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导管碎栓联合低剂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疗效探讨

2018-01-15 21:43
关键词:尿激酶肺栓塞肺动脉

杨 鑫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肺栓塞是由于肺动脉、动脉分支被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而引起,肺栓塞一旦发生,会导致肺循环或呼吸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且病死率较高[1]。现今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介入性医疗器械技术不断更新,在肺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探讨介入导管碎栓联合低剂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4~64岁,平均(56.92±5.18)岁;体重40~80 kg,平均(61.25±7.88)kg;患者病史状况:静脉血栓2例,脑血管疾病3例,高血压10例,糖尿病2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肺动脉CT,MRI等检测,确诊为肺栓塞,血管造影影像学资料显示肺部呈现不同面积的栓塞。患者均存在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症状,部分患者间歇性咳嗽,3例患者出现晕厥症状。所有患者均无溶栓治疗禁忌,无妊娠期妇女,无其它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全者。

1.2 方法

选择患者健侧股静脉或右颈内静脉进行穿刺,结合术前动脉造影的影像资料,确定患者肺部动脉栓塞的部位、面积以及范围之后,以超滑导丝引导插入4F导管鞘至血栓所累及的肺动脉分支,并且在肺部动脉造影的视野下,反复在血栓区域转动猪尾导管,并与超滑导丝配合碎栓。术中给予患者尿激酶25万U注射,术前下肢动脉造影中,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防止再发肺动脉栓塞,在介入导管碎栓手术完成后,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续所有患者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持续泵入,选择上肢浅静脉,尿激酶结合患者体重、年龄等因素,1 d内泵入约50~75万U,治疗1次/d,视患者血栓消除状连续治疗3~7 d,治疗期间密切监视患者的各项体征,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视患者血常规状况可调整抗凝剂的类型和剂量。溶栓治疗结束后给予患者华法林口服,可视患者实际状况调整华法林剂量,抗凝治疗维持6个月以上[2]。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共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恶化、死亡6个标准:治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肺动脉CTA显示肺部状况恢复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全部消失,肺动脉CTA显示缺损肺面积缩小75%及以上;好转,肺动脉CTA显示缺损肺面积缩小50%~74%;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治疗前对比无改善,且CTA显示缺损肺面积缩小低于49%;恶化,与治疗前对比临床症状加重或转入ICU监护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33例患者均应用联合治疗方式,治疗期间尿激酶总量(234.44±38.27)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平均(5.04±0.89)d;治愈10例,30.3%,显效19例,57.57%,好转4例,12.12%,无死亡病例,无恶化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及溶栓相关并发症。

3 讨 论

急性肺栓塞成功治疗的关键是及时确诊,在最短的时间内确立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的死亡率[3]。由此,肺栓塞患者应该及时的接受治疗,临床多应用药物、介入以及手术治疗方式,达到抗凝和溶栓的治疗效果,逐渐恢复患者的肺循环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对肺栓塞患者,首先要评估患者的危险程度,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后及时有效的展开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是肺栓塞的治疗核心,介入诊疗技术和介入医疗器械在临床中的应用,为肺栓塞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福音,有研究表示介入治疗急性肺栓塞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对入组患者以介入导管碎栓联合低剂量静脉溶栓治疗,在碎栓过程中经导管给予尿激酶行接触性溶栓,增加了血栓和药物的接触面积,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术后持续以尿激酶静脉泵入治疗,持续性溶栓,从而获取了更佳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尿激酶肺栓塞肺动脉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肺栓塞及预防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环缩术后Ⅱ期手术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