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五感体验设计方法初探

2018-01-16 11:51曹彦萱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

曹彦萱

摘 要:城市微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面积小、数量多、与人互动频繁的特点。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有大量因设计不当而利用率低下或被闲置的微型公共空间。城市设计可以从人的五感体验出发,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激活消极空間,营造有活力的、人们愿意停留使用的微型公共空间。

关键词:微型公共空间;五感体验;空间设计

一、城市微型公共空间

(一)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定义

根据城市公共空间的层次结构研究,将城市公共空间根据规模尺度、效用范围、要素特征和运行机制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针对市域范围内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和分布格局;中观层次以此为基础包括城市天际线、城市各类公共空间的数量、公共空间的模式和风格等;微观层次与人的互动最为直接频繁,成果多以工程产品呈现,涉及空间的尺度、形状、材料等具体要素,与人的使用息息相关[1]。

(二)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研究现状

廖方提出城市微观层次的公共空间的界定和作用[1]。萨娜、刘志科、李彦华在《城市微型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提出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能提高城市景观品质,丰富城市文化生活[2]。威廉·H·怀特的《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中列举了大量的城市小空间的研究案例,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小尺度空间营造的设计要素[3]。日本著名的犬吠工作室2014年在広岛市现代美术馆举办名为“Micro Public Space”的展览,他们在对人的生活行为与环境设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展出一系列与人的活动相关的设计作品,小型公共图书架、小型休憩亭和临时性的遮蔽装置等作品也展示出对微型公共空间的关注。Hans Frei和Marc Bhlen将在城市中的微型公共空间的功能进行归纳,有微型公共艺术博物馆、微型公共市场、微型公共舞台、微型公共书报亭、微型公共公园、微型公共图书馆、微型公共修理店、微型公共城市农场等22种功能[4]。这些研究,为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三)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范围界定

文章所讨论的城市中的微型公共空间,从空间大小上来说,是相对所依附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界定的。微型公共空间包括组成城市口袋公园的多个休闲空间、城市公共广场的各个微型休息空间、城市公园内的各个微型游憩空间、创意产业园内的微型公共娱乐空间、商场内的微型公共停留空间、居住社区内的各个微型活动场所、城市街头巷尾的碎片化活动场所,都是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研究范围。

从空间功能上来说,城市微型公共空间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征。城市微型公共空间可以提供多样灵活的空间服务,如举办各种城市公共活动,提供多种使用可能性。可塑性是可以由城市中的各个闲置的、不被人光顾的、利用率低的消极公共空间改造而来,成为吸引人停留的、人频繁使用的公共空间。

(四)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的城市告别了前几十年的大拆大建的发展,迎来了更注重质量的存量规划时期。城市微型公共空间因其具有数量多、尺度小、与人的互动最为频繁的特点,成为在城市中人们日常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并未被充分利用的微型公共空间。基于人的五感体验的空间设计,可以激活城市中一处处具有潜力的微型公共空间,使之成为人们喜爱的去处,既能提升空间的品质和空间使用效率,又能为市民营造更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

二、基于五感体验的微型公共空间设计

(一)五种知觉系统的定义

替代传统中那五种相互分离的感觉,心理学家詹姆士·杰尔姆·吉布森(James J Cibson)将感觉归属为五种知觉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气味系统(味觉与嗅觉)、基本的定向系统和触觉系统。斯坦纳(Steinerian)的哲学认为:事实上我们使用着多达12种感觉[5]。

城市感知的尺度可以理解为人们通过自己的身体对城市空间信息获取的范围。读取城市空间信息的途径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方位感[6]。丰富的知觉系统使我们拥有获得多重体验的能力,然而在当下对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营造设计中,并没有全方面地考虑提供多重感知体验的可能性。文章将从人的五感体验出发,探讨如何营造受人喜爱的的微型公共空间。

(二)五感体验的微型公共空间设计

1.视觉感知

微型公共空间延续场地整体的公共空间环境的材料特征和色彩搭配。线性连续的空间元素运用可以提升空间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如搭配协调的空间色彩、相互对比的材料材质、变化丰富的光影效果、四季变化的植物颜色、风格统一的导视系统设计都能塑造有特质的微型公共空间。

以点状的方式设置景观雕塑和艺术装置,使之作为微型公共空间中的视觉焦点,通过形状、材料、颜色传递着空间的文化内涵。在一些工业创意产业园中,利用改造前原工厂的机械设备、纪念性建筑局部、标志性的生产事件等进行复原陈列或者改造重组,使之带有原来的工厂的生产、生活痕迹,从视觉、触觉感知上凸显此处的空间特点。

2.触觉感知

不同的材料选择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触觉感受。触觉感知与视觉感知相辅相成,空间中材料的颜色和特别的质感会引发人的好奇心,使人不由自主去触摸空间,引发人的肢体与空间的亲密互动,通过触觉体现空间对人的细致关怀。例如,不同的铺地材质会给人不同的身体感受:干净的鹅卵石铺地,会鼓励人们脱下鞋子用脚直接感受脚底的清凉和凹凸;光滑的瓷砖铺地,使人雨天摔跤的几率变大。

大自然中的水、植物、动物等,也使空间的触觉体验变得丰富有趣。例如位于佛山岭南新天地内道路一侧的微型公共空间亲水互动景观的塑造:一侧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外墙,成为活动发生的幕布,中间的小型喷水池空间吸引孩子们纷纷赤脚踩水嬉戏,享受来自水的清凉的触觉感受;另一侧的矮墙接近座椅的高度,父母坐此处休息和观看,听着水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里成为新天地的游人最为密集的场所之一。来自水景的声音和触觉体验提升着空间的亲和力,吸引着人的驻留,空间也因为人的积极参与而焕发无穷活力。

能体现场地的文化积淀、风土人情的城市公共家具,兼具文化性、功能性的特征,也从视觉和触觉上展示场地的独特个性。通过原物保存或者历史旧物而衍生的公共艺术装置作品的陈列,结合家具的功能,满足场地设施配套的同时,也为场地带来新的视觉焦点和多样的触觉感受。如上海杨浦区滨江景观带的公共装置,将原来港口的船栓進行艺术化的保留和排列,既是公共装置又可作为公共座椅使用。在这片景观带中,同一公共空间的不同微型公共空间,对应不同的场地文化主题,有不同的座椅配置,带给人不同的触觉感受。座椅造型和椅面材质的变化,也会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暗示场地的历史文化涵义,加深人对微型公共空间的记忆。

艺术性的互动装置也可以为微型公共空间带来乐趣,装置的奇特形状、特殊的材料质感会让人产生触摸的欲望。北京胡同中的装置艺术“胡同剪映”,以老北京胡同“剃发”的街道场景为出发点,设计出在狭小街巷内可移动和开合的剪发装置。街头剪发的活动唤起了胡同居民对过去剃发的场景回忆,街区居民可以在家门口街头剪发,过往的居民也会驻足观看,与剪发师交谈聊天,创造了新的体验和观看的方式。如“郑州1904公园”可互动的蒸汽机车的设计,设计者从一条场地残留的铁轨引发遐思,用设计丰富了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获得大众的喜爱[7]。人们通过与装置的肢体互动,用身体感受着空间带来的历史文化意义。

3.听觉感知

声音也是提高微型公共空间趣味性的方法之一。在微型公共空间中,可以运用大自然的风的吹拂、水的流淌制造声音。如红坊内的沙宣形象店的墙面设计,运用圆钉固定整齐排列的椭圆形塑料片的一端,塑料片的另一端可以随风摆动发出碎响,立面也随着风的吹动而呈现出起伏的明暗效果。可视可听的空间让人不禁停下脚步,享受由风带来的空间演奏。

在微型公共空间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声音。位于成都历史街区宽窄巷的《宽窄九墙·老井镜像》,采用新媒体艺术语言,以三个老井为屏幕,播放着童年的万花筒、老成都的历史影像和即时的街景,带来“物是人非”的时间感[8]。熟悉的生活事物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在空间立面上,人在观看和阅读、倾听和触摸的过程中,感受空间带来的无穷乐趣。

4.嗅觉及味觉感知

舒尔茨提出“认同感”(Identification),意思是“与特殊环境为友”,空间提供能与人经验产生共鸣的气味或使人产生味道体验的事物,一种熟悉的花香气味、一种小吃的味道都能引起人对空间的熟悉感。六角鬼丈设计的感觉艺术馆的椭圆形广场不仅有着风的声音,还飘荡着阵阵香味[9]。在微型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强化原场地的草木花香,请回场地附近的食品售卖人,都是能从嗅觉感知上提升空间品质的方法。

景观不但可以带来视觉的愉悦,还可以带来蔬菜的清香、水果的香甜口感,成为可以食用的景观。位于上海四平街道的百草园,通过味觉和嗅觉提高微型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将一块小广场边沿无人打理的闲置空间变成居民共同维护的蔬果园,居民一同收获花园中蔬菜水果成熟的喜悦。

5.方位感知

舒尔茨提出“方向感”(Orientation)指人辨别方向,明确自己同场所的关系,场所的秩序会使人产生安全感[10]。在微型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要注重空间导视系统的设计。

北京大栅栏历史街区的导视系统,由NDC(日本设计中心)代表原研哉主持设计,结合描红艺术,将大约1.5平方公里街区中的院落汇编成三维数据,建立3D模式下的运用系统。通过印刷地图、导览标识、移动终端导航及其他应用方式,为大栅栏带来全新的视觉形象,为历史街区改造注入新的艺术元素。

三、五感体验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五感体验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设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基于五感体验的物质空间环境营造

城市微型公共空间为人的使用而营建,人的日常生活也因精心设计的空间而更具活力。五感设计可以结合微型公共空间原有的物质环境,如建筑界面、街道环境、绿化植物、艺术小品、公共家具等,通过环境更新或设计介入,改变人们对空间乏味无趣的体验记忆。基于五感体验的物质空间的改造可以通过细节的空间元素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触发人对空间的使用冲动,人们也因活动的发生形成空间记忆,对空间赋予情感。

(二)自然界的风、水、光、动植物带来五感体验

微型公共空间中植物的颜色、材质的温度、风的急缓、动物的活动也会为空间带来更多的乐趣,奈良公园的鹿还成为城市观光旅游的重要符号。

(三)集图、声、光、电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带来五感体验

日新月异的多媒体技术也会为微型公共空间增添人气。多媒体设备可结合物质空间通过音乐、解说、图案、动画、光影传递空间的历史文化,通过即时影像与人的行为进行互动。人们在制造和欣赏这些图像、声音时获得喜悦和欢乐。

(四)城市活动在微型公共空间的举办带来五感体验

城市中的艺术及设计活动、展览活动、旅游活动、演出活动、企业或个人举办的特色活动等,聚集来自城市各处的参加者和观览者。微型公共空间可以作为活动的举办空间之一,活动所制造的空间主题情景、艺术介入为空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因活动而聚集的人们在空间中的演绎、交流活动也使人们自发地使用空间,并在使用过程中留下记忆、产生情感。

四、结语

正如茅明睿的演讲《数据与城市正义》中提到的对“Right to the city”市民权的解释,市民权就是一个人进入城市、居住在城市、参与城市生活、平等地使用和塑造城市的权利。中国近百年来变化飞速,顺应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也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提出更多要求,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设计中对五感体验的关注,正是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回应。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带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便利与欢乐,城市微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承担着传递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精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廖方.城市公共空间层次结构探讨[J].规划师,2007,(4):15-20.

[2]萨娜,刘志科,李彦华.城市微型公共空间景观设计[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8):100-103.

[3]威廉·H·怀特.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M].叶齐茂,倪晓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4]Hans Frei,Marc Bhlen.Situated Technologies Pamphlets 6: MicroPublicPlaces.Architectural League of New York,March 2010.

[5]尤哈尼·帕拉斯玛.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原著第三版)[M].刘星,任丛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49.

[6]韩西丽,彼得·斯约斯特洛姆.城市感知:城市场所中隐藏的维度:hidden dimensions of urban places[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1.

[7]王中.被误读的公共艺术[J].公共艺术,2011,(5):65-70.

[8]杨奇瑞.《九墙》系列——创作与思考[J]. 雕塑,2017,(1):38-43.

[9]支文军,刘 凌.感觉的建筑--日本建筑师六角鬼丈教授设计作品析[J].时代建筑,2001,(3):70-75.

[10]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4):20-24.

作者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
宋亚哲空间设计作品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家居空间设计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王佳、骆太均空间设计作品
玩“味”之间——餐饮空间设计专辑
王洋空间设计作品
谈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