人才需求规模深入论证,还要考虑到新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培养分层、衔接需求。endprint

為保障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衔接,首先要制订相应的“职业标准”,以使人才培养内容有具体的层次性、侧重点。当前大多数专业、职业虽有对应的职业资格考核,但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间存在断层,故针对不同岗位层次,细化规范不同等级职业标准极有必要。新型“职业标准”的开发,需政府、学校、企业、行业携手参与。其中,政府负责整体擘画、制定政策、提供资源支持、监督评估开发过程及质量。行业协会在技能分析基础上,对自己本行业技能发展进行规划,依据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分析职务角色及功能,界定业内核心技能。中高职院校开发职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岗位层次性与衔接性:一方面要分析学生成长规律及接受程度,另一方面要将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这才能使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衔接。

中高职衔接最终是落实于课程体系衔接上,在此过程中必须打破学科体系局限,以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对人才能力要求为依据,制订教学内容。衔接中,要紧紧把握住“减少重复”“避免脱节”两项原则。制订衔接的课程体系时,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课程体系衔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实践教学的衔接:中职方面应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单项特定职业的基础从业技能,课程以技能操作训练为主,辅以传授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以满足岗位需求,对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体系性可适度放宽。高职方面,除以就业为导向外,还要注重专业的技术属性,课程内容既要有实践操作,又要有设计、管理、创新、组织等综合能力养成,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要注重理论知识系统传授。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升教师的职教能力,可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政府层面,针对职业教师职教能力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培训基地、加大教师职业能力培训,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更多行业企业加入到中职学校培训这一项目中来。二是学校层面,积极引进有企业实践经验且有志投身职业教育事业的人才,聘用企业技术骨干在校内成立“大师工作室”指导实践课程,做到专兼职教师协调发展。同时,学校应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国内外行业交流、学习及培训机会,拓宽教师国际视野,使其能够精准把握专业发展趋势,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知识。此外,学校应拓宽教师职业素养的评价考核维度,结合理论、实践、信息技术应用等进行全面评价,不受限于传统评价维度,确立新型教师评定标准,以期培养出更多具有跨行、跨界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李海东,杜平.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需求到供给[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江洁.中高职衔接研究与实践[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

[3]刘育锋.中高职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杨红旻.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42-143.

[5]张凯.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4-17.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 the new development situation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build the "overpass" linking the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ur problems exist in the linking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amely, the lack of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the lack of depth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disconnection of education links as well as the insufficient exchange and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iming at the imbalance of linking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the guarantee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upgrading from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igher one, mak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teaching as well as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promote convergence of specialty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with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Key words upgrading from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curriculum; personnel training; cognitive mistakes

Author Song Chunlin, senior lecturer of Tianjin Colleg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Tianjin 30035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