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注册入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01-15 11:44丁九敏张蕴李隽刘玉石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高职

丁九敏 张蕴 李隽 刘玉石

摘要 在生源紧张、注册入学高职院校数量及生源规模逐步扩大的背景下,根据生源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解决统招生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与注册生源特点不匹配的问题,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为例,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分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各高职院校注册入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注册入学;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2-0287-03

自2011年,江苏省在26所高职院校试行面向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的招生模式[1-2],注册入学制度是指在特定的教育领域或者特定的学校,学生在申请入学时经过一定的程序直接注册学习的制度。经过6年时间,该招生模式已经扩展到省内所有民办和公办高职院校[3]。从全国来看,实行高职“注册入学”的省份也从江苏、福建扩展到陕西、河南、上海、江西、浙江等省市。

高职院校如何适应这种新的招生模式,如何通过改革求发展,针对注册入学,其生源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备高等职业特色、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各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4-6]。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2012级生源为注册入学,生源质量在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和统招生源有所差异。针对学生学情,结合专业特点,经过几年的实践,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从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注册入学生源特点及学情分析

1.1 生源质量整体下降,组成结构复杂

注册入学生源入学成绩普遍不理想,大多专业文理兼收,有些专业还包括中职注册入学的学生,组成结构复杂,生源质量整体欠佳。

1.2 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兴趣不浓,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当前学情不匹配

注册入学生源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课堂知识吸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弱,学生学习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论教学不感兴趣,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课堂玩手机、迟到、旷课现象严重。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管理难度很大,但是学生对于技能性动手操作的实训课程尚有热情。

1.3 学生专业兴趣不同,层次不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注册入学生源由于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同一班级学生层次较多,差异明顯,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更为明显,教学中会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下”的现象,中间部分学生仍有层次差异,同一班级学生专业兴趣爱好、个性差异较大。

2 新型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策略

2.1 专业岗位群及岗位工作任务整合分析

在市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技术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共同确定园林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根据就业岗位整合相应的工作任务为园林植物种苗繁殖、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小环境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小环境园林绿化施工及组织管理。学生也可从事花艺设计、室内绿化装饰、自主开店或是与专业相关的自主创新创业工作。园林技术专业的目标为培养面向园林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生产、服务与管理等岗位的人才,这些专业技术型人才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精湛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2.2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建设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职业岗位能力结构+培养规格的培养方式,按照人文素质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构建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模块安排各专业通识的公共基础课,突出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建设,根据不同岗位群开设植物与植物生理、花卉栽培、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保护、园林制图、园林Auto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测术量技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开设插花艺术、室内绿化装饰、园林文件撰写与编辑、市场营销、文学欣赏与写作技能等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2.3 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职业能力课程几乎都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为63%左右,主要开设园林基础实习、园林单项集中实训、园林综合实习、园林岗前实训、顶岗实习等实习实训课程。由于园林植物生产及养护具有季节性,园林工程项目也分阶段性[7],按照上午上课+下午实习、分散实习+集中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实习、生产,实现理论与实训、课程建设与基地建设的紧密结合,以及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安排详见表1。

2.4 “教-学-做-赛-创”一体化、分级递进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8]。园林技术专业构建以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创新创业要求贯穿始终。“教-学-做-赛-创”一体化、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详见表2。

3 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举措

3.1 初步探索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针对注册入学生源特点及学情,在人文素质课程中,英语和数学2门课程均采用分层教学。通过入学成绩及入学后课程笔试成绩,打破专业班级限制,根据学生成绩分层重新组建班级。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以及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考核形式,有效避免“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下”的现象的发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打破专业班级限制,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开设不同体育项目,学生自主选择,并实行分类培养。分类培养是指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倾向、个性以及兴趣爱好,按照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对学生实施分类培养,以满足学生不同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9]。在园林技术职业能力课程学习中,根据“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岗位群,将班级学生分为3个不同的学习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重点选择某个模块修读。

3.2 学分银行和分数银行制度的建立

“学分银行”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职业能力发展需要,通过学生活动、学术科研、创新创业、专业竞赛、职业资格认证等各种学习经历,将成果折算成的累积学分,经学校认定后存入学生学分银行,并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用于兑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分的一种制度。既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兴趣,也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分数银行”是专门针对园林技术专业注册入学生源设立的,满足不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的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一种制度。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实训实践项目、单项或是综合实训、企业项目实训等按照优秀、良好、中等的标准,分别给予3分、2分、1分的奖励。例如园林实训中的繁殖、栽培养护、修剪、植保、测量、规划、施工等项目,可以分别按照优秀、良好、中等的标准计分,分数可以累加。取得的分数存入分数银行,用于不及格课程及分类培养中不擅长课程的分数兑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3.3 按照岗位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职业能力课程按照能力模块教学+工作任务驱动+具体项目支撑导入+分组合作的模式,辅以过程性考核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按照基础技能—操作技能—管理技能—拓展技能4个层次构建课程能力模块。任务驱动就是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都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与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相对接。每一个学习、工作任务都是由相应的教学项目支撑,导入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项目模拟企业生产情境或是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项目化,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场所,打破理论和实践的课时限制,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解决学生对于理论教学不感兴趣,传统课堂教学和实际学情不匹配等问题。

3.4 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更新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现场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实际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观察、勤动手、多思考、多总结、善创新的能力。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贯穿始终,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3.5 多元化的教学评估和课程考核方式

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过程性考核,综合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即平时+过程的考核,一般分配比例为4∶6,平时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小组内项目参与度,不同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根据课程特点自行设置,例如花卉栽培的过程性考核包括20%出勤、10%课堂表现、10%小组项目参与度、20%花卉识别、30%繁殖栽培项目、10%花卉应用及问题总结报告。通过学生自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共同构成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作品、平时+闭卷考核、平时+开卷考核、平时+报告、平时+项目、平时+设计(实施)方案等。

3.6 毕业综合能力考核代替论文(设计)及答辩的毕业考核形式的改革与实践

由于生源质量整体下滑,学生知识和写作水平有限,论文拼凑、抄袭现象严重。针对这类问题,结合园林技术专业以专业操作能力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为了突出高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进行了毕业综合能力考核代替论文(设计)及答辩的毕业考核形式的改革与实践。根据专业岗位群,设定8个实践操作考核项目,分别为穴盘播种育苗技术、扦插育苗技术、除草剂使用技术、绿篱整形修剪技术、插花技术、园林测量技术和居住区小游园设计。学生选考6项,每个项目均由2名以上教师考核,根据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是相应项目比赛考核标准设定详尽的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最后以考核教师的平均分作为该項目考核的成绩,取6个项目的平均分作为毕业综合能力考核的成绩。

3.7 双证书制度及以证代考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与实施

双证书制度是学生毕业除了毕业证书外,还要取得学校认定的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用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代替相关课程的成绩,也可以代替毕业综合能力考核中对应考核项目的成绩。

4 结语

针对注册招生制度下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及学情分析,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突出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分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采取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取得良好成效。2015届、2016届、2017届学生按时毕业,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业情况乐观,就业单位评价良好。部分学生自主创业开设花店、经营园林苗圃、园林设计工作室、园林景观工程公司等,既满足社会需求,也实现了个人的发展。

总之,注册招生制度下,要想用好注册入学这把“双刃剑”,就要立足生源实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转变办学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培育核心能力,形成自身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5 参考文献

[1] 朱紫茂.关于注册招生制度下江苏省民办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3(7):24-25.

[2] 张怡跃,穆瑞新.高职注册入学:机遇还是挑战?[J].教育与职业,2014(34):30-34.

[3] 陈维龙.注册入学高职会计专业证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长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4(3):73-75.

[4] 朱志国.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策略[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4):28-30.

[5] 张金炜,祝志勇.个性化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探索:以城市园林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6(2):171-172.

[6] 张衡锋,韦庆翠,李成忠.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学周刊,2017(36):33-34.

[7] 丁宁,陈晓梅.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基于“季节更替”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8):248-249.

[8] 李隽,曹玉平.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26):27-30.

[9] 张军侠,祝志勇,潘菊素,等.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打造“卓越园林技师”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0):56-5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高职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