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8-01-15 10:20曾志群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新课程同学活动

曾志群

【摘 要】 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就要创设民主课堂,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场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领悟,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

【关 键 词】 新课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触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新课程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学习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给学生创设大胆实践的机会,独自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学生的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是有本之木。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也表明,通过感性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动作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我摒弃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法,创设了一种新的学习情境——用座号来进行教学。首先,选出座号是“1~12”号的同学,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座号数的因数的个数。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可分哪三种情况?有一个因数的是?有两个因数的是?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学生回答后再打开课本自学,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其次,在巩固练习时,同样用座号数来分析,让座号数是“13~50”号的同学说出自己的座号是质数还是合数,通过自己判断,大家来评判,使每位同学在参与的同时掌握了知识;最后,请全班同学共同回答,既不符合质数又不符合合数定义的座号数是几号?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是“1”号,这是,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

又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只有经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学生所获得的认识体验才更丰富、更深刻。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领悟

为了使学生对长方形有更深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印象,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摸一摸、折一折、议一议”中,把自己的感觉和发现说给身边的同学听,通过摸、折、议使孩子们体验到长方形的特点,如:有的学生在摸的过程中感觉到长方形的面是平平的;有的学生在折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也相等……这就加深了对长方形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图形的表象。

动手实践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它与大脑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有助于发展学生理性操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因此,在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引导其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老师把解决问题的探索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从事数学活动中,亲自参与、经历并亲历数学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做到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

费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习这一活动最好的办法是做。”教师只有把数学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建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诱导。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

引起学生探索的主要方式是启发诱导,应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交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第二,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困难,标新立异。第三,鼓励大胆猜想,发展直觉思维。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让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同学们倍感新奇,课堂形式也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其次,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订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的好公民。这里,教师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做好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去体会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真正转变数学的学习方式,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这才符合新课程的精神,这才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谐发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更注重于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雨超.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方式转变与创新研究[J]. 中小学校长,2010(8).

[2] 张欣. 浅议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J]. 吉林教育,2013(15).

[3] 沈进莲. 关于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同学活动
“活动随手拍”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