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中等卫生职校信息化系统开发

2018-01-15 07:37谭晓玉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信教马克思主义心理健康

谭晓玉

一、 中等卫生职校信息化系统开发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等卫生职校逐步迈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信息化社会,便捷的运用和管理各类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化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不但要通过对大量教学资源来解决课堂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还要要通过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来进行思考、设计和实施科学的叫教学研究。信息化在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就业、职业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是一个长期趨势。

国务院先后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抵御外来敌对势力宗教文化渗透,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领,树立科学信仰

针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不足问题,高校应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领。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采取有效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者,有效遏制宗教在高校校园的传播和蔓延。

(二)坚持以“导”为主,防止敌对势力宗教渗透

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和影响,抑制和消除宗教信仰在高校校园的传播和负面消极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认为,处理宗教问题不能伤害宗教感情,不能将信教教徒置于对立面。习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宗教工作,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面对大学校园宗教文化渗透和学生信教问题,高校不能简单地采取堵、禁、罚等方式,应该在“导”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宗教知识和宗教工作的能力,对校园出现的宗教热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深入分析学生信教原因,及时了解信教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信教学生的引导、沟通、转化工作,依法处理,掌握学校宗教工作的主动权。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教育合力

针对宗教迎合部分大学生心理需要的问题,高校要构建融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探索各门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疏导学生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诱因。

(四)健全学校网络管理机制,加大高校宗教活动监控

针对网络宗教的校园传播问题,高校要健全学校和网络管理机制,加大高校宗教活动监控。一是建立信教教师和信教学生信息库、高校与宗教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大高校宗教活动的监控力度;二是利用易班、微博、论坛、微信、QQ等平台实现宗教舆情监控,发现学生异动情况,第一时间做出应急预案与处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三是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实行网络注册实名制,成立以信息技术人员和辅导员队伍为主体的网络信息员队伍,过滤信息,形成联动应急反应机制,确保网络安全。

责任编辑 魏家坚

猜你喜欢
信教马克思主义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父母信教影响子女入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