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木作灰空间的营造

2018-01-16 11:51王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木作

王丹

摘 要:“灰空间”作为一个近些年才被提出的建筑空间概念词,主要是指连接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但其营造方式早在中国古代就用于传统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设计中。文章分别介绍了灰空间的概念及中国古代建筑中木作营造的灰空间。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木作;灰空间

一、灰空间的概述

人与空间的关联是不可分割的,人作为空间环境的主体因素与决定因素,是空间设计的关键所在。“灰空间”是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的著名建筑大师黑川纪章提出,是指介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可以达到使室内外空间融合的目的。例如露台、走廊、玄关等的室内外过渡空间称之为“灰空间”,这些灰空间能让室内外空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使两者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空间里“黑空间”指的是空间界定清楚、有明确的尺度感的封闭空间。“白空间”指的是没有边界、大尺度的开敞空间。作为黑白空间的过渡空间,灰空间是一种在垂直面或者顶面上不完全围合的空间,是一种空间界定相对不清晰,不能明确感知尺度的空间。“灰空间”在建筑设计中是黑白空间的附属空间,是空间衔接的纽带,它的过渡属性使空间交融贯通,协调了空间的节奏,同时也使得单一的空间丰富了起来,活跃了空间的气氛,给沉闷的空间注入了活力。

二、中国古代木建筑的发展与木作

(一)中国古代木建筑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营造多以木为材,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榫卯结构的木干栏式房屋,也是至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以木构架为房屋支撑核心的建筑。张衡的《西京赋》中曾描述汉代未央宫“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表明汉代木结构建筑体系发展成熟,且空间构筑讲究。唐代佛教兴盛,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装饰精美的佛教寺庙,此时的木构架已经能够正确使用材料的性能并与其他的材料相结合广泛使用。明清时期的建筑较之于唐宋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装饰化,但建筑木作制度装饰发展鼎盛,在空间营造上也有明确的规范和体系。

(二)中国古代建筑木作

不同朝代的建筑对于空间构筑的表达不同,但追求的效果却是相同的。中国古代建筑木作构件在整体的制作样式以及工艺方面在世界上都是最为精致考究的。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以木、土、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其中营造方式的工种主要分为木作、瓦作、砖作、石作等,而“木作”在建筑营造中制作规范是最为严苛的且运用最为普遍,在建筑空间营造中起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作”根据工种不同又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细木作、圆作等,大木作多数情况下是房屋的主体支撑等组成部分。在唐宋时期木作构件的样式与作用非常丰富,更有窗、隔扇、廊、舫、屏等木作构件用来分隔、构造空间。

三、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灰空间

古代中国人们将“建筑”这种所创造的人工环境看作是自然的延续与表现,又将自然看作建筑环境的基础,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与整体环境布局、意境融洽和谐,避免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割裂。

中国古代建筑对“灰空间”的运用十分娴熟,甚至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变化中力求移步一景,一景一空间,每一空间则为一幅画卷,且十分重视人的瞬息间心境的变化及需求。在中国古代建筑庭院中借以围墙来划分空间,而在围墙上又开有月洞门,设花窗,既分隔了空间又隔而不断,形成了半私密半开放的“灰空间”。亭、台、楼、榭于庭院中相辉映,与自然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空间意境,自然环境的“虚”是变化的而建筑物的“实”是不变的,两者一静一动,相互贯通连接,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灰空间营造的体现。对空间的使用者“人”来说,它满足了使用者心理上的安全性、私密性和领域感,实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人与自然、室内与室外园林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中国古代建筑木作灰空间的营造

中国古代木建筑中“灰空间”的运用较为丰富,不仅有依靠建筑而营造的灰空间,如亭、廊、榭、舫、轩等,也有植物、地形、道路、水等围合成的灰空间。其中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多以小木作与大木作构件为灰空间营造的主体,其样式与作用都是独具一格且灵活多变。

古代匠人制作的木作构件形式精细且多样,作用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木作构件及构筑物间相互组合及穿插搭配来构筑建筑空间。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营造灰空间的木作构件及构筑物很常见,可以划分为室内与室外两部分。

建筑室内环境中,常以不同形式的隔断划分室内空间,同时具备灵活多变化特性且可移动的隔断在某一特定空间需求下无形中构筑了“灰空间”。或形成了两个房间的过渡区域,或形成了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常见的有隔扇、屏风、罩等。

室外庭院中多以台、榭、舫、轩、廊、亭、木雕门楼等构建出不同功能及不同样式的灰空间,它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建筑庭院布景中常见的空间设计手法。

罩,是室內装饰中常见的一种隔断,是室内装修中用于分隔空间的一种木作构件。罩主要运用于两种功能不完全相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区域,如能在室内的厅堂与卧室间形成一个过渡空间,营造出一种半分半合,虚实交替的“灰空间”,使空间相互分隔又相互联系。例如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中清代时期的落地罩处于室内正厅与厢房的中间,罩的面积很小,其上面有镂空雕花,整体上看没有明确分隔两个空间,但其围合的形式又体现出一种无形的空间隔断,似是划清了正厅与厢房的界限,又好似两空间本为一体,相互呼应,构筑了两个空间中的过渡空间。

屏风,屏是较为常见的室内隔断的一种。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根据房间功能的需要自由折叠、移动,屏风与其说是隔断,不如说是介于隔断与家具之间的一种遮挡和色彩装饰的室内设置。屏风的灵活性正好符合灰空间形式和功能的多变性,可以在不同时间场合、根据不同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变化,营造出满足不同需求的灰空间来。图1屏风位于院子内的门前,挡住了部分视线,营造了门与院内屏风间的过渡空间“灰空间”,间接分隔了门与院子的两空间,使门外的视线不会直接看到院子内的情景,同时院内空间变成一种半私密半开的状态,营造了一种舒适安全但又不会感到闭塞的空间体验。

廊,“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这句话出自明代《园冶》,讲述廊是指建筑前的“多一步”,是将建筑间相互连接或围合庭院空间的建筑实体。廊是建筑组合环境中的一种组织手法,各种建筑组群和独立体经常以廊来串联与组织,使其形成一个整体形态与空间组群的特征。

廊对于生活的实用功能是使室内不会受到风雨侵蚀,同时廊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灰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室内空间向室外的延展,也是室外空间向室内的渗透,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环境空间的层次。不仅仅有屋室的厅廊与门廊,还有游廊和园林景观中的爬山廊等,它们不仅具有连接建筑的作用同时还能让人在廊中游览观赏景色、休憩。在建筑规划中廊还有一定的引导、分隔过渡空间的作用。图2,建筑的外廊连接着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柱与栏杆半封闭半开放的形式使得人们从室内走出进入廊中在视觉上会有一段过渡,避免了从封闭空间到开放空间而产生突兀、割裂的感觉,使得建筑空间与周围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亭,是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缩影。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灰空间”营造运用完美表现形式之一,是园林设计中的小型点式建筑,可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互相映衬。供人停留、观览周围的同时,亭本身也是独立的建筑景观。亭能够给里面的人提供一个半私密的空间,仅有部分的遮挡使景色与空间互通,同时亭也能分割整体的建筑空间,起到一个过渡与衔接的关系。图3,亭与建筑的室内相连,外面是园林的自然景色,身在亭中可以观赏园外的风景,又因其结构中有部分的遮挡,形成了一种半私密半开放的空间,满足了人们处于空间中的领域感、私密感和安全感,将人与自然、室内与室外园林环境结合起来。

五、结语

当代“灰空间”的运用,已经被看作为一种用来减轻及缓解由于城市建筑的绝对划分造成的空间分离而产生的情绪压抑且与自然环境割裂的重要设计手法。“灰空间”的营造使我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个舒缓的过渡,是一种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沟通的手段。中国古代匠人们独具匠心,倾注全部的精力与智慧构筑了现代中国的古建筑文化之林的成就,虽然“灰空间”的概念出现较晚,但对于“灰空间”,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早已普遍应用且营造方式多样,它早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营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精华与宝贵经验,重视人文生活环境与亲近自然的心理活动,合理运用“灰空间”的过渡作用,创造更为舒适的城市环境生活。

作者单位:

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木作
婺源古建筑隔扇的木作技术与雕刻艺术研究
《中国手作·木作》视听语言分析
木作艺术对于现代茶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
面向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的知识系统构建与集成管理初探
老杨的木作文化传承
第一季《木作》讲述中国与木头的故事
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开播
园林工程古建筑木作工程如何修缮分析
传统小木作语言在现代地域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古老民俗艺术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