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领悟在悟中提升

2018-01-15 22:39张梦玲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初中语文

张梦玲

【摘 要】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感情,精炼含蓄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吸取优秀文学精华,感受语言文学的优美与博大,所以加强诗歌教育既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传承文化的需求,然而,现实中的诗歌教育的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分析初中诗歌鉴赏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诗歌鉴赏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鉴赏分享

诗歌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促进其均衡发展,学好诗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做出了明確的规定。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解决好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等级上。事实上,这是对中学诗歌鉴赏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简单化,它只是着眼于某种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诗歌鉴赏教学整体意义的挖掘,他必然造成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枯燥化和低效化。又由于教学观念上的保守,导致教学方法上的保守,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就过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无视诗歌文意一贯、情景交融、开合跌宕、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一律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之类的“工艺化”流程来切割肢解并拼搭组装。另一方面,与这种程式相呼应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大大降低了诗歌鉴赏教学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以繁琐作者介绍替代时代特色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学习一篇名篇名作,需要对作者作详细介绍,这样有助于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但许多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形成教学习惯,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作品,便开始讲授诗歌内容,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学生对诗歌意象模糊,不能准确理解诗歌本质,再有背诵要花费大量时间,在默写时出现形形色色的错别字。这主要是教师轻视背景而重视作者简介的原因。任何一部诗歌作品,都包含了作者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读者主体意识的流露,无论是抒情,或者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歌,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特征,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实际情况作一个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对社会的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及其创作意图。从而为理解诗歌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诗人情感世界的把握会更为准确,为诗歌意义的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诗歌鉴赏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学中,教师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不会提升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概念也模糊不清,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是不可能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至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文化传统更是一纸空文,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这种审美能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

1.构建审美认知结构

张大均教授在《教育心理学》中谈到: “一切审美信息都是由审美认知进行加工和处理,审美认知是一切审美活动的信息加工基础,没有审美认知的作用,就没有个体的审美活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是对生活知识,历史文化以及书本知识的积累,这些日常成长中积累下来的各种信息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接触到美的事物时,能够自觉地进行审美的信息加工上,从而获得关于对外部事物或艺术品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义,为审美情感的产生打下认知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结构

审美情感就是指个人在审美过程中形成的,与审美认知过程密切相连的,个体对外部事物是否满足个体审美需要而形成的心理体验,这种情感具体表现在: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褒贬善恶持某种态度,比如说有一些事物让你感到愉快,有一些事物让你感到悲伤,一些事物让你心潮澎湃,一些事物让你义愤填膺,一些事物更让你悲痛欲绝,这些都是伴随认识产生的审美情感。就诗歌而言,我们知道“愤怒出诗人”,“忧愁又思而作《离骚》,这说明审美情感能刺激人的心灵,从而产生感情的流露,在审美情感培植方面,我们应该掌握不同审美情感的表现形式。

(二)朗诵的教学策略

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新课程对古诗文教学的目的性重新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因此,教学古诗文应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教学方向,还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本来面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之于口,入之于心”,“以气求声”,“口不绝吟”正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概括和诠释。教师应该在“读”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等多方面潜心研究,精心引导,让学生读得层次分明,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丰富多彩的味道。让学生“音组里每音的长短高低轻重都可以随文义语气而有伸缩。意义着重时,声音自然随之而长而高而重;意义不着重时,声音也随之而短而低而轻,同是一个字,在这一音组里读长读高读重,在另一音组里读低读短读轻全看行文口气。”如在朗读中必须注意诗歌的音乐性特征。

三、总结

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因为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当前实际诗歌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上文中笔者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胡远.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对话教学策略刍议[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0,(1).

[2]李维林.浅谈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J].学语文,2009,(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