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对生命的尽责

2018-01-16 12:32刘苑菲
中国医学人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筛查医学生命

文/刘苑菲

对于诺贝尔奖的关注,从年少时纯属兴趣地了解与崇拜,到如今不由自主地对医学领域给予更多关注与思考。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以及迈克尔·杨,以奖励他们对于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虽然我们的专业性质并不具备那样的深度,但这并不阻碍我们对于医学的展望与反思。今天,我想谈一谈关于医学技术的看法与认知。

之所以对医学技术的发展感兴趣,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而如何将科技合理地应用于医疗行业,达到便利与伦理的平衡,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行业,其诊断的准确性以及病例库、大数据的分析,当然是任何一个医生都无法比拟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医生呢。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从1到无穷的量变,但却无法实现从0到1的质变。从某种程度上说,医学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在了解技术前沿的同时也发现其对最初目的的回归,即提高生活质量。不可否认,疾病和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健康与生命的对立面,所以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离不开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研究应对疑难杂症和不治之症固然是一个稳固的方向,但在这场持久战的同时,医学技术的发展也逐渐着重于预测与预防。随着经济的发展,医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观念进步,与其等到疾病产生而忍受身心的痛苦,不如防患于未然,做健康的投资。所以,未来医学奉行的预防为上和预测性治疗,既是技术进步与观念提升的共同作用结果,也是彼此相辅相成的吻合。比如,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在接受基因测序后,发现她具有较高的罹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风险。为规避这一风险,安吉丽娜实施了双侧乳腺切除手术,将患乳腺癌的风险从87%降到5%。这无疑是对预测性治疗的抛砖引玉,促进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虽然在技术上,很多疾病的筛查工作已经能够得到有效结果,并且几乎所有人都明白疾病筛查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趋势的发展方兴未艾,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被动甚至拒绝筛查者。

我曾经看过一则新闻,英国被邀请做宫颈癌筛查的妇女中有四分之一没有去参加筛查。究其原因,既有对筛查的尴尬,也有对费用的力不从心。通常来说,体检者或多或少都会有求全求新的心理,担心检查项目不全面或者设备不是最新会查不出来疾病,可这要付出经济代价,一些人无法在普遍心理与自身经济状况中寻求平衡点。除此之外也会担心万一查出为癌症中后期,岂不是作茧自缚,就算是早期也会人心惶惶,打扰原本平静的生活。与其选择有惊无险,不如获得少一事的轻松;与其说人们宁愿选择自欺欺人,不如说少一事的轻松或许能抑制疾病的恶化。当然,这只是部分人的观念,并不违背主流价值观,但因个体差异性而受限。但是,医学技术无论是引领前沿还是顺应时代步伐,都需要一定成本。在此情况下,应当是在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符合大多数人生活标准、具有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开展诸如社区免费体检、为老年人免费测血压等公益活动,使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对自身健康的维护中。这种参与性不仅仅是鼓励就诊过程中增加与医生的互动性、提高用药依从性,更多的是提高人们健康管理理念的体现。毕竟,是否生病与承受痛苦程度,许多时候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

现如今,医院的诊疗技术有了很大提升,先进设备的研发引进与大众化,为人们就诊带来快捷与便利,一些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法更是令人难以置信,比如纳米机器人、3D打印个体假肢、基因组编辑技术等。不仅如此,很多技术也已得到普及,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中,许多特制手表可以监测血糖血压和心率、诊断感染等,这无疑为人们及时掌控自身健康状况提供了渠道,虽然只是部分最基本的生命体征,但足以满足自我保障的需求。由此看来,今后医学在技术层面会更多着眼于微观探索与个性化诊疗,上述种种也体现了医学对个体特异性的强调与尊重,但不可否认现实中也存在其对生命的不负责现象。在领略高新技术带来的福音后,是否该静下来思考,那些以行善原则为前提而发展的医学技术带来的全部是善意吗。

在去年2月26日长滩举行的TED会议上,Tibbits公布了其最新技术4D打印,意味着一种能在被打印出来之后发生改变,而且能进行自我调整的物体的问世。从某种意义上说,4D打印技术或许是另一种克隆,那么同理而来的道德伦理问题不可忽视,通过改变物种的生育本质来复制、优化物种,这既是对物竞天择的忤逆,也是作为人的狂妄与自私的体现。然而,人的利己主义还体现在医学技术的商品化、市场化而产生的重复诊断与过度医疗,进而导致医患关系物质化。在转院治疗时,很多检查仍需重做,这体现出医院彼此间缺乏技术人才的流通性。当然,转院大多是由下往上,纵使现在某些方面可以免除二次检查,但大多数情况下,级别压制使普通百姓有苦说不出却还得心甘情愿。至于过度医疗,则是医者丧失良知的体现,包括不必要和超过程度两层意思。无关紧要的检查不乏就诊者求全求新心理的推波助澜,但更多的还是医学技术对人的偏离所致。

看过这样一个说法,癌症患者的死亡是三分之一被吓死,三分之一被痛死,三分之一被治死,可见,在对癌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存在过度治疗现象。这时候对治疗的适当松手其实是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对于晚期患者来说,过度治疗也很难重获健康,也许反而适得其反。但是何谓健康,我觉得其界定不应一成不变,在此情景下,遵从患者意愿使之保持良好心态面对死亡无愧于心,将此时健康的心理产生的积极效应放大到整体,这便是对健康赋予的新内涵。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曾提出过一种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医学模式,将关注对象从疾病转变为人,强调患者的需求,这无疑是一种反思之举。今后医学技术应当回归最初目的,追求人本化而非技术至上,将人文关怀与个性化诊疗相结合,保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这才是医学对生命的尽责。

猜你喜欢
筛查医学生命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筛查方法在筛查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情况的应用价值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医学的进步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