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漫游汉字王国

2018-01-15 10:18文方强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驻军造字部首

文方强

【摘 要】 汉字的研习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和文化积淀,大学中文系学生才修习。但随着新课改和新高考方案的施行,深入浅出地运用汉字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古文和古诗词,畅游汉字王国,更自如地应对考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确有必要。

【关 键 词】 文言教学;汉字学;中学;教学

汉字学与音韵学、训诂学同属“小学”范畴,内容重在识别汉字的字形,根据字形辨别其音、义,研究汉字形体的发展,从而归纳造字法则。汉字学古已有之,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成果汗牛充栋。但其研习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和文化积淀,大学中文系学生才修习。但是,随着新课改和新高考方案的施行,深入浅出地运用汉字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古文和古诗词,畅游汉字王国,更自如地应对考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确有必要。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的造字法则,使其能够或者尽量能够体现所代表的词的读音和意义。据此,分析汉字的形态,往往能够找出规律,在字形与字音、字义之间建立联系。中学文言文和古诗词学习,字形和字音、词意是重点。运用汉字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一、从造字规律着手,帮助学生认识词语

汉字作为世界上少有的表意文字之一,其形态几千年来大体上保持不变。即便汉字的书写形态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构件及其表示意义的大致恒定。所以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根据汉字的形态去探求词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归纳了四种造字方法和两种用字方法,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恰当的时候运用“六书”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学生容易吸收,记忆也比较牢固。比如,在文言篇目中“即”和“既”这两个词语经常出现:

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宗元《童区寄传》)

言未既(韩愈《进学解》)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九章·涉江》)

二者字形相似,读音相近,而意义不同,是经常要考核的知识点。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呢?不妨从造字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和“既”都是会意字,它们有相同的部首“皀”,这是盛食物的器具。“即”的右边是“卩”,象一跪坐之人。一人对着盛食物的“皀”跪坐,表示正要进食。所以,“即”的本义便是“靠近”,引申为“即将”;“既”的右边是“旡”,象一扭头打嗝之人。一人在“皀”旁扭头打嗝,表示进食完毕。所以“既”的本义便是“结束”,引申为“已经”。这样一比较,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学生自然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即”、“既”还被进一步引申用作介词,但只要记住了它们的基本义,理解起来不会有大的困难。在掌握本意的基础上,還可以进一步告诉学生,凡以“卩”作为形符的字,其本义总与人的腿部动作有关,比如“叩”、“却”、“印”等;而以“既”作为形符的字,则与出气打嗝有关,如“慨”、“嘅”。

另外,《说文》还对汉字的部首进行了解说,记住某些部首所代表的含义,能够对成批的词的意义有所了解。比如部首“阝(在右)”是“邑”的简写,凡是以“阝(在右)”作形符的字皆与城镇、地域等义有关,比如“邻”、“都”、“郭”、“部”等;而部首“阝(在左)”则是“阜”的简写,凡是以“阝(在左)”作形符的字皆与升降、阶梯、楼台等义有关,比如“隧”、“降”、“陵”、“障”等。

以上只是很简单的两个例子。在中学文言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通过寻找造字规律帮助理解,加深记忆。只要方法得当,讲解深入浅出,学生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知汉字的魅力。

二、从汉字形体入手,分析探求词义

汉字的形体与其词义有密切的联系,故往往可以依据字形探求其意义,这种方法叫以形索义。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所依据的字形应是较古的文字,同时要参证于文献语言,即不仅要与字形结合 ,还必须在文献语言中有过用例。这样可以避免想当然。可以举一个例子。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教材注:“军,驻军, 动词。”而《古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却这样解释:“在非判断句中,名词如做谓语,活用成了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做谓语,意为驻军。”

中学语文教材和《古代汉语》都把“军”解释为“驻军”,但前者以为“驻军”是“军”的固定义项,而后者认为“驻军”是“军”的临时意义,即名词“军”活用为动词时所临时具有的意义。孰是孰非?可以通过“军”字的形体结构分析来予以说明。

《说文》:“军,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军,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由此可见,“军”本为动词,本义是“包围”。将兵车围成一圈时,当然是表示军队驻扎下来准备宿营,因此,“军”引申有“驻扎、驻军”义。是谁将兵车围成一圈呢?当然是军队,因此“军”又引申有“军队”义。由此可见,“军”的“驻军”义和“军队”义都是由本义“包围”引申出来的。既然“军”本为动词,那么它表示“驻军”义时当然就不是“名词活用成动词”。由此可知,语文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而《古代汉语》的解释是不准确的。如此分析,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又教给了他们探求汉字本义的方法。

三、透过字形,感知汉文化

汉字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汉字的构型、取义往往与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汉字甚至鲜明地代表了汉文化的某些方面。“羊大为美”自然已不必再说,还有一些个性鲜明的汉字,分析其构型便能够了解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民风民俗以及行为习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适当作一些这方面的分析,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好”是一个古老的汉字,甲骨文里便已出现。《说文》:“好,从女,从子。”这个会意字的构件让人心生疑惑:女子便是好?常识告诉我们,在古代,女子不被认为是好的象征,反而“红颜”是“祸水”。这也从一些汉字中可以看出,如奸、妄、妒等。那么如何理解“好”呢?分析“好”的甲骨文造型,会发现它两个构件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子”比较小。原来,“好”是“女人+小孩子”。再一分析,不难推导出,是“女人生小孩子”才算“好”。为什么女人生小孩就好呢?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远古时候,生产力低下,和自然做斗争、进行生产劳动主要靠人自身的力量。人的数量决定了家庭的劳动力和收获。女人生孩子,增加了劳动力,所以觉得美好。另外,原始社会里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而人数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女人生了孩子,就会增加部落的有生力量,所以得到崇拜,觉得这是美好的。

又比如“雁”。这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说文》:“雁,从隹,从人,厂(hǎn)声。”“从隹”很好理解,因为雁是一种鸟。但为什么“从人”呢?“雁”和“人”有什么关系?在先秦,雁可以作为大夫相见时的礼物。古时候的婚姻“六礼”中,五礼都要用到雁。大雁为什么有婚姻的象征?这与它的习性有关。大雁为候鸟,秋南春北。古人认为这是一种顺乎阴阳的往来。而婚姻则是阴阳两性的和谐结合,用雁作礼,希望双方的结合和谐美满;大雁很守时,从不失信。古人的婚姻也非常看重时候,娶嫁都有定时。用雁作礼,表示该婚姻是守时守信的;雁迁徙时,老而壮者在前引导,幼而弱者尾随其后,从不改变秩序。这与“长幼有序”的儒家礼教相符合。用雁作礼,表示该婚姻是有序进行的,没有越礼;雁一旦丧偶,便终身不再成双,故可象征忠贞。如此种种,使雁成为人伦之鸟,“从人”在情理之中。

由此可见,汉字的学习也是很有趣的,带学生漫游汉字王国,可以在语文学习中起到点缀和促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素莹. 汉字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 课外语文,2017(18).

[2] 刘小文,杨利. 中学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浅谈[J]. 教学与管理,2013(30).

[3] 高文元. 汉字教学漫话[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endprint

猜你喜欢
驻军造字部首
系在绳上的“冬”
隋文帝造字
咱们最初是啥样
咱们最初是啥样
同部首的字
哪些能进门
试论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驻军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