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2018-01-18 22:10王先锋许勇强李陈雪刘雅芳
中医药信息 2018年2期
关键词:肾衰丹参肾功能

王先锋,许勇强,李陈雪,刘雅芳*

(1.鹤壁市朝歌肾病专科医院,河南 鹤壁 45675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tal failure,CRF)是机体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肾脏发生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功能损害,引起血生化指标如血肌醉、尿素氮等异常改变,甚者累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脏器和组织功能异常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证多见面色无华、恶心呕吐、神疲肢乏、水肿、纳呆、口有尿臭、尿多或少尿、烦躁、衄血、肌肤甲错等。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一直呈持续增长趋势,因多数患者缺乏早起病因诊断,无法准确判断其预后,大多数患者都会或迟或早的进入尿毒症阶段,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目前,透析替代治疗和肾移植术被认为是终末期肾衰竭有效治疗方法,然而肾源供给匮乏及严格手术适应症,很大限度的限制这种治疗方式的普及推广,并且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和机体免疫紊乱。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积极作用,体现中医特色,与时俱进,借助现今技术手段加以研究,减缓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中医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中医文献典籍中没有慢性肾功能衰竭这一病名记载,根据该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一般将其归入“关格”的范畴。有关“关格”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失”;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关格作为病名加以论述;张锐在《鸡峰普济方》中明确提出:“关格病上有吐逆,下有小便不通”;《证治汇补·闭》指出:“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奎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便闭,格应上而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恶候”,此论述与现今人们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而致酸中毒危症的病情认识极为相似。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现在医学的认识,吕仁和教授提出了“慢关格”,认为慢关格是由于肾元虚衰、肾用失司、水湿浊毒内停、损及五脏而引起腰膝酸痛、无尿、水肿、乏力、纳差、厌食、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肾脏疾病[1]。

1.1 病因

外在邪气因虚侵袭机体,或久居湿地涉水冒雨,或素体虚久病缠绵,或饮食失节不洁,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倦过度、房事不节等皆可使机体气血周流不畅,损伤肾精元气,久则累及他脏腑。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津液运化乖乱,水湿内盛津液浊阴之邪郁滞于内,日久聚痰生瘀,耗气伤正、化热酿毒、浊血裹痰,终渐发展为脾肾阴阳气血俱虚,水湿瘀毒泛溢三焦,加之水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伤阳气,反而使水毒潴留病情更加恶化,出现肢体浮肿沉重,小便尿少尿闭、倦怠乏力、脉儒细或沉细、舌质淡胖等症[2]。

1.2 病机

管遵信[3]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变化极为复杂,虽五脏六腑均均可受累,但主要责之脾肾两脏,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其基本病机与脾肾阳气亏虚,气化升降功能失常相关,肾脾气虚,推动乏力,津液血液运迟缓而致瘀浊潴留壅塞三焦。宋立群[4]以“本虚标实”概括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错综发杂多变的病机,本虚主要指肾虚脾虚而言,当然日久病久也可累及其他脏腑,其标为体内湿浊泛溢,并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脾统帅血液和水液的运化输布,肾主水,脾肾气血调达,水液排泄和畅,疾病后期多因久病迁延难愈、阴阳气血衰惫,变生瘀毒,多脏腑病损。王亿平[5]教授认为,慢性肾脏衰竭主要病位在脾肾,脾肾亏虚,湿、热、痰、瘀等病理之邪内生,肾藏精气内寄元阴元阳,主命门之火,为先天之本,脾藏营,运化水谷精微奉养周身,为后天之本,凡病人脾肾亏虚者,体内津液运化失常,水湿积久则酿生湿热、痰热、瘀血,阻遏气机为患,加重病情进展恶化。邱茗等[6]认为,“正虚邪实”是慢性肾脏衰竭基本病机,因虚致实,因实伤正,如此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促使病情不断进展迁延难治。曹恩泽[7]认为,虚是慢性肾脏衰竭的基本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随着病情的进展,病程日久可累及心肝肺等脏腑,随着病情的进展,瘀、浊、毒等实邪内生。曹式丽[8]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既有脾肾正气虚损的病机存在,又有水邪、湿邪、浊邪、瘀邪、毒邪等病理实邪的蕴阻内生,后者既可促进慢性肾功能衰竭形成和加快病理进程的发展,亦是重要病理产物和病理基础。李杰一[9]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因素为肾络亏虚,病理基础为肾络瘀阻,而本病迁延、病久入络,病势胶着,虚实夹杂,阴阳俱损,肾阳虚弱失于温运,造成津液气血周流不畅,而致寒凝血瘀、夹湿裹痰;肾阴亏虚,则血液黏滞,经脉失于濡养,而致阴虚血瘀,病情进展加重,处于一种正虚邪实的病理状态。同时,由于肾衰,血液中肌酐、尿素氮等代谢产物排泄障碍,蓄积血内而致血液中有毒物质蓄积,造成血行迟缓的“污血”状态[10]。

1.3 治疗

赵振昌[11]教授以瘀立法治疗慢性肾衰,主张使用活血化瘀通络之法,强调标本兼治,针对本虚,注重脾肾,采用补益的方法;针对标实,特别强调瘀血,认为瘀血是贯穿整个治疗,同时配合清湿利浊等药物以加强疗效,很多医家[12-13]都重视瘀血在慢性肾衰的存在,这与古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的理论认识相符。邹燕勤[14]教授用“补益培本莫重于脾肾”来概括慢性肾衰临床治疗经验,临证善于运用益肾健脾、和络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遣方用药注重维护肾气、运行血气、整体调理。李顺民[15]教授主张以“健脾益肾”立方,辅佐活血等药治疗慢性肾衰。张大宁[16]教授临证谨守肾虚血瘀、湿毒内蕴的复杂病机,辨证处方,因人因病、因时制宜,善于运用补肾活血、降逆排毒药物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错综复杂的病情。肖相如[17]教授在前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整体功能代偿疗法”,该疗法理论突破了以往以“治肾为主”的局限性和被动辨证分型论治的思维定势,明显提高了中医治疗效果。中药保留灌肠疗法、中药外敷疗法、中药浴疗法、温灸疗法、耳穴贴压等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亦有效[18],临证因人因时制宜,采取适合的给药方式,亦是提高疗效的关键[19]。临证需注意疾病迁延生变,尊崇脾土,防传为先[20]。

2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2.1 单味药

大黄可应用于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早有报道,研究表明[21],大黄可降低腺嘌呤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体内炎症介质产生、儿茶酚胺类物质生成、磷酸酯类物质分解,稳定肾功能,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的发展,亦被临床研究证实有效[22-23],可能与其所含成分大黄酸密切相关[24]。

黄连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连碱,具有泄浊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用于高热神昏,湿热痞满,心烦不寐,呕吐吞酸,消渴,痈肿疔疮,湿疹,湿疮,泻痢,黄疸,心火亢盛,血热吐衄,目赤牙痛,耳道流脓。张玲等[25]通过SD大鼠随机对照研究发现,黄连碱能显著减少胃腺嘌呤诱发的CRF大鼠血清中BUN、SCr含量,增加24 h尿量,明显降低尿中蛋白含量;另外黄连碱还能显著降低血清及肾组织中致纤维化因子(如TGF-β1)的表达水平,对抑制肾脏纤维化、保护肾脏功能有效。

黄芪入药用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具有抗衰老、降压、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应激和抗菌等作用。黄芪具有抗纤维化、免疫调节、氧自由基清除等多重作用[26],这可能与其抑制TGF-β1等表达有关[27]。丹参的主要组分之一是丹参多酚酸盐,可降低残余肾内氧耗、改善肾功能和肾间质纤维化[28],丹参水提液能加速体内镉代谢,有效干预镉致Wistar大鼠肾脏损伤,有助于延缓肾功能衰竭[29]。

2.2 组方药

麻志恒等[30]认为,以肾虚血瘀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肾脏纤维化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理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不断的筛选和优化经验方,以补肾通络为原则组成的抗纤灵(由丹参、桃仁、当归、怀牛膝、酒大黄组成)可使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小鼠肾组织F4/80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降低组织细胞MMP-2、MMP-9 mRNA水平和减少IL-6、TNF-α含量,能够抑制干预炎症反应,减缓肾组织纤维化。张琳琪等[31]研究发现,益肾化瘀方可能通过抑制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高表达,上调Smad7的表达,从而减轻肾纤维化。强胜[32]研究固本泄浊饮(生黄芪、菟丝子、积雪草、蚕砂、六月雪、首乌、党参、生大黄)治疗5/6肾切除Wistar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钾组与固本泄浊饮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给药后检测各组血肌酐、尿蛋白水平。结果表明,固本泄浊饮可降低转化生子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表达,降低血清Scr水平和24 h尿蛋白,从而起到延缓CRF进展作用。肖小燕等[33]通过5/6肾切除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血生化分析、残余肾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证实,复方黄甘提取物(甘草苷、丹皮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等)可改善大鼠肾功能,减轻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张喜奎等[34]采用国际5/6肾切除法制造动物模型,电镜观察肾脏组织超微结构,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CRP、TNF-α、IL-6、ALB)含量。研究表明,桃核承气汤可抑制SD大鼠肾组织炎症因子的升高,改善CRF肾间质纤维化。陈晛等[35]发现健脾清化方可下调肾纤维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从而减轻肾脏炎症反应,实现抗肾纤维化的作用。

3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3.1 单味药

中药大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中,大黄可制成口服用药、静脉滴注用药,也可中药保留灌肠进行治疗。丹参临床应用广泛[36],对于延缓慢性肾脏病临床研究并不多见,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有效的治疗心脑血管、肝、肾和肺等多器官疾病,对其损伤可发生较好的保护作用[37]。洪英杰等[38]研究表明,丹参冻干粉能影响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6-酮-前列腺素FIɑ的含量水平,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血癖证)患者的肾功和临床症状。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有效的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体内的CysC水平,CysC作为检测肾功能的一种新的内源性标志物,与内生肌酐清除率、菊糖清除率、Scr和BUN等同效[39]。此外,为增加临床疗效,丹参多酚酸盐经常联合其他药物使用[40]。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降压、抗衰老等作用[41],对肾脏有保护作用,消除肾脏自由基、减少尿白蛋排泄、促肝脏合成白蛋白、促进细胞代谢、利尿消肿、降脂、降压等作用[42]。李爽[43]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亏虚兼湿浊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功效,且不增加副作用。

3.2 组方药

王东等[44]将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加强饮食指导)及中药保留灌肠(生大黄、土茯苓、槐花、六月雪、煅龙骨、煅牡蛎组成),治疗组加服清肾颗粒(生大黄、泽泻、白花蛇舌草、车前草、益母草、白豆蔻、茵陈、猪苓等)。结果显示,服用清肾颗粒能显著降低NF-κB p65、p-IκBα水平,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来缓解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纤维化进程,缓解临床诸症,改善肾脏纤维化。陈东亮等[45]在利尿、调节电解质等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扶正泄浊保肾汤治疗,探讨比较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与常规西药治疗配合扶正泄浊保肾汤治疗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差异,观察两组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肾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扶正泄浊保肾汤可改善患者血尿素氮、血清肌酐水平以及EFO、PTH水平,改善患者的激素水平,提高的生活质量。

许佩兰[46]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大黄附子汤(生大黄、熟附子、牡蛎、枳实、崩大碗)灌肠治疗。结果表明,大黄附子汤保留灌肠,显著降低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药物作用于直肠黏膜,可增加蠕动,利于排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确切。邓宝锋等[47]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调节血压、控制酸碱平衡、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试验组给予肾复宁合剂(何首乌、益母草、淫羊藿、丹参、茯苓、决明子等)结肠滴注治疗,对照组给予包醛氧化淀粉口服治疗。分析结果表明,肾复宁合剂能显著降低慢性肾功能衰试验组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

李立等[48]随机将CRF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降蛋白尿、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治疗方法,肾康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肾康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大黄、黄芪、丹参、红花)静滴,1次/日,疗程14天。结果表明,肾康注射液具有降低血液高脂血症、改善微循环,抗肾脏纤维化及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刘学清等[49]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肾衰宁(大黄、太子参、牛膝、红花、黄连、半夏、陈皮、茯苓、丹参等)治疗,发现肾衰宁组血Scr、BUN显著下降,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吕勇等[50]通过随机研究表明十味芪黄益肾方(组成:生黄芪、生大黄、煅龙骨、槐花、煅牡蛎、苍术、土茯苓、地龙、全蝎、僵蚕)对慢性肾衰竭脾肾亏虚挟瘀浊证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清血小板结合蛋白-1有改善作用,可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肾功能指标,延缓病情。张安东[51]在西医常规治疗(降压降蛋白尿、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基础上给予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汤(药以制大黄、沉香粉,淫羊藿,桃仁,泽泻,猪苓,当归,夏枯草,车前草,丹参,黄芪等组成)口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毛亚兰[52]认为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辨证论治,随证配伍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促进肾脏局部循环,更利于改善肾功能,延缓病情恶化。真武汤[53]、防己黄芪汤[54]、五苓散[55]、小柴胡汤[56]、桂枝汤[57]、人参养荣汤[58]、麻黄桂枝各半汤[59]等亦可用于该病治疗。

3.3 综合疗法

胡诗德等[60]随机将116例患者随机分配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避免食用含磷较高的食物,少盐少糖、调整饮食结构,食用优质蛋白质等),对照组给予口服骨化三醇胶丸,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给予补气口服液(炙黄芪、红参、白术、陈皮及麦冬等),治疗结束后比较发现,两组Cr及BUN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Cr及BUN水平较对照组低。宋春林[61]通过临床观察随机分组研究表明,大黄牡公汤联合结肠透析较单纯采用大黄牡公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更佳。张秀娟等[62]通过100例慢性肾功能患者研究认为,补肾健脾活血方、金水宝胶囊和中药灌肠(大黄、土茯苓)综合疗法较口服爱西特治疗,效果更优,中药灌肠后肠道肠黏膜在肾衰时清除尿素,排泄肌酐及一些氮代谢产物的能力可增强[63]。刘艳芳等[64]选取慢性肾衰竭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口服联合灌肠综合治疗,对照组未进行中医干预治疗,观察比较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结果表明,中药口服与灌肠综合治疗具有明显保护残留肾功能的作用,且安全可靠。陈莉[65]收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前提下口服肾衰宁片(茯苓、太子参、丹参、黄连、半夏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直肠给予肾康栓(太子参、茯苓、丹参、黄连、半夏等)。结果表明,肾康栓联合肾衰宁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更利于改善血尿素氮、血肌酐(Scr)、尿蛋白水平。

4 讨论

目前西医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66],如果疾病进展至终末阶段,需进行血透、腹透等肾脏替代治疗,治疗费用昂贵,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最近几年,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进行大量基础研究,涉及范围广泛,取得诸多进展,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进行分子水平探索,阐述病变机制,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还可以运用多种最新中药提纯技术对单一中药不同组分进行提取,得到纯度更高、效用价值更好以及更低副作用的提取物质,使中药对于动物机体的整体、全面的调节作用的优势得到发挥。在临床和实验方药研究方面,中药组方和单味中药有改善肾脏血液循环、延缓病程等效果。各临床医家在继承古人整体观念、三因制宜、立方处药的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新的认识与观点,大大提高了中医药临床疗效,同时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突出中医药特色,制作出特定的中药汤剂、中药外用药、中药灌肠药、静脉点滴药,临证中灵活应用,或单一而用,或联合多用,优势互补,提高疗效。目前国内外对于单个方剂的实验研究比较普遍,与多方剂的对比筛选择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复方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较为复杂,对其有效成分及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亟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入。立足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思路,合理科学构造与中医证型相应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探索新的动物造模方法将带动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以及推动整个医学研究的进步。

[1] 刘婕,冯兴中.吕仁和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药对挖掘与浅析[J].世界中医药,2017,12(3):606-609.

[2] 卫培峰,高宗强,郭剑.慢性肾功能衰竭之中医病因病机浅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3):11-12.

[3] 刘海静,管遵信.管遵信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3):101-103.

[4] 郑敏敏,宋立群.宋立群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经验[J].中医药学报,2011,39(6):91.

[5] 李卓娅,王亿平.王亿平运用古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10):1405-1407.

[6] 邱茗,江光明,李卫青.深圳地区慢性肾衰中医证候特点及辨证施护[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6):1016-1017.

[7] 王亿平,李志萃,王东.曹恩泽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6):36-38.

[8] 马鸿杰.曹式丽诊治慢性肾衰的基本思想[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5):27-28.

[9] 李杰一,马进.从络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0(4):148-149.

[10] 唐敬东.慢性肾衰瘀血机理及活血化瘀疗法浅论[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6):141-142.

[11] 冯培云,刘冰冰,张守琳.赵振昌教授以瘀立法治疗慢性肾衰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6):64-66.

[12] 于梅,于卓.张琪用加味解毒活血汤治疗慢性肾衰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竭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695-696.

[13] 陈扬.益气祛瘀化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瘀浊阻滞、脾肾气虚型)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26-27.

[14] 朱晓雷.邹燕勤教授运用益肾健脾、和络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15] 杨曙东.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经验[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16] 焦剑.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5,32(6):325-328.

[17] 先小乐.基于肖氏“慢性肾衰整体功能代偿疗法”探讨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思路[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8] 尹波,何渝煦.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1):92-94.

[19] 徐震宇,王怡.大黄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7):539-541.

[20] 林乐乙,杨秀炜.“尊崇脾土”与慢性肾衰[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8):56-57.

[21] 李春雨,王平,王张,等.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2,43(2):312-315.

[22] 肖炜,邓虹珠,马云,等.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述[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4):241.

[23] 黎磊石,刘志红,张景红,等.大黄延缓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7):392-396.

[24] 朱伟,王学美.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71-475.

[25] 张玲,熊维建,张太君.黄连碱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34(1):30-33.

[26] 肖敏,樊均明.黄芪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J].西部医学,2009,21(3):474-475.

[27] 陈晶,张博华.黄芪、大黄的抗肾纤维化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1,39(6):101-104.

[28] 邵命海,王琛,杨婧,等.丹参多酚酸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功能和肾内氧耗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3):66-69.

[29] 张倩倩,何玲,滕玉莲,等.丹参水提液对染镉大鼠肾损伤的干预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5):5-10.

[30] 麻志恒,钟利平,余柯娜,等.抗纤灵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小鼠模型肾组织相关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8(3):357-360.

[31] 张琳琪,赵永钦,刘瑞勇.益肾化瘀方对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7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17):1498-1501.

[32] 强胜,杜珍芳,黄敏.固本泄浊饮延缓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7,29(1):35-39.

[33] 肖小燕,莫立乾,宋少练,等.复方黄甘延缓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11):1661-1667.

[34] 张喜奎,苏美玲,危美红,等.桃核承气汤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3):5-9.

[35] 陈晛,何立群.健脾清化方在肾小球硬化大鼠中抗肾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36(5):461-465.

[36] 袁成刚,范力,杨兵.丹参的临床应用进展[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4):366-368.

[37] 张晓雷,陈俊华,郭春霞,等.丹参多酚酸盐的药理作用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3,34(5):292-297.

[38] 洪英杰.丹参冻干粉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血瘀型)的临床观察[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国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中西医结合防治循环系统疾病高层论坛论文集.2007:1.

[39] 黄旭映,张宝生.胱抑素C诊断在肾病早期病变中的与临床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55-56.

[40] 熊重祥,路建饶,王新华,等.凯时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9):2064-2068.

[41] 尹翠翠,杨勇,容蓉.黄芪、大黄配伍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生化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5(2):21-23.

[42] 荆丰德.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702-2704.

[43] 李爽.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44] 王东,王亿平,程敏,等.清肾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患者NF-κB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1):23-27.

[45] 陈东亮,杨克雅,刘玉茹.扶正泄浊保肾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分析[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3(1):196-198.

[46] 许佩兰.大黄附子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观察及评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3):175-177.

[47] 邓宝锋,徐军建.肾复宁合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0):41-42.

[48] 李立,蔡琴,王栋颖,等.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4):151-153.

[49] 刘学清,高风,宋晓东,等.肾衰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5,21(4):663-665.

[50] 吕勇,张广成,宋蓓蓓,等.十味芪黄益肾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亏虚挟瘀浊证患者血清VEGF/TSP-1干预作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20-22.

[51] 张安东.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55-56.

[52] 毛亚兰.观察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2):63-64.

[53] 肖蕾,项忠景,陈宝国.真武汤治疗慢性肾病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8):62-64.

[54] 刘小玲.张大宁应用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验案举隅[J].北京中医,1995,14(6):55.

[55] 温暖,潘龙.五苓散联合真武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兼眩晕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00):237.

[56] 盛梅笑.试谈小柴胡汤及类方在慢性肾衰治疗中的运用[J].四川中医,2012,30(9):139.

[57] 宋传波,毕礼明,马济佩.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722-1723.

[58] 杨永铭,刘冠贤,钟伟强.人参养荣汤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3):148-149.

[59] 安然,杨洪涛.杨洪涛运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瘙痒症经验[J].河南中医,2016,36(4):578-580.

[60] 胡诗德,简讯,陈慧,等.骨化三醇联合补气口服液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瘦素及睾酮水平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3):500-502.

[61] 宋春林.大黄牡公汤联合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4):140.

[62] 张秀娟,潘健.补肾健脾活血方、金水宝胶囊、中药灌肠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对照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5):45-47.

[63] Karpov PF.The complex assess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function in chronic kidney failure[J].Urol Nefrol(Mosk),1991,4(1):50-55.

[64] 刘艳芳,郭云协,薛黎明.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残留肾功能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7,32(5):838-841.

[65] 陈莉.肾康栓联合肾衰宁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1):37-40.

[66] 刘婕,冯兴中.吕仁和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药对挖掘与浅析[J].世界中医药,2017,12(3):606-609.

猜你喜欢
肾衰丹参肾功能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优质护理对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改善评价
分化型甲状腺癌碘治疗前停药后短期甲减状态下甲状腺功能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含冰片丹参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影响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肾衰宁胶囊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ate分析
围手术期急性肾衰伤患者的预后研究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老年内科肾功能衰竭患者400例临床透析及感染护理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