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体会

2018-01-17 12:32任小江付圆博张跃银
医药前沿 2018年22期
关键词:脑膜瘤脑膜基底

任小江 付圆博 张跃银

(四川现代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矢状窦旁脑膜瘤主要指一种肿瘤基底附着于上矢状窦壁且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该类肿瘤在脑膜瘤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且具有的局部清润的倾向,所以这也就使得在对矢状窦旁脑膜瘤进行切除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大出血,且难以控制,大大提升手术操作难度[1]。在矢状窦旁脑膜瘤中,矢状窦前三分之一的症状为多年头痛,有慢性进行性加重的人格改变、痴呆、木僵和感情淡漠等,可有癫痫大发作及继发性视乳头水肿或锥体束征。而在状窦中三分之一的症状为局限性癫痫发作,对侧肢体力弱、下肢远端重、上肢轻;双侧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有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肢体内收呈剪刀状。而在本文中就将2017年5月—2017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并从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分析了手术方法中的相关技巧以及手术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5月—2017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患者的最小年龄为28岁,最大年龄为48岁,病程介于的2个月到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5±2.2)个月。临床表现主要可分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肢体无力或偏瘫、肢体感觉障碍、精神症状以及头皮包块等。

1.2 方法

1.2.1 影像学检查 本文中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头颅CT或MRI检查。具体而言,根据头颅CT扫描可获得肿瘤的部位以及的大小,本文所研究的12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肿瘤位于矢状窦旁左侧,有4例患者肿瘤位于矢状窦旁右侧,剩余两例患者的肿瘤会对两侧造成累及;有4例患者位于矢状窦前三分之一处,6例患者位于矢状窦中三分之一处,2例患者位于矢状窦后三分之一处;肿瘤直径介于2.8cm到7.3cm之间。通过采用Bonnal分型标准对矢状窦受累情况进行分型的主要可分为3例肿瘤仅受累一侧窦壁的Ⅰ型,3例肿瘤受累矢状窦顶和一侧窦壁的Ⅱ型,1例肿瘤突入窦腔的Ⅲ型,2例肿瘤受累矢状窦顶和一侧窦壁全层受累的Ⅳ型,1例肿瘤窦腔出现部分阻塞的Ⅵ型,2例肿瘤跨越矢状窦在两侧生长并导致窦腔完全闭塞Ⅷ型[2]。

1.2.2 手术治疗 本文中所选取的11例患者均采用肿瘤全切进行治疗,1例患者采取大部分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当面对Ⅰ型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均采用肿瘤切除,且患者窦壁外层具有烧灼感;当面对Ⅱ型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均采用窦壁外层切除治疗,并直接缝合窦壁破损处;当面对Ⅲ、Ⅳ型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均采用突入窦腔肿瘤全切除,并应用脑膜修补采用加入对浸ZT胶对窦壁进行修补;当面对Ⅵ型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均由外壁切开,将肿瘤的大部分切除,对少部分肿瘤进行烧灼,同时采用硬脑膜修补采用对侧壁进行强化修补,在手术完成后采用γ-刀展开治疗;当面对Ⅷ型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均在结扎受累段矢状窦两端后进行切除[3]。

1.2.3 病理检查结果 5例患者为内皮型、4例纤维母细胞型、2例血管母细胞型以及1例生化型。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出现的对比数据,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进行分析,版本为SPSS20.0。当P<0.05,说明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s”,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n(%)]”。

2.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到8年的跟踪随访后发现,接受手术治疗后治愈的患者有9例,其余3例患者分别出现了偏瘫、复发以及间断性癫痫发作。

3.讨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在肿瘤与上矢状窦之间没有脑组织。其瘤体常突向一侧大脑半球,肿瘤以一侧多见,也可以向两侧发展。该病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肉皮型和纤维型最为常见,而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生长方式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1)肿瘤基底在矢状窦壁的一侧,沿着大脑凸面生长,大脑半球内侧包裹肿瘤主体;

(2)肿瘤基底在矢状窦壁的一侧,同时累及大脑镰,基底沿大脑镰延伸肿瘤主体位于一侧纵裂池内;

(3)肿瘤从矢状窦旁向两侧不断生长,在跨过上矢状窦并包绕之矢状窦旁脑膜瘤常能部分或全部阻塞上矢状窦腔,肿瘤常侵蚀相邻部位的硬脑膜及颅骨,使颅骨显著增生,最终向外隆起[4]。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

(1)在矢状窦前三分之一的患者中存在多年头痛,并且存在不断加重的人格改变、痴呆以及感情淡漠等症状;

(2)在矢状窦中三分之一的患者中,多存在局限性癫痫发作,且对侧肢体力较弱以及下肢远端较重等。目前,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最伟大有效的措施为手术治疗,但手术全切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细胞的同时保护脑功能也就成了临床医师追求的目标。

手术准备工作以及切口设计工作。在展开手术前,所需要装备的材料主要可包括脑膜修补材料、ZT医用胶以及明胶海绵以及1600到2000ml全血。在展开手术切口设计的过程中,切口大小应该稍大于肿瘤骨窗范围,同时为手术过程中肿瘤切除的视野提供保障。此外,在对肿瘤进行切除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切除肿瘤主体,而且应该切除受体硬脑膜、静脉窦以及颅骨。Ⅰ型肿瘤采用肿瘤切除,且患者窦壁外层具有烧灼感;Ⅱ型肿瘤采用窦壁外层切除治疗,并直接缝合窦壁破损处;Ⅲ、Ⅳ型肿瘤采用突入窦腔肿瘤全切除,并应用脑膜修补采用加入对浸ZT胶对窦壁进行修补;Ⅵ型肿瘤由外壁切开,将肿瘤的大部分切除,对少部分肿瘤进行烧灼,同时采用硬脑膜修补采用对侧壁进行强化修补,在手术完成后采用γ-刀展开治疗;Ⅷ型肿瘤在结扎受累段矢状窦两端后进行切除。

对术后出血进行控制,并对矢状窦进行保护。其中出血的控制方法主要可分为几种,(1)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对出血进行控制,即:使收缩压降低20mmHg到30mmHg;(2)对瘤体进行充分显露,并且皮瓣应该跨过中线,从而对肿瘤的边界进行充分的暴露。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所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好,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到8年的跟踪随访后发现,接受手术治疗后治愈的患者有9例,其余3例患者分别出现了偏瘫、复发以及间断性癫痫发作。

综上所述,较好的手术暴露情况、娴熟的外科手术技巧以及对皮质回流静脉进行保护可有效提升矢状窦旁脑膜瘤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

猜你喜欢
脑膜瘤脑膜基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家畜的脑膜脑炎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观察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不同病因致脑膜强化特点的MRI分析
脑膜癌病与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
脑膜癌病7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