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玄参利水功效的古存今失

2018-01-18 22:10赵洪伟张宁李自辉于卉刘树民
中医药信息 2018年2期
关键词:玄参利水血瘀

赵洪伟,张宁,李自辉,于卉,刘树民

(1.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中药药性理论创新团队,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药玄为玄参科玄参属植物的干燥根(ScrophularianingpoensisHemsl), 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名医别录》云:“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白喉,瘰疬,臃肿疮毒[1]。由此可见,玄参古籍中的利水功效与现代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故笔者通过梳理古籍文献和中药玄参的现代研究成果,对玄参利水功效的内涵和古今变迁进行考证和研究。

1 利水功效的本草学考证

玄参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对于其利水功效记载较多,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其治疗范围也愈加广泛。《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玄参补肾气,令人明目。随后《名医别录》又有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癥,定五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而到了唐代《药性论》认为:“玄参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复劳,散瘤瘿,瘰疬。”到了宋代至金元时期,《药类法象》认定为足少阴肾经之君药,《医学起源》补充云:“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汤液本草》易老云:“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到了明代《本草纲目》,玄参利水功效被明确得记载:“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景岳全书》又出新意:“本草言其惟入肾经,而不知其尤走肺脏,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逐颈项咽喉痹痛,瘰疬结核,驱男女传尸,烦躁骨蒸,解温疟寒热往来,治伤寒热斑支满,亦疗女人产乳余疾,或肠中血瘕热癥,并疗劳伤痰嗽热烦,补肾滋阴,明目解渴”。而到了清代,《医学衷中参西录》:“玄参,味甘微苦,性凉多液,原为清补肾经之药。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烁热,解毒消火,最宜于肺病结核,肺热咳嗽。”《玉楸药解》:“玄参,清金补水,凡疮疡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之证俱善。清肺与陈皮、杏仁同服,利水合茯苓、泽泻同服。”清末到民国时期,玄参利水功效较为完整。《本草正义》:“玄参,禀至阴之性,专主热病,味苦则泄降下行,故能治脏腑热结等证。味又辛而微咸,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又云:“玄参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

根据秦汉至民国各代医家对于玄参的记载,玄参利水的功效也得到了肯定和发展,其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候不断被后人发现和总结。

2 在古方中的应用

古代方书中有关玄参利水的方剂记载有很多,主要为清肺热,清膀胱肝肾热结,散瘰疬痰核,滋阴利水,通血瘀等,这些方剂至今也有很好的疗效。例如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方》中记载:“泄肾汤(其中玄参四两)治肾实热,小腹胀满,四肢正黑,梦腰脊离解及伏水”。《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膀胱腑方》载有:“生元参可用于膀胱热病不已,舌干咽肿”。宋《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二·治发背大小便不通诸方》玄参丸:主治发背,及诸痈肿,大小便不通,心腹壅闷烦躁,每服30丸,煎竹叶汤送下,不拘时候,以通利为度。《圣济总录·卷一一八》玄参丸主要功效为滋阴降火。宋代另一个广泛应用的方剂为《类证活人书·卷十八》玄参升麻汤,主要治疗伤寒或瘟疫应寒而导致的发热,热毒不散。元代的《丹溪心法》把玄参,黄连,大黄(各一两)合用,相辅相成,治疗三焦积热。到了明代,含玄参清热利二便不通的方剂应用较为频繁,例如《症因脉治·卷四》清肺饮,用于热结小便不利,喘咳面肿,气逆胸满,舌赤便秘。《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五·痈疽门》中的玄参丸治发背诸痈肿,丹石药毒,头痛壮热,大小便不利。 而清代的方剂中更加善于利用玄参清热解毒,清热散结,清血分之热。例如《医学心悟·卷四》消瘰丸,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功效。《温病调辨·卷一》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即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温病调辨·卷一》加减玉女煎,用于清气氛,血分之热,治疗春温、秋燥,壮热口渴,烦躁不宁,苔黄舌绛,或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从古代方书中玄参的用药规律可以看出,从唐宋到清代,玄参的利水功效还被广泛应用,到了民国之后,医学各家更善于用玄参清热解毒,利水功效较少提及。

3 玄参利水的特点

首先中医的水病是个复杂的概念,由五脏功能失调或六淫入侵导致人体水液代谢异常,津液不归正化所形成的各种疾病证候。人体的水液代谢障碍主要与脾,肺,肾,三焦,膀胱关系最为密切。若脾失健运,则湿阻中焦;肺失宣降,则水道不通;肾气虚衰,则气化失常,关门不利;膀胱开合失度,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或癃闭。水液代谢失常则津液不能归于正化,停蓄体内则会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人体出现水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水渍妄行,饮食失节,疮毒归内,瘀血阻滞,久病劳损等[2]。人体在生理状态异常的情况下,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也会受到影响,故治疗水病应遵循其根本,正如《丹溪心法》中提到的“见痰休治痰,而治其本”的学术观点[3]。因此,自宋代以后,水病的治则除泄、汗、攻的方法外,还提出了补法,活血利水法,清热解毒法,严用和在《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基础上加牛膝、车前子补肾气,治疗脚肿,小便不利[4];《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明·李梃《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故笔者通过搜集有关玄参的古籍文献,将玄参利水功效的作用机制归结为以下四类。

3.1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若脾脏受伤或饮食不结,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痰液凝结,阻滞气血运行,痰湿瘀结,就会形成癥瘕,瘰疬瘿瘤。《泰定养生主论》将一切气急喘嗽,咯吐痰涎呕泄黏稠焦黄液体,或肢体结核肿胀溃烂流脓淌滋水等形可见者归结为水病中的有形之痰[5]。而玄参味苦咸,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治疗痰火热结所致的肿结包块有明显效果。

3.2 滋阴利水,治疗津伤小便不利

若阴液不足伤及脏腑,便可直接对水液的输布产生影响。若肾阴亏虚,虚火伤络,或阴亏血枯,则可导致血行不畅而至血瘀;肺行清肃之令赖津液之濡润,若肺之阴津不足,易致血瘀[6]。《伤寒论》关于津伤小便不利的记载“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后世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悟出,温病伤津不可用淡渗利尿,而宜用玄参这类甘寒生津之药[7]。

3.3 清热邪,通二便

《玉楸药解》记载:“玄参,溲便红涩,膀胱癃闭之证俱善”。膀胱癃闭指有尿液却由于尿路不通难以排泄,与现代的尿潴留有许多相似之处。《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历代医家推崇癃闭湿热病机说者甚众[8],可见癃闭与脏腑热证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诸病源候论·小便不通候》:“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热邪先侵袭上焦肺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不能输布下焦至癃闭。或者肾脏热结,使真阴失守,阴液枯竭,二便不通。玄参性味甘寒,专清上焦氤氲之气,下焦浮游之火。而《本草新编》中提出:“肾火虚,则热而燥,宜用凉以补之,故玄参一味,特为肾脏君药也”。

3.4 通血瘀而通调水道

玄参,味苦咸,入血分,通血瘀。玄参活血通血瘀的功效从秦汉到现代都有明确记载。若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则发为水肿。张春晓根据《金匮要略》里“血不利则为水”的著名论断总结出妇科疾病中的多种瘀血状态都可使津液输布和代谢失常导致肌表水肿,组织黏膜充血水肿,盆腔积液等[9]。另有“津血同源,俱随气行,若久病阴虚津亏,足以成瘀,而瘀血可产生内热,遂成顽疾”[10]。由此可见血滞即能阻塞水道,又使内生热邪,使这一病理现象呈恶性循环的趋势。玄参活血通血瘀,又可以清热养阴生津,来促进血液的化生,濡养静脉,通调水道,促进水液的运行。

4 玄参利水功效的现代临床应用和药理实验研究

玄参的现代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主要应用在清热、解毒、滋阴等基础功效方面,利水功效记载较少。仍被应用的有《温病条辨》增液汤,用于津枯便秘,增水行舟。因中医利水功效的含义不仅仅是利小便,利水渗湿,还与通利诸窍而通阳,通调水道,补而不滞等相互联系[11],故所涉及的现代药理研究也非常丰富。

首先是关于玄参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实验研究,李忌发现苯丙素苷中酚羟基的数目对抑瘤强度影响很大,是解决苯丙素苷体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活性的主要因素[12],推测玄参苯丙素苷的极性可能影响其与癌症细胞的亲和力。此外Deng等[13]发现,玄参中的寡聚糖类似物能够抑制lewis肺癌的生物活性。解热抗炎又是玄参清肝肾热邪的重要机制之一,高浓度的玄参提取物可显著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活性,提高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14]。

玄参活血、通血瘀,治疗血滞小便不利的功效一直被沿用至今,作用非常显著。现代药理研究中关于玄参活血的机制也逐渐清晰。玄参的醇、醚和水提取物均有抑制大鼠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作用[15]。苯丙素苷XS-8(angroside)能降低TXA2(血栓素A2)、前列环素的代谢产物TXB2(血栓素B2)和6-keto-PGF1α(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使6-keto-PGF1α/TXB2值升高,这可能也是通血瘀的一种途径[16]。

除此之外,关于玄参滋阴的现代医学解释有很多,认为滋阴与降血糖,增强免疫,保肝相关。实验证明环烯醚萜中的有效成分哈巴俄苷可以提高阴虚小鼠的免疫功能,改善阴虚症状[17]。玄参中的环烯醚萜类成分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其中的桃叶珊瑚苷可明显控制STZ(链脲佐菌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还能保护糖尿病脑病大鼠的海马神经元,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18],京尼平苷通过抑制相关酶的活性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19],这也对《名医别录》中记载的玄参止烦渴的作用进行了很好的解释。

5 利水功效存与失的原因

5.1 古今概念的差异

玄参的利水功效主要体现在人体受热邪入侵或者内生热邪,导致水液凝结或者潴留不能正常的输布,代谢和排泄。如最早《名医别录》中记载用于治疗伤寒,身热支满,血瘕,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等。治疗津枯便秘,玄参常与麦冬,地黄合用;治疗产后缺乳与通草合用;治疗痰核瘰疬,与牡蛎合用。而且现代玄参药理实验的研究发现,玄参的醇、醚、水提物有很好的活血通瘀的作用,苯丙素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环烯醚萜的滋阴作用更加明显。而现今却常把利水功效与利尿等同,使玄参的利水功效逐渐被掩埋。

5.2 古今应用的变迁

因为中医利水功效是个庞大的医学概念,所涉及的现代医学疾病范围也很广,不仅仅局限于泌尿系统,还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也使玄参的利水功效被分解成抗炎、解热、抗肿瘤、抗糖尿病、保肝、抗脑缺血等。这种中药药理作用的细化分析和拆分组分的独立研究,再加上现代医学善于用对抗疗法治疗疾病症状,这也是利水功效古存今失的原因。

5.3 现代种植条件的改变

《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玄参主产于浙江、四川、湖北、安徽、江苏等地,适合生长在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或者石灰土壤里,而现在的人工玄参多产于东北、华北、山东、河南、江苏地区,产地不同,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土壤中的金属离子和微生物以及酸碱度。再加上农药化肥的使用,对玄参中的有效成分产生很大的影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曾对浙江、重庆、河南、贵州省份不同地区种植的玄参的肉桂酸含量进行测定,最高为河南省禹州市(肉桂酸百分含量0.076 9%),最低为重庆市武隆县赵家乡水口农业社(肉桂酸百分含量0.003 3%)[20],可见土壤条件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关于玄参的记载,《本经》和《本草经集注》先后记载“玄参三月,四月,采根曝干”,北宋《图经本草》记载“玄参三月、八月、九月采,曝干”。可见玄参的有效成分含量与采根期有直接的关系。王胜男等采用UPLC-QTRAP-MS-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玄参不同采购期的10种核苷酸进行测定,发现每种核苷酸的含量都随着采购期的变化而变化,但并非呈单一趋势变化[21]。除此之外,现代抗寄生虫药物,农药的使用也可能使玄参的基因遗传物质悄悄的发生改变,这都可能对玄参中的有机酸,生物碱,多糖等产生影响。

6 小结

玄参的利水功效,从魏晋到明代的本草学著作都有记载,在古代方书中也被广泛应用,利水功效的机制很多,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而现在的本草学著作中却并未提及,这与时代的变迁,古今利水概念的差异,种植环境变化都有一定的关系。故笔者首先在中医传统理论基础上明确水病的定义,即人体水液代谢异常所导致水液停蓄于各脏腑组织而形成的各种疾病症候和病理产物(包括水湿痰饮等)。在明晰水液病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玄参利水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其中包括清热解毒,治疗痰核瘰疬;清热结,治疗膀胱癃闭;滋阴,治疗津枯便秘;活血利小便等。而玄参的这些中医传统药理功效又被现代医学深入而细致的剖析,从而挖掘出很多与玄参利水相关的作用机制,包括解热抗炎、抑制凝血因子、抗菌、提高免疫、保肝、改善高尿酸血症等很多方面。综上分析,玄参的利水功效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作用机制涉及多个系统,通过笔者较全面的阐述,期望可以为拓展玄参的临床应用范围和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17.

[2] 刘树民,白宇,董婉茹,等.中医学水的概念及水病的治则与治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1):102-103.

[3] 王荣锦.《丹溪心法》治痰经验剖析[J].新中医,1999,31(9):58.

[4] 庄奕周.评严用和补肾论[J].福建中医药,1993,24(3):9-10.

[5] 卢芳,匡海学,刘树民.诠释”中医之水”—水,湿,痰,饮的内涵及治疗理论[J].世界中医药,2015,10(12):1813-1818.

[6] 万海同,杨进.论养阴是治疗血瘀证的重要法则[J].中医杂志,1996,37(1):8-11.

[7] 杨文喆.仲景辨治小便不利浅析[J].四川中医,2012,30(11):16-18.

[8] 李明,颜新,彭文博.中医文献癃闭证病因病机探析[J].北京中医药,2009,28(4):276-277.

[9] 张晓春.《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学术思想在指导妇科疾病治疗中的意义[J].新中医,2006,38(12):1-2.

[10] 臧海洋.重用玄参治疗阴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J].中医杂志,2011,52(11):974.

[11] 董婉茹,白宇,刘冠璋,等.利水中药性能的现代评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4):1173-1175.

[12] LI J,ZHENG Y,ZHENG R L,et al.Antitumour effects of phenylprop anoid glycosides[J].Chinese Pharmaceutical Journal,1995,30(5):269-271.

[13] DENG J E,ZHANG J,CHEN X M,et al.Studies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perties,structure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an oligosaccharide homologue SnS-2 from the root of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J].Chin J Chem,2004,22:492-497.

[14] 李静,陈长勋,高阳,等.玄参提取物抗炎与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532.

[15] 倪正,蔡雪珠,黄一平,等.玄参提取物对大鼠血液流变性,凝固性和纤溶活性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4,8(3):152-153.

[16] 黄才国,李医明,贺翔,等.玄参中苯丙素苷XS-8对兔血小板cAMP和兔血浆中PGI2/TXA2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8):920-921.

[17] 俞静静,陈素红,吕圭源.玄参滋阴凉血药效相关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9):63-65.

[18] 杜晓煌,方勇飞,李莉,等.玄参主要成分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5,26(15):2158-2160.

[19] WU S Y,WANG G F,LIU Z Q,et al.Effect of geniposide,a hypoglycemic glucoside,on hepatic regulating enzymes in diabetic mice induced by a high-fat diet and streptozotoin[J].Acta pharmacol Sin,2009,30(2):202.

[20] 白志川.不同产地与加工方法玄参中肉桂酸的含量测定[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3):425-427.

[21] 王胜男,华愉教,邹立思,等.不同采收期玄参中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27(12):2079-2083.

猜你喜欢
玄参利水血瘀
散结良药玄参 食疗有方
话说血瘀证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玄参良种的子芽分级标准研究
地产中药材玄参栽培及加工关键技术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
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