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是首位

2018-01-14 03:22陆林付洋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霸障碍心理健康

陆林 付洋

心理不健康的学霸,对家庭和社会都是悲剧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想谈谈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我认为心理健康的孩子是这样的:他的学习成绩不必名列前茅,只要不是太差就可以了;他全面发展,人格健全,除了学习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梦想;他能独立思考,有责任心,对别人包容和理解,对社会有担当。

如果心理不健康,就算孩子成为学霸也没有意义。因为他只会学习和考试,不会和人相处,没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个悲剧。

在北大六院的门诊中,我真的见过太多心理不健康的学霸了。有一个高二的孩子,因为父母不允许他的成绩有一点点儿下滑,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没有生活,没有娱乐,没有一个朋友,周围的同学都不喜欢他,觉得他是一个书呆子,什么都不懂。他也不喜欢自己的同学,有同学向他请教,他也不肯帮忙,因为他不希望别的孩子超过他。这个孩子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是当之无愧的学霸,但最后却患了抑郁症无法上学,因为他压力太大了,内心太痛苦了,而且没人支持和理解他。

还有一个学霸考上了美国百年名校,但只上了两年就被遣送回国。因为在国内时,父母只关心他的学习成绩,从来不允许他玩乐,所以他没有任何兴趣爱好,没有朋友,自然也不会与人沟通。出国后,他与几个美国孩子同住宿舍。NBA篮球赛期间,室友晚上想看电视。对于喜爱篮球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中国学霸没有同理心,不能体会室友的心情,坚持说:“我晚上要休息,不能看电视!”美国室友尝试和他沟通:“这么精彩的球赛,你不看真是太可惜了,你一看就会喜欢,特别好玩儿!”中国学霸说:“如果你要看电视,我就打死你!”中国孩子觉得说“我要打死你”没什么,但是美国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这种话是不能说的,他感觉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当即报警,中国学霸被拘留。警察和老师都认为这个孩子有精神心理问题。经过专业评估,发现他脾气暴躁,有焦虑障碍。于是,这个孩子被学校退学了,遣送回国。

还有一个学霸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坚持考我们专业的研究生,连续3年笔试成绩都是第一名,但面试始终没有通过,因为所有负责面试的老师都一致决定:不能要他。这个男孩出身农村,有3个姐姐,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非常宠爱他,他除了学习,什么活儿都不用干。为了供他上学,3个姐姐都辍学了,靠卖菜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是,他大学毕业后,从来没有想过找份工作实现经济独立,而是一次又一次考研。我曾经问他:“你对于3个姐姐卖菜来给你赚生活费是怎么想的呢?”他回答说:“她们愿意给我钱,那我就要呗。”这就是我们坚持不录取他的原因:他的心理不健康,没有责任心,对家人也没有感恩和回馈,对社会更谈不上担当。

当前社会上有太多焦虑的父母,焦虑的原因无非是担忧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好,担忧他不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不能成为学霸或者精英。但是,我想提醒父母们,学习好并不代表一切,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父母一定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既不要让自己焦虑,也不要施加太大的压力让孩子焦虑,否则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只会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霸。

焦虑和抑郁,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多多

儿童焦虑症和抑郁症一直都存在,但是以前发病率没有现在这么高,背后和父母陪伴不够、要求太高、学习压力太大存在一定关系。

我认为,在儿童时期,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研究发现,大概有1/3的留守儿童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所谓留守儿童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成长中没有父母陪伴的儿童。当父母移居城市寻找工作时,超过1/3的农村儿童被遗弃在家乡。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无力照顾,城市也出现了很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出现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人际交往问题增多,攻击型和畏惧型的个性并存等现象。

很多孩子小时候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和父母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见一次,彼此之间没有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等上学后遇到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没办法沟通,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严重的会患上焦虑症或抑郁症。

我在门诊中见过留守儿童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孩子患上了双向情感障碍,一段时间躁狂,一段时间抑郁,症状交替出现,需要服用情感稳定剂来治疗,无法上学。因为孩子的病,妈妈精神崩溃了,整天睡不着觉,患了抑郁症。母子俩双双住院,孩子住在儿科,妈妈住在成人科。

隔代抚养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过度关注。老人一方面缺乏科学的知识背景和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容易溺爱孩子,什么都顺着他。这样养大的孩子没有边界感,不懂得尊重别人,将来进入学校和社会就会适应不良,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所以一方面,父母要尽可能地陪伴和爱孩子,不要忽视、遗弃他;另一方面,也不要过度关注孩子,要让他从小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事是合理的,什么事是不合理的,这样孩子才可能心理健康。

在儿童时期,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让他自然发展。很多父母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6岁之前是开发大脑的关键期”等说法忽悠,拼命给孩子报早教班、课外班。我认为,所谓的“起跑线”是不存在的,历史上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物。

对于儿童,父母不要把其整天关在家里,多帶他接触大自然,参加一些社会交往,但是没必要参加过多的早教班。除非孩子自己有兴趣,否则我也不建议学龄儿童上很多课外班,学校教育已经够多了。父母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进行体育运动,保障休息和睡眠,多玩多探索,有一些同伴交往。

有这样一个研究:研究者限制一部分孩子在周一到周五的睡眠时间,周六日时再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发现与一直保持充足睡眠的孩子相比,即使是在周末延长睡眠时间也不能弥补之前因睡眠不足导致的注意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的缺陷。可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如果长期睡眠不足、身心疲惫,可能会导致情绪障碍和认知损伤。

除了陪伴不够、学习压力大以外,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父母的教育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想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我建议父母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如果把孩子当成私人物品隨意摆布,那么孩子一定会出问题的。

有的父母对孩子控制过多,抑制孩子的思想和价值观。口头禅是“我为你好,所以你就必须听我的”,如果孩子不听话,父母就很失望,要死要活。有的孩子都已经上大学了,父母还要求他每天要打电话、发微信,汇报他一天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见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去哪儿了……事无巨细,致使孩子患了抑郁症。

有的父母用训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不懂得尊重和沟通,很多孩子和父母说不到三句就要吵架。有的孩子独自来看病,我问:“你妈妈怎么没跟你一起来呢?”他说:“我不想跟她说话,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骂我!我宁肯死,也不愿意和她说话!”

建议父母调整心态,把孩子当成朋友来对待,尊重孩子的想法,要多给他自由和空间,让他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

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包容和国家支持

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可以治疗的,焦虑症和抑郁症都可以治愈。

建议父母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行为,如果孩子突然变得和原来不一样:原来情绪很好,现在突然变得暴躁或者低落,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两个星期;平时做事很主动,现在特别懒散,什么都不想做,话也听不进去;原来很诚实,现在突然乱拿东西,违反社会规则;原来和父母沟通很好,现在突然严重对抗,拒绝交流;生活、饮食、睡眠和平时出现了明显差异……建议尽早带孩子去医院。包括孩子突然对学习不感兴趣,不一定是因为懒或笨,可能是因为得了精神心理疾病。

有的父母忽视、回避孩子的心理问题,直到孩子不能上学或者已经造成社会问题后才去医院,往往错过给孩子治疗的最佳时机。有一个孩子患了抑郁症,每天晚上都要哭半夜,她多次要求去医院,但是父母一直拖了半年多才带孩子去医院,延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

父母回避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与社会氛围有关,我们的社会仍然对精神疾病有歧视。一听孩子有精神心理问题,就以为他有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其实,精神心理问题的范围很大,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品行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情感双向障碍、进食障碍、特发性智力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社会越歧视,父母越回避,孩子就越得不到帮助。

全世界约有10%~20%的儿童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碍,我们自己、家人、亲戚、朋友都可能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包容有精神心理问题的孩子,就是包容我们自己,帮助我们自己。我们社会需要形成一个包容和接纳的文化氛围,让孩子未来的人生拥有更好的保障。

有些孩子生病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是因为寻求帮助的渠道非常有限。在发达国家,约7成的抑郁症患者可以得到诊断和治疗;在我国,只有不到3成的抑郁症患者得到诊断和治疗。很多人得抑郁症后,被当成头痛症、胃肠病来治疗,有些医生对精神心理的问题认识不够。

另外,因为待遇低、风险高,中国的儿童精神科医生非常少,全国只有不到500人,而且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美国的儿童精神科医生有8000余人,美国的人口却只是中国的1/4。所以,往往北上广以外城市的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也不知道找什么样的医院和专家治疗,束手无策。我认为中国至少要有6万名精神科医生,10万名临床心理治疗师,才能基本满足社会要求。

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父母的呵护,也需要社会的包容和国家的支持。希望国家在儿童精神科医生的培养方面增加投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另外,建议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素质教育,不要过分强调学习和考试。从国家政策立法方面,关注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还应该对网络游戏加大管控力度。现在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全世界,网络成瘾的孩子约占6%,但是我国对网络游戏方面没有立法限制。之所以把网络成瘾定义为精神心理问题,是希望父母、社会加以重视,医保可以报销相关的治疗费用。网络成瘾不是传统意义的精神病,孩子主要是想在网络游戏里实现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实现不了的体验,通过网络游戏逃避学习等。网络成瘾的孩子,往往伴随注意力、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多动等问题,所以需要综合干预。

总体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我们并没有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政策立法的保护、专业队伍的培训等还不够到位。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需要父母、社会、国家共同的努力。

(本次采访得到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猜你喜欢
学霸障碍心理健康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跟踪导练(四)2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学霸也是人
心灵休憩
植物帮之学霸
安静的学霸
选择障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