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高原上永无止歇的逐梦之旅

2018-01-16 10:19孙德忠
关键词:哲学教授生命

孙德忠

哲学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哲人个体人生体验中流淌出来的生命汁液。时代的脉搏震荡和人生的际遇变迁,自然而然地激发那热爱智慧的心灵从繁琐平庸的日常生活中抽身出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不懈探索和追问,使自己的生命逐渐臻于澄明之境。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精神殿堂里长盛常艳的瑰丽花朵,正是得益于时代精神的陶铸冶炼和哲人生命的浇灌呵护。近期,著名学者、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黎德扬教授新著《哲原追梦——哲学工匠手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年6月),作者以近60年哲学求索的生命历程,再次印证了哲学与时代、哲学与人生的深刻关联。

该书由黎德扬教授近年来撰写的文章结集而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哲学人生录》,真实地记述了作者自1958年起就从未离开的哲学生涯;第二部分是《哲学探索录》,作者面向社会实践,与时俱进,分析和展望了当代哲学的变迁过程和发展趋势;第三部分是《哲学随感录》,作者身体力行,参悟不止,咀嚼生活,沉思人生,写出了许多情理兼备的随笔、感想、札记。全书共38万字,其中的学术回忆篇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研究探索篇》立意高远,透辟入理,《感悟随想篇》哲思闪烁,兴味盎然。捧读《哲原追梦》,除了深深折服于其开阔的视野和透彻的分析之外,它的一个最重要的启示在于——黎德扬教授用他一生的哲学研究经历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哲学”、“如何进入哲学”、“如何实现哲学与生命的相互贯通”问题。

首先,作者对哲学情有独钟,始终徜徉在哲学园。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黎德扬教授在青年时期受到国家“向科学进军”的精神感召,投身于自然科学。大学毕业后因服从国家需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本着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这股犟劲,加上原本就具有的对于理论思维的兴趣和天赋,经过刻苦努力,他于1959年8月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从此真正进入了哲学的百花园。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青年黎德扬如蜂采蜜,孜孜不倦,在当时一大批国内哲学名家如贺麟、冯友兰、吴江、苗力田、萧前、黄顺基等亲自指导下,广泛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经典著作。哲学百花园里的陶冶,使青年黎德扬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领域,他直接进入了学术前沿。1962年,他的硕士毕业论文略经修改,便以《数学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为题发表在当时的重要期刊《江汉学报》等学术杂志上。

其次,作者勇立潮头,探寻哲学源。与自然科学甚至其它人文学科相比,哲学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哲學思想的诞生,离不开历史上那些伟大思想家的哲学智慧的启迪,回到哲学发生的历史源头往往是哲学创新的重要契机;哲学思想的诞生,也离不开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不懈追问,社会生活的矛盾与问题、变革与转型,人民群众的磨难与辛酸、希望与梦想等,构成了哲学发生的实践根源;哲学思想的诞生,还离不开哲学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黎德扬教授开始他的哲学教学和研究的过程,恰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曲折、遭遇挫折的非常时期。面对极“左”路线的狂风暴雨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变迁,他自觉地向历史根源、实践根源和心灵之源回归,在回归中穿越现实的迷雾,发出独立的声音,流露本真的性情。1965年,黎德扬教授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真理能不能一分为二?”的文章,直指流行的“顶峰论”,在引起诸多共鸣的同时,也招来了大量的口诛笔伐。而当他1980年前后,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从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谈起”和“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自然科学的真理性”的时候,他已经是对我国改革开放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的真理标准讨论大潮中的弄潮儿了。

最后,作者大匠运斤,逐梦“哲学原”。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迎来了祖国发展的春天,黎德扬教授也迎来了他学术研究的春天。经过20多年的积累,他的学术能量开始爆发。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全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修订版)的编写工作,提出“哲学大纲中引进主体和客体范畴的意义”,对全国范围内处于起步和重建阶段的哲学教学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1983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哲学教师庐山暑期讲习班上,他以“认识论教学二题”、“哲学教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按真理的本性传播真理——哲学教育改革的管见”为题,分别作了三场主题报告,引起极大关注。1980年,受教育部委托,作为主编之一,组织湖北地区高校编写教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先后重版8次,发行63万余册,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培养了数代莘莘学子。教学研究方面的高起点助推黎德扬教授径直登上了学术研究方面的哲学高原。1993年,出版《系统哲学——综合时代的综合哲学》一书,被认为“代表了当时国内系统哲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闵家胤语);以1996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为契机,在传统科学哲学的范围内开创了科技文化研究领域,并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组织、策划了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反响。21世纪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困境和生态危机,黎德扬教授从系统科学角度介入生态文明研究,通过发表论文、学术报告和调研建议等形式,呼吁全社会从理论和实践上重视生态文明;2001年,其主编出版了《社会交通与社会发展》一书,在此基础上,2012年又主编出版了《交通社会学》,该书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交通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著作。”如今,黎德扬教授在哲学高原上的逐梦之旅所开辟的这些领域,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高原上引人注目的一座座高峰,其智慧的光芒已经植入了现实的园地,成为党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思想资源。

个体生命的历程各不相同,哲学融入个体生命的过程却极为相似。哲学百花园的芳香向爱智者发出了无声的召唤,但只有深入哲学的本源、探究哲学的根源,培本固基,才能展翅飞上哲学的高原,体验生命无待、逍遥任游的天地境界。黎德扬教授求学问道、十年磨剑、退而不休、笔耕不辍的学术探索精神,既是哲学与生命相互贯通的真实写照,也为广大青年学子树立了亲近哲学、追问哲学、创新哲学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责任编辑文格)endprint

猜你喜欢
哲学教授生命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