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困生审题能力错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8-01-15 10:39詹海洲彭春华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错因注意力运算

詹海洲++++彭春华

随着儿童学习的发展,他们开始逐渐摆脱以实物来表征运算,而直接获得以符号表征的运算。学生的思维也由具体逐渐转为抽象,于是运算错误也就时常发生。

一、学困生计算题错因分析

(一)知识方面错因

1. 概念不清。任何数学规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之上的,概念不清会导致对数学运算理解不清,使计算出现错误。

2. 法则不清。有时学生算错,反复检查也不能发现,甚至告知他已经错了,让他重做,他仍沿用错误的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用错了法则且已经形成了错误的计算习惯。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

1. 情感态度。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首先在情感态度方面,有些小学生见到数据大、式子长,心理就烦,因而不能认真审题;有些小学生见到难题,产生畏惧,敷衍了事……诸如此类的现象,必然引起计算错误。

2. 认知局限性。小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而对单调乏味的符号容易疲劳;注意的范围比较狭窄,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思维与书写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笔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抄写,另一方面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了下一步计算方法上。

3. 缺乏比较意识。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我们善于选优而从。

4. 审题强加的失误。如把18抄成78,把3看成2,把5×5看成5+5或者5÷5,把×写成+;把十看成÷,把96看成69,把109看成169等等;把“0”写成“6”,将“23”写成“32”;把“+”写成“×”等。

二、纠正方法的长效机制

1. 立足课堂,遵循规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者是学生本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建构。要留给学生审题的时间,让学生有“读”与“说”的训练。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根据这一规律,尽量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学困生。第一,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每一个知识时,都要训练他们说出思维过程,发现知识来源,形成知识链,逐步做到触类旁通。第二,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

2. 立足练习,掌握方法。要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必须立足练习,在练习中训练学生双基,掌握方法,形成技能。首先,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着眼于学困生,当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有难度时,适当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促使他掌握。

3. 立足优生,生成规律。可以利用优生的汇报,引领学困生复述,帮助学困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4. 立足輔导,多点关注。所谓上课多关注,就是要经常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时刻提醒他们要认真投入课堂学习。

总之,学困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与学习过程并存的问题,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紧迫课题。关注这一现象,势必有相应的策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错因注意力运算
让注意力“飞”回来
反思错因正确解答
理清错因,让“幂”运算强起来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的错因分析及解决
长算式的简便运算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