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设计探析

2018-01-16 18:12纪萍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纪萍萍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在现代化的转型中谋求文化发展在战略上的提升和设计,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选择结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我们必须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和人民群众需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及新时期时代要求的文化发展战略,为文化强国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6.0007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从文化强国的宏伟构想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四个自信”照亮发展的道路,这些顶层设计无一例外地昭示着文化发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显示出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中国在现代化的转型中谋求文化发展在战略上的提升和设计,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选择结果。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領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文化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地位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到目前为止,没有十分确定统一的概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社会发展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发展是在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改造和融合的过程中,文化关系的不断生成和改善及文化成果的持续丰富和增多 [3]。战略的原意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战略一词最初用在军事领域,后来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而被应用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各个领域。

(一)文化发展战略的内涵

文化发展战略是人们在对以往文化发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长远的、稳定的、全局性的谋划 [3]。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战略需要根据本国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国际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走向作出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筹谋和计划,它是国家战略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发展战略的地位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认为,文化发展战略应该是基于人类经济与政治、物质与精神、身与心、不同传统民族国家发展等的失衡以及这种失衡让人类从内向外的堕落时提出的一种新战略。它将人文精神作为基本原则,统摄发展方向,建构发展的终极意义,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和个人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的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内在空虚与焦虑。而在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对进入改革深水区的时代转型更是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设计、制定和实施具有全局性、指导性意义的文化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文化发展战略不仅引导文化发展的方向、规划文化发展的路径,更保障了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措施的实施,可以避免因国内外环境的干扰可能发生的文化危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世纪,文化发展战略更是国家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内可以直接制约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外可以提升一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设计构想

(一)设计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文化导向战略

在文化发展战略中,文化导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主要解决的是党和政府在制定文化战略时向全体人民阐明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党和政府凭借什么凝聚人心。明确前者,可以汇聚全社会力量为着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迈进;确定后者,可以避免因仅仅依靠经济杠杆刺激发展的单一模式而使国家偏离发展目标。

“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4]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并决定着它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5]。

当今世界的各种社会形态都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它是这个社会意识的体现并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它的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更是该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国特色主流价值意识形态,对内为经济平稳有序发展保驾护航,对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设计确立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兼收并蓄的文化传承战略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化传承是指两种财富、尤其是精神财富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和承接。文化传承不是一种机械的运动,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鲜活思想的代代流传,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活动。基于科学发展的文明进步与文化传承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endprint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文化发展了数千年,影响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基因,更成为中国人语言、思想、行为方面显著的逻辑特征。当今中国的文化发展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要坚持有鉴别地接受,有扬弃地继承 [6]。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时,尤其要注重对儒家优良文化的挖掘和发展。首先,重视继承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价值观,以提高全民素质,对国民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其次,系统学习和践行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以义为上”的义利观,纠正现代经济发展中各种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经济发展环境。再次,倡导传统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理念,将人民幸福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7]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情况而吸收、借鉴、转化,进而形成我们新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我们需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三)设计构建满足人民群众丰富、立体、多样化需求的文化需求战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不仅有物质的需要,更有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文化需要不仅是个体内在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国家繁荣的保障。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文化观具有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文化实质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离开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空谈文化发展和进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文化发展战略的设计和制定,必须关心人民群众的需要、关注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造与生产。人民需求和服务人民是文化发展主客体关系中最根本的依据和航向,是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既懂得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也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构建满足大众共享、立体、多元的文化供给体系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在需求方面的根本旨向和核心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5]。报告将“人民享有”作为小康社会建成的重要内容,把“人民导向”作为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和贯彻。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战略决不能离开人民这个根本尺度,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通过多个渠道和多种方式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要依靠和汇聚人民的资源和力量,激发人民的创造力,促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

(四)设计打造多层次精品文化产业格局的文化市场战略

文化需求是文化市场存在、发展的导向和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日趋多样,这为文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直接影响着文化市场呈现出多元化、时尚化的发展格局。当代文化市场中新兴的产品越来越多,而且更新换代的频率让人目不暇接;但是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数量,更需要质量,需要“高原”更需要“高峰”。

市场是联系人与物、人与人的中间桥梁。文化市场作为文化产品与产业形成发展的基础,其培育和健康运行密切关系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文化市场建设是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发展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8]公报既对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强国、改革文化体制等重要任务作出了系列部署,也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它对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构建多维优秀文化产品和精品要素市场、提升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市场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答案。

设计好文化市场战略,首先要加强文化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作为文化市场的主体,国有文化企业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公报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必须着力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转企改制,加速其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步伐,鼓励各文化企业之间跨区域、行业、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力争提高整个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同时,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也在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公报鼓励在坚持国有文化企业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对多元投资主体降低准入门槛,吸引它们进入文化领域,进一步释放市场能量;扩大多元投资主体的投资领域,充分利用它们在文化资本的运作、文化技术的使用、文化产品的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为当今文化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对现有文化体制机制建设进行改革和完善;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产体系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深度结合,形成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环境;对文化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升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再次,要健全文化产品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文化市场能出精品、多出精品,更好地贯彻“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不断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引导文化创作的创新;同时,要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重要尺度,把他们的评价和市场的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对文化作品评判的导向性和公信度。endprint

(五)设计确立传播中国声音和参与世界文化话语权构筑并举的文化传播战略

文化传播是一个国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实现文化功能、展示文化力量的重要活动。文化通过传播能够实现其辐射功能、强化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文化离不开传播,否则就丧失了文化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意义。文化与传播关系十分密切,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就曾说:“文化是传播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构、同质。” [9]从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延伸和发展到国家国际形象的塑造,都需要文化传播的参与和助力。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文化传播战略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作用。

为了使国际社会能够充分了解中国,使中华悠久灿烂的文化为更多人所熟知,从而破除外界的误解和偏见,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我们需要设计和制定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的文化传播战略。首先,要改革文化传播体制,建立长期、有效的对外传播机制。文化传播要在做好对内传播工作的基础上兼顾对外传播,这是由我们的现实国情决定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媒体的总体传播率和普及率还比较低,要想让走出去的国人都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主体,就必须提高国内的传媒普及率。在对外文化传播上,要在坚持国家和政府主导传播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传播,并给予政策和制度上的优惠和倾斜。其次,需要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创新传统文化包装。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凝练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符号,可以帮助提升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将中华文化的优质基因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实践创造相融合,既继承传统精华又丰富现代内涵,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不断把代表中国符号的优秀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并记住厚重底蕴下的文化中国。再次,需要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重视和发挥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文化传播的多重内涵,不断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和感染力,综合运用不同群体的传播特点激发向往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把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文化特质传播给世界,为人类文化未来发展承担起责任。

三、探索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探索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要求我们设计和实施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战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更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没有完全满足人民群众逐渐提高的文化需求,没有建立起丰富、立体、多样化的文化体系。我们的文化市场建设还相对缓慢,需要更进一步打造多层次的精品文化格局。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文化建设、解决文化发展中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是我们亟需完成的紧迫任务。

探索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繁荣的内在动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系密切,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全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我国尚未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还不够发达。因此,加强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权建设进行长期规划,加大文化创新的力度,统筹协调城市与农村、区域与流域、国内与国外的文化建设等工作意义重大。

探索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传播中国声音、构筑世界话语权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 [10]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11]。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12]我们的文化发展战略设计就是要立足这样的客观要求和任务目标,大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将五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与全人类分享,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书馆,2013:1363.

[3]杨立新,王丽.文化发展战略要素及其策略选择[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68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1.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9)[20170112].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

[6]习近平.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1).

[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1).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9]肖小惠.传媒批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99.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