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2018-01-15 10:21刘淑俊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探究性探究评价

刘淑俊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关 键 词】 问题情境;数学教学;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他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1. 将教材中的例题改编为具有探究学习的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应只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要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知识进行加工改造,编成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时,教材中呈现的是量铅笔的长度,由于学生手中的铅笔不都是一样长的,并且准备同样长的铅笔也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教师将例题中的铅笔换成了彩条,本课就变成了《彩条有多长》,学生量起来比较方便也比较准确,同时在动手操作中认识了分米和毫米。

2. 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探究性学习问题。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指导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问题。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学生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当教师出示一个角之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角,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说:“我想知道什么是角?”“角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有什么特点?”“角怎么读,怎样写?”这时教师引导说:“同学们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将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整理,即可作为探究学习的问题。这不仅是对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肯定和鼓励,也是在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更多问题。

二、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探究性学习需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良好氛围以及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真理和解决疑问的群言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低”下身来,放下架子,转变教育观念,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帮助者、服务者。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彼此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但要思考“我该怎么教”,更应该思考“学生会怎么学”;在课堂上要依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1. 强化师爱,使其“亲其师信其道”。低年级的学生渴求老师的爱,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是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迫切需要。学生往往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教的学科,在课堂上就会觉得老师讲的内容生动有趣,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间的差距。每一节课都带着良好的心境,把真诚的话语、信任的目光、和蔼的微笑送给全体学生,用真爱学生来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

2. 尊重信任,实现师生心灵互动。每个孩子,身材相貌会有美有丑,智商有高有低,但人的尊重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一个孩子都是等同的,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孩子的心田。“虚弱的禾苗”更需要阳光雨露。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应当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我们应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困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敞开心扉,实现心灵互动,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心灵交融的时候,学生才会更加喜爱老师教的学科,才会更愿意思考,自主去学习,去探究,取得好的成绩。

3. 适度宽容,改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这里的“宽容”绝不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放纵,而是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情感,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感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用“放大镜”;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缩小镜”,真正以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不足。教师允许学生的错误反复出现,这是正常的,他们毕竟是孩子。魏书生说过:“学生反复100 次,教师要做101次转化工作。”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您若变成孩子,便有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瞬间成为乐园。”

三、优化学习评价,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之相应,传统上与知识本位相适应的学科式的评价方式也必然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着力建立一种与能力、人文本位相适应的全新的探究性学习评价模式。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根本宗旨。評价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自我评价。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记录下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就感,并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大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 相互评价。通过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学习,进行相互评价,取长补短。通过相互评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达到评价的最终目的。

3. 小组评价。在合作小组中,充分发现合作伙伴的优点,并积极学习合作伙伴的优势,不断促进自己的提高,达到小组集体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小组评价中,教师可以参与评价,并鼓励小组成员发现其他伙伴的闪光点。

4. 班级评价。在以上几种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创设班级评价的氛围。激励学生通过班级评价这一形式,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让学生与自己以往的成就相比较,让学生不断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与同学相比较,明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以此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只有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不断反思教学,才能让学生具有探究的精神并不断提高探究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真正地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达到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海鹏.小学数学教学技能研究[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10).

[2] 谷春安. 小学数学教学札记[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7).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性探究评价
设问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