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启发与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能力

2018-01-15 07:37胡晓端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表现力舞蹈美的

胡晓端

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而舞蹈恰好是一个能传达美、享受美的过程。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为女生,爱美之心也不容小觑,学习舞蹈有助于学生改变形象,提升气质,彰显个性,展示美丽,并且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因此,在舞蹈教学中“美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学生举手投足间洋溢着美感,那么她将会对舞蹈越来越自信,从而逐渐提高舞蹈的领悟和表现能力。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但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校学习前,没有舞蹈基础或者普遍较为薄弱,学习过程中若抓不住诀窍,技能水平也很难提升,从而打击学生学习舞蹈的自信心。如何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几点建议。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在许多舞蹈比赛中,舞蹈技术技巧的难度往往被视为衡量舞蹈质量和水平高低的标准。这就使不少舞蹈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只注重肢体动作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对舞蹈感知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培养。

舞蹈本来是直观性、表演性很强的艺术,能让人拥有美丽动人的形体和舞姿,学生肯定是喜欢学习的。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们带着好奇、欣喜步入舞蹈殿堂后,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且年龄偏大,身体软开度差,技术技巧的训练难度要求既枯燥又艰辛,在学习中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难免会有厌学甚至放弃的心理,尤其是起步阶段,对于学习时间短且大部分没有舞蹈基础的中职学生而言,长时间的基本功训练单调而乏味,让人兴趣索然,从而导致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失去热情。因此,舞蹈教学要根据学生身体条件的变化、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的差异等因材施教。因为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的发展密切相关,故而要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做到集体和个别相结合。例如,笔者任教的学前1501班,根据该班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感觉,将其分成两拨人分别排练两种不同类型的舞种。其中,个子小巧的跳幼儿舞蹈,个子高挑的编排现代舞,两支舞蹈都不需要高难度的技术技巧,由于学生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准舞蹈需要的风格特点,并都齐心协力努力去完成,两个舞蹈完成的效果事半功倍。

此外,有的學生舞感、天赋好,学习起来快,但有的要靠后天的引导培养。所以,我们要了解班级的整体舞蹈水平,抓住学生在学习舞蹈时不经意间表现出的美感,哪怕只有一两个拍子的动作到位,也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并引导,让学生有往下学习的动力。当学生从一两个动作中找到舞蹈的感觉后,慢慢地就会逐渐有更多的动作产生共鸣,学习舞蹈的兴趣自然也会被调动起来。

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舞蹈的魅力

舞感,即舞蹈的感觉,是指舞者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诠释舞蹈的内容,从视觉、听觉、感觉上吸引观众,从而达到与观众有一定的共鸣。形体的优美性和舞蹈感觉的把控性都是舞蹈的必要条件,如何让一个在舞蹈上是一张白纸的中职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舞出美感,并让观众体会到舞者通过作品传达的情绪和内容,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一个难题,因为相对于毫无基础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既不太敢于大胆表达自己,又不知道究竟如何舞蹈才算是正确的。所以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表达舞感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舞蹈对塑造美丽的重要性

十五六岁的中职学生对于美的需求是迫切的,但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她们对美的追求有时也是盲从和不切实际的。这就需要对她们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教育,让她们充分感受舞蹈能塑造人的优美体态,培养优雅的气质。形体美的塑造是中职学生爱美的主观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舞蹈养成挺胸、抬头、收腹等习惯,纠正和改善因长期不正确的习惯引起的各种含胸、驼背、端肩等形体问题,同时收获了系统地塑造自身形体美的方法,进一步达到美化形体,提升涵养和气质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美的鉴赏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和评价,它不仅仅能识别事物的美丑,而且能鉴别出美的种类和美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有一定的识别美丑的能力。作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课后练习舞蹈动作时,舞感是否正确,就跟我们打扮自己一样,好看与否,自己多少总是分辨得出来的。而舞蹈动作是否好看、有魅力,在镜子前练习时,学生自己也应该可以感觉得到,如果自己都觉得动作奇怪,那这个动作肯定是要不得的,倘若觉得舞姿很美,自己还满意,说明这个动作至少可取。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肯定,学生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慢慢树立了自信,舞蹈动作就会越跳越好,自信心自然而然会逐渐得到巩固。

三、夯实基础,积累舞蹈经验,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

(一)着重于学生气息的训练

气息的训练是舞蹈教学的核心,舞蹈除用肢体完成作品,其重点是合理运用气息来控制身体,用气息和意念去引导动作。一个舞蹈作品,动作不用有多复杂,也无须运用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去舞蹈,只要舞者的肢体随着呼吸的起伏而变化,通过呼吸的控制,处理韵律、节奏的强弱,把握动作幅度的大小快慢、轻重缓急和刚柔婉转,就算一个八拍只演绎一个动作,也能跳出味道。

(二)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

当学生有了鉴赏舞蹈动作好与差的能力后,举手投足间也初步具备舞蹈的感觉,我们就要进一步提高其舞蹈表现力。所谓舞蹈表现力,是指舞者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舞蹈内容的能力,通过舞蹈动作创造出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生动形象。苏联女芭蕾舞大师加林娜乌兰诺娃在舞蹈技术技巧上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她的舞蹈动作很有魅力,她的舞蹈所展现出的内涵十分细腻,很有“诗意”。这里的“诗意”就是舞蹈的一种表现力。培养舞蹈表现力,一方面练功时主要强化学生脚背和腿的训练,保持身体的流线型和身姿挺拔的力度就可以了。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编排相关训练组合,不断提高学生肌肉组织和关节韧带之间的协调性,以达到脚下动作的干净,舞蹈起来就不会显得太拖沓。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动感准确性的培养。舞蹈表现力的好差往往是透过手指、脚趾尖的延伸,肢体转动的方向、屈伸的程度,配合音乐准确把握动作的点、线、面,使动作赋予情感,这一点则要求舞者全身心投入舞蹈的全部动作来体现,能做到这点,学生的舞蹈感染力也就随即增强了。

(三)解析优秀舞蹈作品的内涵

舞蹈时,学生不能只是机械性地依样画葫芦,而是要将每个舞蹈展示的不同内涵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多赏析优秀的舞蹈作品,并且深入分析作品,使学生了解作品传达的信息,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对舞蹈作品所要反映的人物、风俗、历史和思想内容的掌握,拓宽学生的舞蹈视野,看得多自然就有自己的想法和灵感,想法一成熟势必就会有所感悟,对舞蹈产生情感的共鳴。

(四)创造学生实践表演的机会

当学生的舞蹈学习达到一定的层次以后,就要多为学生创造实践表演的机会,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学生经过大量的训练自信地登上舞台表演时,每次演出中,既展示了自己刻苦训练的成果,又让观众欣赏到自己最美的一面,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激励。同时,经常性的舞台表演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心理素质等得到了锻炼,阅历更加丰富,积累了舞蹈的经验,舞蹈的驾驭能力也不断增强,这将大大提高课堂训练的效率和学生学习舞蹈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敢于舞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舞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舞蹈能力的重要内容。舞蹈除了会模仿,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敢于超过“师承”,也就是大胆超出教师教的范围,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舞蹈。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围绕教师所说的话团团转,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就不会有想象力,没有自己的想法,失去鉴赏的能力。一个舞蹈的创编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舞蹈的动作和内容可以有很多,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动作来表现这个舞蹈,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不同。孙观汉先生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个球,一半白,一半黑,看到白的那半边的人,说它是白球,另一边的人,则说它是黑球。他们都没有错,错在于太死板,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却不知道脑筋急转弯,一加(+)一可以变成王字。

思考力、想象力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没有这种能力,便无法创造新的舞蹈内容。甚至时间一久,连模仿能力也会跟着衰退。因为模仿力中多少也要有一点创新能力,否则舞出来的动作将一成不变,毫无进步,甚至一代不如一代。笔者在教学现代舞《飞得更高》时,首先引导学生知道要表现什么内容,并根据音乐随意演示几个动作,让学生感觉要如何舞蹈,再引导学生自己按音乐随心所欲地舞蹈。笔者把每个学生好的感觉和动作留下来,让学生描述自己舞蹈时要表达的情绪和诠释的内容,并加以分析和引导,使学生舞得更准确生动。然后,再把舞蹈作品的视频给学生去做对比,她们会发现自己舞蹈的感觉并不比视频上的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时,学生在舞蹈时更加自信,舞蹈水平也大大得到了提升。

总之,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相当于我们要在她们几乎空白的纸上画上舞蹈的身姿,并加以点缀,使其在学习中逐渐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因此,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舞蹈的美,领悟舞蹈的内涵,认识学习舞蹈的重要性,挖掘舞蹈的独特魅力,重视“舞感”的启发,培养舞蹈的思考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表现力舞蹈美的
打破平衡
舞蹈课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纤变墨画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