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018-01-15 23:26胡月红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子女儿童家长

胡月红

【摘 要】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也相继出现,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文中阐述了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成长来的影响,以及可采取的措施。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影响;措施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也相继出现,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自己的祖辈照顾,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在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这些本该在父母的关怀下成长的孩子却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一、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关键的角色,虽然近几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在校管理制度和基本权利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保障,但是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溺爱现象严重

现今,不少家庭由于种种原因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和教育,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中多数老人常常觉得自己在年轻的时候由于生活困苦,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到处奔波,没有给子女很好的照顾,而产生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于是处处迁就孩子。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没有办法去管教。甚至有一些老人因为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不能得到矫正。

(二)生活和安全问题时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有的父母由于长期在外觉得对孩子很愧疚,经常给点零花钱,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花钱无节制,不知道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一些不法商贩抓住这个时机,让三无产品在市面上到处出现,孩子们禁不住三无产品的诱惑,导致有的孩子营养不良,有的孩子身体健康指数较低,经常生病,甚至有时还面临生命的威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农民工对家庭教育却未必有明确的意识,由于父母平时难以回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

(三)留守兒童厌学、自卑心理特别严重

留守儿童多有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有问题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帮助,他们大多数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开始打架斗殴,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因为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意义。

(四)家庭教育缺乏

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就要失去更好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中多数被父母“金钱+自由”模式惯着,有相应的经济支配权力,学习上怕吃苦,请人做作业,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由于他们所处的年龄段本身就缺少学习的自主性,加之在学习中缺少父母的督促帮助,导致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也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的情绪,而且学习成绩起伏性较大,成绩不够稳定,时常有拖拉作业、逃课等现象。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误以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对孩子在学校情况不闻不问,不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教育,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的活跃和发展,部分家长的观念从注重文化滑向注重金钱,一些家长只顾挣钱而不管孩子的教育,偶尔打个电话回来只叮嘱孩子在家要听话,满足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一切的物质要求。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中家长的措施

(一)家长要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

有父母参与的家庭教育才是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然而留守儿童父母为进城务工不得不离开孩子,人为地割裂了亲子关系。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让孩子生活在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会身心健康的成长。作为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教育孩子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父母把孩子放在家中托别人照看,虽然通过电话联系,但毕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多,更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兴趣、关心则更少。正如法国克里斯琴 施皮茨博士所言:“培养你们的孩子,就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不要等孩子出了问题才想起来和孩子谈谈。父母还要应该多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

(二)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

父母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三)父母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初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的崇高品德不仅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而且能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良好的榜样胜过单纯的说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以父母为榜样,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成为具有崇高品德的人,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自然更应当如此。

父母言行举止对孩子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因此家长们应该自觉地学习一些现代的科技文化知识,利用闲暇时间多看书,给自己充电,甚至与孩子一起学习课程,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实际行动远远胜过口头说教。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为孩子做好模范的榜样。如果家长自身品德不端,教育子女就难以奏效,正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家长还要保持稳定的情绪,不急不躁,客观公正地看待孩子,冷静地处理棘手的问题。既要用成人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因果,谅解孩子的无知、过失,鼓励困难中的孩子,安慰受到伤害的孩子。

(四)父母应用自己的打工经历适当对孩子进行教育

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的背后却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在外的见闻,以及背井离乡的痛楚,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将对他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勇气、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关注留守儿童不只是小事家事,更是国事,是关系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同时我们更希望留守儿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强意识,摆正思想,针对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劣势因素转化为优势因素,为了孩子以及整个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创新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金舒.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 史正刚.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与教育[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子女儿童家长
Tomb-sweeping Day
家长错了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犯错误找家长
教育子女陋习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