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中职生乐学的政治课堂

2018-01-15 07:37林建新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时事评论教材内容政治课

林建新

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普遍存在厌学的情况。根据笔者对在校中职生的调查:实操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而像政治课这样的文化理论课程学生普遍不够重视,缺乏学习的兴趣。看来中职生并非教不了,而是采用什么模式去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打破常规,不能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去组织教学,只会令学生感到更加厌烦,丧失对政治课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不但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达不到政治课课开设的目的。结合中职生的学情与特点,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喜欢你的上课模式,接受你的授课风格。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模式要灵活变通,教学手段要学生喜闻乐见。因为只有学生喜欢,才会乐学;只有学生乐学,才会受教。下面,笔者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案例导学——让学生在案例探析中学懂会用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调查、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在中职政治课课的教学中,案例导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模拟和再现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案例或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探析中学懂会用,达到融会贯通教材内容的目的。如笔者在讲《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课题时,给学生播放了经过剪辑的案例视频《父母与子女的心酸官司》,学生看完案例视频后,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供学生交流讨论:1.案例视频中原被告双方都聘请了律师为自己辩护,这说明我国公民具有何种诉讼权利?2.如果本案的法官是被告的亲弟弟,原告可以行使何种诉讼权利?3.庭审中法庭展示了那些证据,这些证据分别属于证据的哪一种?4.如果不服法院的一审判决,原告或被告可以行使何种诉讼权利?经过学生对案例问题的交流讨论,学生很轻松很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了公民的主要诉讼权利与证据的种类这两个知识点。由此可见,案例导学是一种非常直观有效的教学法。它等同于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探析案例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而且也是融会贯通书本知识的过程。

二、采访式提问——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

采访,是指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采访是一门艺术,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交流方式,它可以让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建立很好的沟通,也可以让别人更好地分享被采访者的思想和见解。如果教师把采访这门艺术搬入课堂,通过采访式提问层层深入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它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去展现自我,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实实在在的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政治课是他们畅所欲言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怎样操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生活化与仿真性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如笔者在讲职业素质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时,设计了以下几个话题:1.如果你是修理店的老板,你会聘用有偷窃、赌博、酗酒行为的员工吗?为什么?2.如果有一个人技术很好,但病魔缠身,你喜欢聘用他吗?为什么?3.假如某人技术过硬,但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你用他吗?为什么?通过以上仿真性话题的采访交流,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职业素质的几项内容都很重要,需要全面提高。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生活化与仿真性的话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在乎他们的表现,是用心在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会学得更加认真和投入。对于学生那些富于创新、别出心裁的念头和思想,要给予鼓励和称赞,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时事评论——让学生在收集和整合信息中提高能力

时事评论,通俗地说就是对国内外实时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事件进行分析与点评。通过参与时事评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可以增长学生的动脑动口能力与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时事评论环节,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增长学生的见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事家事与天下事,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与辨别能力。政治课教师应当重视教会学生认知世界,认知本国国情,认知社会的本领。这种本领在中职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只有了解国际动向,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知道如何搜集和整合信息,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就业与创业的机会。要获取这些信息和知识,不能仅靠教材,教材具有滞后性,内容不够全面与广泛。而新闻时事则是我们认知世界,认知国情,认知社会的一扇窗口。在教学中增加新闻时事的教学,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听一听评一评时事,师生共同去收集和整理信息,不管是校内外的就业创业事例,还是来自报刊、杂志、网络或媒体上的時事内容,只要是对就业创业有益的,只要是对认知社会了解国情有帮助的,都可以搬上课堂共同分享与交流。

时事评论环节的教学活动,教师不能只是时事的讲述着与倾听者,更不能让学生唱“独角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正面的评价,效仿栏目主持人的风格对时事的内容作出必要的点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团队竞赛——让学生在互助协作中共同提高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众人的智慧是不容低估的。这种道理谁都懂,如果把这种道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它同样可以收到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作为中职政治课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的“教”才是做“有用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相互协作中积极动脑、动口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会安排一些时间,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名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然后让这些团队的队员们在相互协作中竞赛,在群策群力中共同增长学识。竞赛内容并非全部来自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带有游戏性与趣味性,项目的设置与评分的规则充分考虑让团队的每一成员通力合作,缺一不可。笔者发觉这样的团队竞赛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还在互助协作与共同督促的氛围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五、视频栏目导知——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平台

中职政治课的授课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教材仅仅是学生认知的工具之一。如果教师上课只围绕教材内容而展开,学生会乏味进而麻木。既然教材是工具,我们为何不寻找多一样容易让人接受的“工具”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呢?笔者认为,只要是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能力的授课内容都可以作为中职政治课的题材。在央视与全国各地的电视栏目中,有很多深受观众喜爱又能增长学识的电视栏目。这些栏目有时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就喜欢。如《天网》《庭审现场》《财经郎眼》《中国经济大讲堂》等栏目,教师应当精心挑选这些栏目中有学习价值的视频,最好是能与教材内容有联系的,必要时进行剪辑制作把它播放给学生看,同时教师还要灵活变换角色,巧妙的充当解说员、评论员、记者或主持人,通过设疑、提问、点评与学生一同交流讨论视频栏目中的内容,如此才能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让学生感到有看头,有听头,有盼头,这样的课不正是学生所期待的一堂好课吗?

通过以上方法的尝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有心人,要读懂学生的心思,要弄清学生喜欢什么和需要什么,在教学模式上应当灵活变通,在教学内容上应当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新鲜、愉快与乐学的氛围中投身到政治课的学习中来。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时事评论教材内容政治课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答案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