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指导性价值分析*

2018-01-18 20:52王海燕刘端勇左铮云
中医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养神黄帝内经素问

王海燕,葛 巍,刘端勇,左铮云

(1.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7级博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04; 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3.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具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如何有效缓解症状、防止复发是西医学和中医学公认的防治重点[1]。中医学将本病归于“泄泻”“肠澼”范畴,认为该病久病不愈,反复发作,脾胃受损日久,命门火衰,终致脾肾阳虚;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加重脾胃受损。故溃疡性结肠炎可从脾、肾、肝3脏出发,通过饮食、生活起居、情志等角度进行调摄,符合《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现将《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指导性价值分析如下。

1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主要宗旨

《黄帝内经》中“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静以养神”等养生理论给人们日常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形成了“形神共养”的养生观。时至今日,这些理论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缓解及预防复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2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指导价值

2.1 《黄帝内经》谓之当健脾除湿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易加重脾胃负担,脾失健运,水湿不运,滞留肠中。在病因病机认识方面,《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提示过食辛、甘之味,可导致心烦、胸闷、气喘、面色发黑、筋脉松弛和精神萎靡等症状,强调饮食应有节制,不可因喜好而暴饮暴食,五味摄取不当可导致五脏功能失调。现代研究[2]显示:高脂肪、高蛋白质是溃疡性结肠炎高发的重要原因。《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湿胜则濡泻。”指出脾虚湿蕴是泄泻的重要致病因素。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尤其重视保护脾胃。《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脾胃可运化五味,产生精微之气,滋养五脏之气,进而气血津液充足,精神旺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指出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对充养五脏六腑的重要性。脾胃病患者可根据《黄帝内经》四时五行生克的规律,建立“饮食有节、谨和五味”的养生理论,指导患者通过饮食和五味变化来调养脾胃。脾虚者,可食用山药、大枣、莲子、栗子、粳米等;脾虚湿蕴者,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砂仁、陈皮等。

2.2 《黄帝内经》谓之当温补脾肾

近年来,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3],发现脾肾阳虚证以13.18%的构成比成为本病主要证型之一,治疗方法多采用温肾健脾。温补脾肾之阳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在《黄帝内经》中多有表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之道,要求人们要顺应季节变化规律,调整生活起居,调养精神状态。对此,历代医家看法不一。唐代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云:“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清代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多数医家认为四时饮食的调整对机体阴阳稳态有调节作用,但对于春夏饮食宜寒凉还是温热的意见并未统一。然本为阳虚者,在春夏之时,阳气升发,机体阳气耗伤更甚,当以养阳;秋冬之时,机体阳气降沉,当以顺时敛藏,固护阳气;秋冬寒凉之气易伤及阳气,当摄阳制寒。故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饮食方面,可食用味甘、性温或平、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补养阳气,如羊肉、核桃、黑木耳、糯米等;在生活起居方面,《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出“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又指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告诉患者应回避风寒湿邪,根据每日阳气盛衰变化的规律安排作息时间,时时固护阳气,可通过晒太阳的方式,吸收自然界的阳气;在房事方面,适度节制,不可纵欲过度,以免耗伤肾阳,危及元气。综上可知,《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对机体阳气的顾护,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阳即生长,阴即收藏之意,实为春夏之季摄取阳气,秋冬之季摄阳固阳,遣散外感寒邪以防克机体之阳;还提出可通过调整饮食和顺应自然阳气运动规律“摄阳护阳”;同时提出风寒湿邪、违反作息规律、纵欲过度可耗伤阳气,强调“避邪防病、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养生之法的重要性。

2.3 《黄帝内经》谓之当疏肝健脾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长期的疾病状态及药物副作用均可能导致患者精神和心理异常。现代研究[4]显示:精神因素可通过脑-肠轴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调控植物神经、5-羟色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以及相关免疫细胞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进展,提示情志因素(精神异常)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已经意识到调摄情志的重要性。《素问·痹论篇》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举痛论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表明情志过激可影响脏腑气机,伤及潜病的脏腑,如大怒可致肝失疏泄,气机逆乱,脾胃气机失调,脾气不升,“清气在下,则生飨泄”,加重病情。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养神。《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出了在思想上恬淡虚无的养神纲领。唐代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中对此注释曰:“恬怆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虚邪不能为害。”该书也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神方法进行了注解,曰:“内机息故少欲,外纷静故心安,然情欲两亡,是非一贯,起居皆适,故不倦也。”又曰:“至无求也,是所谓心足也。”强调了《黄帝内经》中“静以养神”理论的重要性,提示患者应当清心寡欲、修身养性,追求宁静与淡泊的思想境界,避免受到外界不良事物的干扰。熊玲等[5]发现:通过与患者沟通、以情胜情、移情易性、顺情从欲等中医情志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消极心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上述表明:情志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起到诱发作用,调和情志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消极心理,而《黄帝内经》中“静以养神”的修行要求从人之本性出发,净化心灵,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人生的变化。因此,“和调情志、静以养神”在防止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维持缓解方面至关重要。

3 小 结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①从脾为后天之本出发,通过饮食调整,健运脾胃,使水湿得运,缓解泄泻,同时气血生化有源,形体得养;②从肾为先天之本出发,通过顺应四时变化,摄阳护阳,加之后天不断滋养,使肾精充盈,脑髓得养,精神饱满;③从肝主疏泄出发,通过调和情志,肝气得疏,畅达全身气机,形与神俱,形神合一。作为一本重要的养生著作,《黄帝内经》通过饮食有节、谨和五味、不妄劳作、摄阳护阳、避邪防病、起居有常、静以养神、调和情志等具体养生方式的指导,使脾胃得以健运,脾肾得以温暖,精神得以舒畅,达到精气神、阴阳的和谐统一,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脾气健运,阴阳协调,脾肾温煦、肝脾和谐,势必有助于防治溃疡性结肠炎。《黄帝内经》博大精深的养生理论和举措势必为该病的预防和保健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养神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养神”刍议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简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方法
形神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