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中触摸情意

2018-01-15 10:25张波
文教资料 2018年30期
关键词:情意价值取向文言文

张波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文言文教学现实处境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并以部编本七年级《咏雪》为例,阐释如何在文言中引领学生在“文”“言”中触摸文本情意,受到思想、情感与美的熏陶。

关键词: 文言文 价值取向 文言融合 情意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语法与词汇的差异性。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在两难之境中徘徊,常常会出现“文”与“言”双线推进或重文轻言、重言轻文的现象,制约文言文教学效能的提升,也制约文言文教育效应的扩大。我们要重新审视文言文教学,基于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在“文”“言”中触摸文本情意,受到思想、情感与美的熏陶。

一、现实处境:文言文教学的两难之境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共性处境是“文”与“言”徘徊与惶惑,这种两难之境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困境。

(一)教与学之困境

文言文與现代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言”的差异性,由于语法与词汇存在差异性,导致文言文似乎成为割裂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第二语言”。造成文言文教学中的“教”与“学”之困,教师生怕学生理解不了,理解不透,于是逐字逐句,唯恐遗漏;学生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接受,文言学习之趣荡然无存,教师教得卖力,学生却学得无趣、低效。

(二)文与言之困境

一般来说,文言教学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文与言。如何处理好文与言之度、之界成为语文教师的两难选择。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顾此失彼,过度重视文言字词句意思教学,忽视或者淡化文言之“文”教学;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文言文“言”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导致重文轻言现象的出现,导致文与言教学两难之境的形成。

二、价值取向: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价值

如何破解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两难之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才能拿捏好“文”与“言”教学之度,并处理好“文”与“言”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做出专门性要求较少,只有“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一项。首句,从编者的角度进行规定,选择的文言文难度定位为“浅易”;次句,从学习角度进行提示,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进行理解性学习,并且要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根据这一论述,文言文教学基本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之习得

文言文教学需要重视“言”之习得,言是学生进入“文”之基础与前提,在“言”的习得方式上,要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习得文言之“言”,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扼杀学生在“言”之习得中的主体地位。

(二)“文”之理解

“言”的习得不仅在于丰富学生文言积累,还在于引导学生消除文言文阅读“言”之障碍,进而深入文言文之“文”,即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感悟文言文传达的思想、情意等。

(三)语文课程属性

无论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阅读教学,共性特点都要归属到“语文”课程属性。因此,文言文教学要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做到文与言有机融合。

三、文言融合:文言文教学的文言相生

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规定了“文”与“言”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需要打破“文”与“言”相割裂的现状,做到文言相生,触摸文言文之深情厚谊。下面以部编本七年级《咏雪》为例,简要阐释如何在文言中触摸文本情意。

(一)析言入文

文言教学中,学生要进入文本,必须解决文言字词的理解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析言入文,析言是基本前提,入文是根本目的。

1.以自主析言为导向

文言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析言要改变串讲式教学现状,突出学生在析言中的主动性,重点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析言,掌握文言文析“言”的一般方法,教师要少讲一些,给学生的读与析多一些时间,杜绝析言过程中“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咏雪》一文,我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读、课堂晒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课前预读环节,要求学生做到读流畅,读准字音,在读的基础上,借助书下注解初步感知文言字词句,对不理解的字词句可以借助工具书进行理解,并将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字词标注出来。

课堂晒读环节,主要展示学生课前预读成果,并引发学生“读”得深入,初步揣摩朗读的节奏,并在交流“为什么这样读”中初步达到解析文言“言”意、体会情感的目的。《咏雪》一文的特点在于人物对话,因此,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是重点。通过课堂晒读,不仅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而且以读促析,在划分节奏、揣摩语气中有机渗透“言”之解析。

小组赛读环节,主要包括两个程序,首先是小组间开展文本理解比赛,并对本文教学中的难点、疑点字词句进行质疑、释疑等活动;其次是朗读比赛,理解是朗读的基础,也是基本前提。通过三个环节的“读”的活动,将课前预学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2.以梳理架构能力点

初中生处于文言词汇积累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析言”,而且要善于“梳理”,对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有机梳理,掌握重点词语,并对文本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进行梳理,完善学生的文言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架构“析言”能力点。《咏雪》一篇由于是首篇文言文,较为浅易,涉及的文言知识较少,只需要引领学生把握重点、难点词句便可。

(二)文言相生

“文”与“言”不是割裂的,在文言文“析言”的过程中渗透“文”意初步感知,在“文教”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扣词而入,并注重活动设计,做到文言相生,将文与言有机结合,渐入文本,渐沉文本,达于情意之境。

1.扣词教学促文言相生

词语是文言文的基本组织之一,也是文言文中较为活跃的因素,扣住文本关键词展开教学设计,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言文教学中“言”的内化吸收,而且能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与欣赏能力,领悟文言文“文”蕴含的情意。

《咏雪》一文在教学时,我扣住“寒雪”“内集”等词,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人物等;扣住“欣然”“大笑”等词语,感悟内集时其乐融融、融洽欢快、轻松自由的家庭气氛;扣住“未若”一词,引发学生对“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的探究,形成多元化理解:“撒盐空中”一喻,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柳絮因风起”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由于扣住了文本的关键词,学生对文言文中潜藏的情意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言”的认识,达到了文言相生的妙境。

2.活动设计促文言相生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触摸文言文情意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优化文言文教学设计,基于文言相生的视角优化文言文教学活动设计,不仅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文起来”,更让文言文教学“动起来”,打破传统课堂静态化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更真实地触摸文言文之情意。

《咏雪》一文围绕两个比喻,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演。模拟胡儿和兄女的角色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吟诵中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活动二:辩。让学生根据文本两个比喻开展辩论活动,深化学生对两个比喻的体悟。

活动三:判。根据“公大笑乐”,研判公之态度,并结合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揣摩作者的观点。

可谓,三重活动,三重境界,情意在活动中盎然可触。

“文”与“言”是文言文教学之“双翼”,只有破解“言”之困,才能感悟“文”之丰;“文”之情意,又必然反哺文言之“言”,促进“言”之内化。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文言相生,成就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比翼双飞,触摸最真实的情意。

参考文献:

[1]高娟.文言文教学中的“言”与“文”[J].文学教育(上),2018(9).

[2]连晓冉.“文”“言”合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之突破[J].语文学刊,2018(9).

猜你喜欢
情意价值取向文言文
山高路远情意长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文字让情意轻舞飞扬
李忠宪:“绿叶”对“根”的情意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平生情意,悉数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