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8-01-16 20:05
医药前沿 2018年21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细胞研究

日本启动“癌症光免疫疗法”临床试验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东医院启动了使用被称为“近红外线”的光线治疗癌症的“癌症光免疫疗法”国内首个临床试验。

该治疗法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任研究员小林久隆等研发的,由美国生物风险企业实施。临床试验以数名患有头部或颈部癌症的患者为对象来确认安全性,力争数年内获得批准。

小林表示:“在日本的临床试验比预想的更早启动了。可以期待副作用小、有效性高。”

据称治疗的方式是:把与癌细胞表面较多的蛋白质黏连的抗体,以及对近红外线起反应的物质连接起来,作为药剂使用。向患者注射该药剂,翌日用光线照射癌症部位后,与癌细胞相连的药剂发生化学反应,促使癌细胞破裂。

而且人体免疫系统会对破裂的癌细胞成分做出反应,因此有望对转移到了远离照射部位之处的癌也有效。

近红外线对人体无害,安全性高。对于距离体表较远的深层癌症,也可以从注射针头里穿过直径1至2毫米的光纤进行照射。

临床试验对象为头部或颈部癌症复发、通过标准治疗也未见效的患者。此前在美国实施的临床试验中,有报告称15名接受治疗的患者中14人癌症患处变小,其中1人癌症消失。据悉,其中还有患者的治疗效果长期持续。

维生素D有助降低患癌风险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以日本成年人为对象开展的一项大型调查发现,人体维持较高的维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降低罹患包括肝癌在内多种癌症的风险。

多晒太阳有助人体产生维生素D。这种关键维生素对健康有诸多益处,比如帮助身体维持钙的水平,以保证骨骼、牙齿、肌肉等的健康。

而近年来,医学研究领域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维生素D可能还有助于抵抗一些慢性病,包括一些癌症。但此前,大多数的此类研究都在欧洲和美洲国家的人群中开展,针对亚洲人群的类似调查十分有限。

研究团队在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上介绍,他们分析了日本一项大型公共卫生调查的数据,涉及年龄在40岁至69岁的约3.37万名男女。

在调查之初,这些人提供了医疗史、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个人信息,并提供血样用于测量体内维生素D水平。

在为期16年的跟踪调查期间,该调查群体中一共新发现3301例癌症病例。分析发现,剔除年龄、吸烟、饮酒、肥胖等几项已知的患癌风险影响因素后,调查对象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高,其总体患癌风险下降约20%,在患肝癌的风险方面这种关系体现尤其明显(下降30%至50%)。不过,在肺癌和前列腺癌方面,并未发现维生素D与降低患癌风险存在任何关联。

研究人员说,之前医学研究界就有“维生素D可能有助预防癌症”的说法,此次来自亚洲人群的这项大规模调查佐证了这一观点。不过,他们的研究也发现,维生素D水平也存在“天花板效应”,即超过一定水平后,也不会再有额外益处。因此研究人员表示,未来还需更多研究来确定出一个理想的维生素D区间水平,以帮助达到最佳的防癌效果。

婴儿食用配方豆奶粉可能产生影响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与母乳喂养或食用婴儿配方牛奶粉的婴儿相比,食用配方豆奶粉的婴儿的生殖系统细胞和组织会有一些不同。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差别非常轻微,但科学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配方豆奶粉对婴儿身体产生的长远影响。

一些不能母乳喂养的母亲由于担心孩子食用配方牛奶粉会出现牛奶过敏、乳糖不耐受等问题,选择配方豆奶粉作为替代。但是,大豆蛋白包含了一种类似雌激素的化合物——染料木黄酮,会改变内分泌系统,并可能干扰激素的正常发展。动物实验显示,染料木黄酮会导致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异常,但是科学界还不太了解染料木黄酮对人类婴儿的影响。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招募了283对母亲和婴儿,这些婴儿在2010年至2013年间出生,其中约一半婴儿是女婴。其中,102名婴儿食用配方豆奶粉,111名婴儿食用配方牛奶粉,70名婴儿是母乳喂养。

研究人员评估了这些婴儿的泌尿生殖系统组织中的上皮细胞成熟度,并利用超声波检测了女婴的子宫、卵巢、乳房或男婴的睾丸发育情况,并通过验血测定激素浓度。这些评估重复展开,一直持续到男婴28周大,女婴36周大。

研究人员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区别主要体现在女婴身上。与喂食配方牛奶粉的女婴相比,喂食配方豆奶粉的女婴阴道细胞的成熟指数更高,子宫体积减小得更慢,这都与雌激素暴露水平有关联。女婴在出生后,由于没有母亲体内激素尤其是雌激素的影响,子宫体积会逐渐变小,到5岁时恢复至出生时大小。随着年龄增长,子宫慢慢发育长大。

研究人员在对比喂食配方豆奶粉和母乳喂养的女婴时,也发现存在类似差异。

研究人员指出,目前尚不了解上述发现是否会对婴儿的健康和发育带来长期影响,但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研究人员建议母亲应首先考虑母乳喂养,不能吃母乳的早产儿不应食用配方豆奶粉,患有一些遗传性疾病而无法消化牛奶制品的婴儿可以食用配方豆奶粉。

抗癌药可治疗自闭症社交缺陷

美国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抗癌药罗米地辛能使一批大脑功能相关基因恢复正常运作,缓解自闭症实验鼠的社交行为缺陷。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研究人员说,研究针对因Shank 3基因缺陷而患有自闭症的实验鼠,用低剂量罗米地辛进行为期3天的治疗,发现改善社交行为的效果能持续约3周,相当于人类的几年。

该研究小组此前发现,Shank 3基因是重要的自闭症风险基因,其缺陷会使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含量过高,错误地抑制一批与大脑神经信号传递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本身并没有发生突变,但由于上游调节失灵而不能正常活动,导致自闭症行为。

罗米地辛本身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某些T细胞淋巴瘤。它能阻止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发挥作用,解除上述基因受到的束缚,使其恢复正常表达。

研究显示,用药物调整多个基因的表达以缓解自闭症症状,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案,但对人类的效果尚需检验。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神经学》杂志上。

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取得新突破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福冈大学宣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大腿根部皮下脂肪组织是一个很适合胰岛皮下移植的部位,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

以往治疗糖尿病采用的胰岛移植主要是将胰岛细胞移植到患者的肝脏内,但这种移植方法容易出现早期排异反应,一旦出现问题将难以取出被移植细胞,而且需要数次移植。虽然此前也有过胰岛细胞皮下移植研究,但移植后的胰岛细胞存活率极低。

研究发现,此前的胰岛皮下移植往往因为皮下血管不足导致可让胰岛细胞存活的血流不足,大多数皮下移植胰岛细胞因此死亡,治疗一只糖尿病实验鼠需要五六只实验鼠的胰岛细胞。

因此研究人员试图寻找皮下血流充足的部位,最终发现大腿根部皮下脂肪组织是一个适合胰岛皮下移植的部位,因为这个部位血流充足。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患有糖尿病的实验鼠大腿根部皮下脂肪组织移植了胰岛细胞,只用了少量的胰岛细胞成功治愈了实验鼠的糖尿病。

研究人员称,从解剖学上看人类和实验鼠存在一样的皮下脂肪组织,因此可以认为在人身上也会产生同样的治疗效果。这一新移植方法克服了以往移植技术的很多问题,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

肠道细菌“乱跑”可能诱发自身免疫疾病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一种肠道细菌会“跑”到其他器官,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消灭这种细菌可有效降低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这一发现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慢性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自身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统自我攻击引起的一类疾病。先前研究显示,肠道细菌与自身免疫疾病存在关联,但具体如何作用不得而知。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小鼠和人类肠道中一种名为鹑鸡肠球菌的细菌会自己“乱跑”,转移到肝脏、脾脏等组织和器官,引发自身免疫疾病。

研究人员在观察易患自身免疫疾病的小鼠时发现,鹑鸡肠球菌会在肠道外的组织中促使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引发炎症反应。此外,研究人员还在培养的健康人体肝细胞中发现了相同的炎症机制,在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肝脏中发现了鹑鸡肠球菌。

进一步实验显示,使用抗生素或特定疫苗能有效抑制这种细菌的生长,降低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抑制小鼠的自身免疫。

研究人员说,他们会继续研究鹑鸡肠球菌及其作用机制,希望将来能通过抗生素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以及疫苗注射等方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阿片类药物无镇痛优势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背痛和关节疼痛的效果未必比其他镇痛药更好。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联合其他医学机构研究人员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退伍军人事务局接诊的患者中随机招募240人,平均年龄58岁,患背痛、髋关节疼痛或膝关节疼痛至少6个月,病情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研究人员把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使用吗啡、羟考酮等阿片类药物,另一组使用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类固醇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所有患者起初服药剂量较小,随着治疗深入,必要时加大剂量。一年后,研究人员没有发现阿片类药物有任何镇痛优势。

研究人员让患者给自己疼痛程度打分,最低0分、最高10分。结果显示,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平均得4分,其中41%的人一年后疼痛减轻至少30%;对照组平均3.5分,54%的人疼痛同样大大减轻。两组在睡眠、工作、日常活动、情绪等关联生活质量的指标评分中没有明显差别。唯一例外的是,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焦虑程度减轻更多,但同时显现更多副作用。

在由最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刊载的论文中,研究人员认为需要在更大范围内验证这一发现,但现有研究结果应引起医生重视,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时慎选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包括可卡因、美沙酮、吗啡,主要用于治疗疼痛,反复使用易使人成瘾,出现恶心、焦虑、失眠等症状。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去年10月宣布,美国因阿片类药物上瘾和滥用危机严重,进入全国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细胞癌变与“自毁蛋白”无处立足有关

俄罗斯科研人员新发现了一种细胞癌变的背后机制:正常情况下,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机制会令有癌变迹象的细胞死亡,但若引发癌细胞自毁的信号分子蛋白在细胞膜表面找不到立足之地,就无法抑制癌变进程。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宫颈癌细胞发现,一种名为“FasL蛋白”的信号分子蛋白能钻进有癌变迹象的细胞,引发免疫反应,使“问题细胞”程序性死亡。为研究其中机制,研究小组培育出一种人体宫颈癌细胞系,观察FasL蛋白与宫颈癌细胞间的互动。

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癌细胞膜外表面存在多个形似陷坑般的“穴样内陷”结构,“陷坑”内分布着受体蛋白——小窝蛋白-1。这种蛋白末端的C区和N区分别有一个位点能与FasL蛋白结合,进而带领后者穿过细胞膜,引发癌细胞自毁。但如果小窝蛋白-1的这两个结合位点因故全部缺失,就会造成FasL蛋白在宫颈癌细胞膜外表面无处落脚,更不可能“穿墙而过”,因此无法引发癌细胞自毁。

根据这一线索,研究小组发现其他一些负责引发细胞自毁的信号分子蛋白,也会因与它们配对的受体蛋白缺乏结合位点而无法完成使命。

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人员戈格瓦泽表示,下一阶段他和同事将进一步研究FasL蛋白与小窝蛋白-1以及其他蛋白搭档的“牵手”特性,以期找到办法将引发细胞自毁的信号分子蛋白强行送入癌变的靶细胞内,避免其他健康细胞被癌变殃及。

胎儿期雄激素暴露水平可能影响女孩兴趣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女孩在胎儿期暴露在过高水平的雄激素中可能会影响将来的兴趣,但这种影响不会延伸到性别认同和社交行为。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性行为文献》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的最新研究发现,女孩如果在胎儿期曾暴露在过高水平的雄激素中,日后会让她们对传统上认为男孩更擅长的活动更感兴趣,包括搭建积木、观看或从事体育运动等。

雄激素是由睾丸、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性激素,男女体内均存在这一重要激素。研究人员招募了54名患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10至13岁女孩,其中40人属于典型性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她们曾在胎儿期暴露在过高水平的雄激素中,另外14名患者属于非典型性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胎儿期雄激素暴露水平正常。

对这些女孩志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她们平时对玩伴性别的选择与其胎儿期的雄激素暴露水平没有关联,但是患典型性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女孩会花更多时间从事传统上认为男孩擅长的活动。

研究还发现,绝大多数患典型性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女孩志愿者对性别的理解符合传统认识,在这个年龄段也更喜欢与女孩一起玩。领导研究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谢丽•贝伦鲍姆解释说,这表明胎儿期过高水平的雄激素暴露并没有影响这些女孩的性别认同以及对性别的理解。

贝伦鲍姆表示,这项结果支持了此前对性别形成的主流观点,即性别的发展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并不是由生物学因素或社会因素单方面决定的。

狼疮新药对亚洲人群有效

由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张奉春牵头的一项国际临床多中心研究证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新药Belimumab(贝利木单抗)可降低SLE治疗对激素的依赖性,显著抑制疾病的活动性,且未发现安全性问题。这一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已被《风湿病学年鉴》录用,于今年1月在线发表。据悉,该新药已报中国药品审评中心备案审批,将为中国SLE患者带来新希望。

SLE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可致患者出现各种严重的临床症状、器官损伤,甚至死亡。长期以来,临床上只能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而临床上可供选择的免疫抑制剂屈指可数,只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环孢霉素等。长期服用此类药物还会造成患者发生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受损、感染及癌症等风险。

Belimumab以B细胞刺激因子为药物靶点,是国际上首个针对SLE治疗的生物制剂,已经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SLE的治疗。但该药在亚洲人群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并无相关研究。张奉春团队牵头中国、日本、韩国等的49个研究中心,入组SLE亚洲患者677名,按照2:1比例采取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52周的临床观察。

研究结果显示,Belimumab治疗组有效比例(53.8%)高于安慰剂对照组(40.1%)。同时,Belimumab治疗组可将SLE患者疾病再次活动的风险降低50%;对于基线服用>7.5毫克/日泼尼松的SLE患者,应用Belimumab可显著降低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病情保持稳定。在药物副作用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据悉,Belimumab是近56年来首个获FDA批准的红斑狼疮治疗药物,《自然—医学》杂志凭借《历时半个多世纪的等待,系统性红斑狼疮新药终于问世》一文获得高度评价。(张思玮)

碳离子辐射可诱导增殖性细胞死亡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卞坡课题组和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周利斌研究员合作,利用模式动物线虫个体小和阴门细胞具有辐射诱导增殖性死亡的特性,设计出连续降能实验装置,成功在活体水平演示了碳离子辐射诱导增殖性细胞死亡的射程分布。该研究成果日前被辐射领域主流杂志《DNA修复》接收发表。

增殖性细胞死亡(细胞克隆死亡)是辐射放疗诱导肿瘤干细胞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重离子辐射已经成为一种先进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与传统的γ和X射线不同,重离子入射径迹上的能量沉积和径迹结构都是不均匀的,这导致重离子辐射有独特的生物学效应——射程分布。目前,重离子诱导增殖性细胞死亡—射程分布实验都是在细胞实验体系上进行的,并没有活体水平的实验证据。

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碳离子辐射诱导线虫增殖性细胞死亡的射程分布与物理布拉格分布并不一致,且生物峰位置随辐射剂量增加前移,这个前移主要来自线虫阴门前体细胞所特有的“命运替换”属性。课题组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了DNA损伤反应在重离子诱导细胞增殖性死亡中的角色,发现DNA损伤检验点并没有参与细胞增殖性死亡诱导,而下游同源重组修复机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该成果发现的这些独特的辐射反应特性,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重离子与细胞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精神分裂症遗传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罗雄剑和陈勇彬课题组在精神分裂症遗传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精神分裂症由于病因复杂,反复发作以及大多在青壮年发病,已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同时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力高达0.8左右,表明遗传因素起到关键作用。目前GWAS鉴别到的绝大多数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的遗传变异都位于非编码区,暗示这些遗传易感位点很可能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精神分裂症易感。

基于这个假说,科研人员用Sherlock算法系统整合了来自于精神分裂症GWAS遗传相关数据和大脑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QTL)数据,发现遗传变异可能通过调控GLT8D1、CSNK2B和AMLS1基因的表达介导精神分裂症易感。

独立的大脑eQTL数据及整合方法(SMR)进一步证实GLT8D1、CSNK2B和AMLS1基因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及共表达分析均支持这3个基因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发生。与遗传研究结果一致,基因表达分析揭示GLT8D1、CSNK2B和AMLS1基因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表达显著紊乱。

进一步实验研究表明,GLT8D1和CSNK2B参与调控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以及神经元的形态和突触传递等生理功能,提示精神分裂症易感遗传变异可能通过影响GLT8D1和CSNK2B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神经发育,最终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生。而GLT8D1和CSNK2B在神经干细胞中的功能结果,提示其在神经系统肿瘤(肿瘤干细胞)中也有潜在调控能力,深入的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当中。

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研究结果支持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为进一步阐明精神分裂症的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细胞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DANDY CELLS潮细胞
潮细胞
细胞知道你缺氧了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Dandy Cells潮细胞 Finding a home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