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店煤矿的暖心行动

2018-01-18 00:00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德文志愿爱心

吴永强

鲍店煤礦,位于山东邹城,隶属于山东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现有职工7千余人,职工家属2万多人。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兖矿实施战略转移,数以千计的职工参与对外开发,传统的工会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求。新的志愿服务应运而生。

著名词作家乔羽在鲍店煤矿采风时曾题词:“光和热的故乡”。有人将矿工比作军人,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奔赴“战场”。2018年2月3日,本刊记者跟随新春走基层“中国作家看鲍店”采风团,走进鲍店煤矿,探访这里的暖心服务志愿者协会,寻找“光和热的故乡”。

一次特殊的志愿者招募行动

2月3日,冬春交替,寒意依旧,走在鲍店煤矿,没有预想中的粉尘和遍地煤块,办公区和生活区井井有条。直到深入400米深的井下,一条条巷道通向不同的作业面,轰隆隆的机器声中,不断有矿工乘坐缆车和电车奔赴他们的“战场”。本刊记者深刻体会到了现代化采煤技术的高效,以及矿工工作条件的艰苦。

矿工身后,有一支志愿者队伍,近三年来,不断温暖着他们。

谈到志愿者协会诞生的原因,鲍店煤矿党委书记赵玉珠向本刊记者介绍,近年来,由于煤炭市场下滑,集团公司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外部开发基地加快建设,驻外职工逐年增多,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至关重要;同时,鲍店矿作为一个已开发建设32年的老矿区,长期存在的农转非困难家庭、工亡职工家庭、重伤残及零就业家庭等特殊群体问题日益凸显。

2015年,兖矿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贵州等地组建了新的煤矿,许多干部职工纷纷离开故乡,赴外工作。当时,除了赴外职工,鲍店煤矿还有18户低保户,27户空巢老人,还有很多因病去世造成家庭困难的情况。留守家属重活没法干,留守儿童作业没人辅导,空巢老人起居照顾和关怀都出现缺口……这些事情谁来管?是煤矿转型期的一大难题。“这事,矿上必须管,得让兄弟们在外边干得放心,老人孩子在家里舒心!”鲍店煤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周炳彦说。

于是,志愿者招募行动悄然开始。一周时间,募集了167名志愿者。有刚大学毕业的青年人,有80多岁的老人,有矿领导,有普通职工……

2015年5月4日,鲍店煤矿暖心志愿者协会在数千名职工的见证下正式成立,“我们在一起·温情家园”暖心行动在矿区全面展开。之后,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至今已有428人。

暖心服务志愿者协会刚一成立,就将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定章程,建立志愿者招募注册、业务培训、服务记录、经费保障等制度。统一志愿者服装、活动标识,设立求助电话,印制暖心联络卡。“每一次志愿者活动之前,通过微信群发出通知,有意向的志愿者接龙报名。志愿者热情高涨,每一次活动都会超员。”暖心服务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刘超说。

截至目前,暖心行动累计点对点帮扶的家庭已有1200余户,累计入户帮扶行动2600余次,募捐、广场文化活动50余次。

红与黑:被改变的煤矿生态

一件红色的志愿者团服,一次宣誓,不计报酬,风雨无阻。志愿者,这个闪亮的词汇,为传统的煤矿增添了人情和暖意。

单晶晶,作为第一批加入暖心行动的党员志愿者,她还记得第一次走进空巢老人赵德文家时的情景。

赵德文从小双目失明,父母双亡,只能依赖最低生活保障金勉强生活,仅有的两个弟弟,一个已经去世,另一个小弟也双目失明。

“我和其他10名志愿者被分在赵德文帮扶小组,我还被推选为组长。”单晶晶见到赵德文时,他正神情呆滞地坐在沙发上,桌子上的苹果爬满了蚂蚁,冰箱里的馒头已发霉,年久失修的水管滴滴答答漏着水……赵德文因家里第一次来这么多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遍遍地说:“苹果烂了没事,削削还能吃,冰箱的肘子炖炖也一样吃,你们可别扔了啊。”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都是邻居喝喜酒时候给他打包的剩菜。”志愿者们立即行动,清理冰箱、擦窗户、洗床单、修水管,还有的帮赵德文量血压……临走,单晶晶把手机号存到对方的手机里,并设定为第一个快捷键,告诉他:“只要有事,就摁这个号码,我们会第一时间赶来的。”

从此,志愿者们成为了赵德文家的常客,光疏通下水道,一年就有10多次。志愿者第一次带赵德文到医院查体时,他激动地说:“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健康查体。”这句话让志愿者们心里直泛酸。在查出血压偏高、肝脏不太好后,志愿者买来药,从此定期到他家听诊、量血压。志愿者顾珊珊的医生老公刘炎,成了赵德文的专属“私人医生”。

一天,志愿者巩晓梅照常来到孤残老人焦传荣家,发现她正拿着一瓶敌敌畏要喝。巩晓梅赶紧夺过敌敌畏,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对方好几天给在外打工的女儿打手机怎么也不通,恰巧看到邹城电视台播放的一起交通事故,出事的是个女孩,就认为是自己的闺女出事了,说什么也不想活了。巩晓梅立即多方打听,最终联系上她的女儿,原来是手机坏了,无法接听电话。

在志愿者的感召下,焦传荣的女儿回来了,母女俩的关系慢慢融洽。女儿出嫁时,志愿者们帮着收拾闺房,送她出嫁。“我们就是她的娘家人。”巩晓梅说。

不断进行的暖心行动依旧在延续:“雷锋理发队”,给身体行动不便的职工家属提供上门服务;86岁高龄的老年志愿者单来银自己搭工搭料制作600多个马扎,送给困难家庭和左邻右舍;“鞋垫阿姨”吕桂英自费为一线职工缝制了1000多双安全鞋垫和棉布袜子;“爱心超市”和“图书漂流室”,让职工家属及留守儿童有了滋养爱心的场所;开办爱心水果超市、爱心餐厅,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使他们“零投入,当老板”。

在煤矿家属区的一个小公园里,本刊记者看到了一面“暖心墙”,一句简单的话让人温暖:“如果你需要,请带走。”墙上挂满了职工捐赠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方便有需要的人前来领取。

暖心行动得到了鲍店煤矿各个部门的支持,矿长王春耀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他说:“我们倡导把爱心留下、把善心带走,培育自动自发的捐赠和受助模式,将职工家属的捐赠行为常态化。”

红色的服装,黑色的煤炭。对于矿工而言,不管是在数百米深的地下,还是在数千里外的异乡,都有一群志愿者与他们的心连在一起,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红与黑,构成了煤矿的一种靓丽组合。

“没有人会被忘记,没有人会被放弃”

一座被闲置的煤矿幼儿园,几间屋子被改造成了暖心行动服务中心。一个个房间被利用起来,作为志愿者活动的场所。一面墙上,贴满了志愿者的笑脸和感言,每张笑脸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这里还有教育展室、学习培训室、心理咨询室、爱心超市、图书漂流、爱心墙六个活动阵地。

几名退了休的女志愿者坐在缝纫机前赶制鞋垫,原料取自废旧矿工服,她们会将这些鞋垫赠送给每一名矿工。窗外,小公园的“爱心墙”边,不断有人将闲置衣物带过来,挂在墙上。

一本由明信片组成的相册进入本刊记者的视野:2015年中秋节前夕,30多名志愿者和职工食堂的师傅一起制作了2万多斤月饼,送给驻外职工、离退休老人和困难家庭。在向驻外职工寄送月饼的时候,他们想到了让职工家属给对方写一封信。

“你在贵州要好好工作,注意安全,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现在矿上有这个暖心行动,让我们都很感动。希望你收到这份暖心月饼,感受到所有人对你的关心和支持,加油!”——这是署名为王彦秋的女士,写给远在贵州工作的丈夫辛冰的寄语。

“有父母给儿子写信,有妻子给丈夫写信,有的老人不识字,信由我们的工作人员代写。”暖心服务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李小剑说,“我们也被信里的内容感动,每看一次都热泪盈眶。”

11岁的刘思雨,父母都是矿上的职工,爸爸在外地工作。暑假,她参加了暖心夏令营活动,学习书画,做陶泥。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一个沙盘游戏,进行心理疏导。她回忆当时的情形:“心里的想法全都‘倾泻出来了。”

被帮助的同时,刘思雨也成了一名小志愿者。她和其他孩子一起,到爱心农场里摘菜,送给空巢老人和困难家庭。他们还去操场捡垃圾,“路过的叔叔阿姨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兼任暖心服务志愿者协会会长的赵玉珠总结志愿服务的特点:“志愿者付出的是爱心、时间和技能,解决的是群众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我们对志愿者有两个要求,第一,不能募捐,志愿者们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不能加重负担,捐款活动要由工会组织;第二,志愿服务不能代替对方的亲人,不能代替子女尽孝,责任要分清。”赵玉珠说,“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志愿服务适应了社会发展,改变了过去单纯‘送温暖的形式,在矿区形成了很好的社会氛围,缓解了社会矛盾。”

各种激励机制是保证志愿服务持续进行的基础,赵玉珠介绍:“推行积分制绩效考评,对志愿者帮扶次数和服务质量进行‘双考核,每年依据积分排名评选表彰‘十佳志愿者。同时,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樹优、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激励引导干部职工争当志愿服务的表率。”

志愿服务的后盾是什么?爱心物品从哪来?如何帮助困难家庭真正解困?赵玉珠指出,各级党组织、群众组织和党团员在暖心志愿服务活动中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和引领作用,同时号召职工群众集中募捐,共募集来自近2000名捐赠人的书籍、衣物、家用物品、电器等爱心物资近万件,建立了爱心超市。

“没有人会被忘记,没有人会被放弃,让我们手牵手在一起……”这首暖心行动志愿者队歌《我们在一起》,唱出了所有志愿者和群众的心声——今天是志愿者,明天可能也是被帮扶对象,所有人都是一家人,没有人会被抛弃。

猜你喜欢
德文志愿爱心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吴德文国画作品选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陆金龙理事长一行拜访比德文控股集团董事长李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