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体三教授临证运用干姜经验*

2018-01-18 21:12孟亚斌张积思
中医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肝木方中散寒

孟亚斌,张积思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高体三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的奠基人。高老临证以六经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核心,临证善用经方及温热药物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尤其对干姜的功用具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高老临证运用干姜经验介绍如下。

1 补太阴以燥土祛湿

1.1 作用机制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也是机体气机升降之中枢。干姜大辛、大热,入脾胃,能够温阳健脾,有效地调节气机,助脾胃升清降浊。脾属土,肺属金,土为金之母,金为土之子,又肺主气,故欲补气,培土生金是妙法。干姜是温补脾肺、调理气机之良药。高老提出温能胜湿、辛能散湿的论点,与王安石所著《字说》中“薑能御百邪,故谓之薑”的观点相一致。干姜辛温为阳,阳盛则阴退,自然百邪不侵。湿为阴邪,则干姜有祛湿之效不言自明。高老认为:脾胃不病则已,病则多湿。因此,高老视干姜为祛湿健脾、温补太阴脾肺的佳品,并将其作为调理太阴病的首选药物。

1.2 方证分析

理中丸为治疗太阴病之主方,常用于脾胃虚寒证如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乏力、饮食不佳等,具有温中祛寒、健脾益气的功效。方中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4味药皆入脾胃,其中人参、炙甘草健脾益气,治脾胃虚弱,得干姜之助,补气效果如虎添翼;白术与干姜配合,可增强温中祛湿的功效。

高老临证时对以脾肾虚寒为主,表现为畏寒肢冷、畏食生冷、四肢无力等疾病重用干姜,用量为10~90 g,效果显著。值得说明的是,干姜用量必须逐次递增,使机体逐步接受。对于多种慢性疑难杂病,即使辨证准确,但若干姜的用量达不到,则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2 温少阴以暖水散寒

2.1 作用机制

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后天相互补充,后天脾胃化生气血以养肾,脾阳赖肾阳以温煦,脾气升清又能助肾水生发,正如《四圣心源》[1]曰:“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 脾属土,肾属水。土能克水,若土虚不能制水,则肾水泛滥,水反侮土,导致土虚水寒。高老认为:干姜大辛大热,能够温脾暖肾、补土治水,对于足少阴肾水虚寒导致的各种疾病均可用之。

2.2 方证分析

肾着汤[2]治疗少阴肾着寒湿证,临床表现为腰中冷痛如坐水中,身体沉重形如水状,或腰痛俯仰困难、小便自利等疾病,具有暖土胜湿、补土制水、散寒化气的作用。方中干姜温脾温肾,散寒除湿,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通利关节,茯苓淡渗利湿,共为臣药;炙甘草补中,调和诸药,为使药。高老认为:肾着汤4味药均入脾胃,是通过补土制水起到温肾散寒除湿作用的。

高老对于脾肾阳虚导致的水液类疾病如水肿、水饮、痰湿导致的咳嗽、眩晕等,常以干姜、生姜同时运用。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能走,二者共用,消痰化饮,可提高疗效,缩短疾病治疗时间。

3 调厥阴以疏木达郁

3.1 作用机制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生于水而长于土[3],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故脾胃化生气血以养肝,肝气的升达又需依赖脾主升清的资助才能完成,正如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所言“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干姜温补脾胃,又能助肝气升达。五行中木克土,肝病克脾用干姜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作用;且干姜味辛,具有疏达肝木的作用[4],对足厥阴肝血虚寒导致的一系列疾病皆可用之。

3.2 方证分析

乌梅丸为治疗厥阴证之主方,常用于治疗厥阴下利、厥阴消渴、蛔厥等疾病。高老认为:乌梅丸是三阴同调、以肝为主的良方。方中乌梅、当归、桂枝补肝调肝;黄连、黄柏清肝胆之热;附子、细辛温肾阳;川椒暖脾胃;干姜温脾,助肝气升发,间接调肝,又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作用。

生化汤治疗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如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等,具有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的作用。方中当归、川芎补血活血,化瘀生新;桃仁破血逐瘀;干姜炮制后能更好地入血分,疏肝散寒,温通经络。

高老临证组方擅长寒热并用,对于脾肾虚寒、肝郁化火之证,常将干姜与附子、柴胡、黄芩、黄连、生地黄、栀子等配伍运用。高老认为:肝木生于水长于土,水寒土虚、水寒土湿会导致肝木失于调达,肝木不疏则郁,郁最易化火生热,若只清肝热,不用干姜、附子等温热药来解决脾肾虚寒的问题,则治标不之本,往往收效甚微。高老对于气血失调导致的疾病如女子月经不调、崩漏、经间期出血、寒凝血脉导致的阴疽等,常用炮姜疏肝理血,收效甚佳。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38岁, 2008年10月26日初诊。主诉:少腹胀痛1年。患者1年前出现少腹胀痛,伴行经时间延长,一般10 d左右,带下量多,于某医院检查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盆腔积液,给予中、西药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反加重,遂前来就诊。症见:少腹疼痛且胀,带下量多,精神欠佳,情绪低落,面色淡黄无华,少气懒言,言语声低,食欲不振,下午自觉双手瘀胀,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缓。 西医诊断:腹痛。中医诊断:腹痛,辨证为血虚寒凝。治宜疏肝化瘀,健脾温肾,温阳通脉。给予温经汤合真武汤加减方,处方:茯苓30 g,泽泻20 g,白术10 g,赤、白芍各20 g,附子6 g,炙麻黄6 g,细辛5 g,桂枝15 g,桃仁10 g,牡丹皮15 g,当归20 g,吴茱萸10 g,川芎15 g,黑干姜12 g,党参15 g,炙甘草10 g,阿胶10 g,麦冬10 g,香附子15 g,通草15 g,生姜30 g,大枣6枚。3剂。 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调畅情志。2008年11月2日二诊:精神好转,时有腹胀,白带量正常,月经时间较长(8~9 d)、量可,舌质暗,苔薄白,脉弦。上方黑干姜加至30 g,再服6剂。2008年11月9日三诊:腹胀、疼痛消失,带下正常,双手瘀胀消失,饮食尚可,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暗,苔白润,脉弦。上方黑干姜加至60 g,继服12剂。2008年12月14日四诊:病情稳定,余无不适,舌质暗,苔白滑,脉弦细。停药23 d,再服12剂,以巩固疗效。

按 本例患者病机为脾肾阳虚、肝经郁滞。水寒土湿则土不培木,水不涵木则肝木郁滞,肝木又横克脾土,导致机体气机不利,脏腑经络、气血郁滞不通,故治宜疏肝化瘀、健脾温肾、温阳通脉。方中茯苓、泽泻、白术、党参、炙甘草健脾除湿,赤白芍、桂枝、桃仁、牡丹皮、当归、川芎、香附子、通草疏肝理血,附子、细辛、吴茱萸温肾暖肝,麻黄、麦冬理肺。方中重用黑干姜作用有三:一乃干姜大辛大热,入脾胃,有温补脾阳、健脾祛湿、温经止痛之效;二乃土虚不能制水导致土虚水寒,而干姜能够补土治水,温养脾胃,以制水助肾,达到温肾散寒的目的;三乃肝郁克脾,用干姜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作用,且其又能助气血生化以养肝血,正如《本草纲目》所言“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

5 小 结

高老临证使用干姜既考虑了干姜大辛大热的药性,又考虑到不同的药量和炮制方式导致干姜的功效又有所不同,在全面认识干姜的基础上注重足三阴和肝、脾、肾3脏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生理、病理关系及干姜对肝、脾、肾3脏的不同作用,辨证论治,灵活运用,对于诸多疾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3]郑书娟.高体三教授“水暖土和木达”学术思想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10.

[4]高天旭,韦大文,徐江雁,等.高体三教授治疗痹症临床对药运用之阐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29-1830.

猜你喜欢
肝木方中散寒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冬季瘙痒煎地黄白芍
鼠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狗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艾草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小儿遗尿用鸡肠
“基于心,准于行” 党建与企业发展相融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