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牛羊”背后隐含的祭祀文化信息

2018-01-18 09:57谷文肖
北方文学 2018年35期
关键词:祭祀

谷文肖

摘要:马、牛、羊、猪是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是古代祭祀常用的祭品,是人们常见的家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为什么人们习惯说“猪牛羊”而不说“猪羊牛”或“羊猪牛”呢?由“马牛羊”祭祀到“猪牛羊”祭祀中马与猪的关系演变是什么呢?

关键词:马;祭祀;相对尊卑;补足

一、古代马与祭祀

马,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于奔跑,可供人骑或拉东西,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马的形象。古代有才华的人常自喻“千里马”,可见马与博学有一定的关系;成语“龙马精神”《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形容旺盛奋发向上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拼搏的民族精神。《尚书》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龙马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所以马又与中华民族精神有一定的关系;除此之外,马还是古代祭祀的祭品,古代祭祀以马牛羊或猪牛羊为祭品,称作“三牲”,亦称太牢。为什么马能成为祭祀的物品呢?《史记·秦本纪》载“襄公於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祀上帝西畴”;《史记封禅书》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昚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驹黄牛羝羊各一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与古代祭祀也有一定的联系,且马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动物。古代国家有两件大事“戎和祀”。都和马有很大的关系,“祀”即祭祀,是国之大事之一,等级高,祭祀神灵的地位也较高,因此要用高贵的动物作祭品;另一件国家大事是“戎”,即战争,战争需要马作为作战的工具,如战车、战马,这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且马是生活中重要的交通通讯工具。如《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写道:“贵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成语也有“马到成功”,“快马加鞭”等。由此可见马在古代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且《周礼》载“马八尺为龙”。说明马在古代地位较高,所以祭祀用“马”作为祭品。生活中人们根据马牛羊的性格和特点,分别赋予它们一些象征意义,如马代表着纯洁、激情、灵动、优雅;牛代表勤奋;羊代表吉祥。这些都是美好的代表,所以人们选择这些富有美好意义动物作为祭祀的祭品,以祈求神灵赐福。

二、以“猪”代“马”作为祭祀的祭品

古代祭祀还有用“猪、牛、羊”作为祭品的。《莱阳县志》中有用猪作为祭祀的记录,“其祭品,大率高曾以上用猪、羊、鸡、鱼”。清代把太牢祭祀的三牲改为猪头、牛头、羊头,把太牢降级两等为三牲。《清史稿志·吉礼》载“太牢:羊一、牛一、豕一”;清代石玉昆《三侠五义》载“金生也不唤雨墨,就叫本店小二将隔壁太和店的小二叫来,便吩咐道如何先备猪头三牲,又如何预备上等饭菜,要鲜活的鱼,又如何搭一坛女真陈绍,仍按前两次一样准备。”可见猪在清朝是用于祭祀的祭品,在清朝猪变成太牢的规格,代替了马作为祭祀的祭品。为什么把太牢祭祀物品“马牛羊”改为“猪牛羊”呢?这其中就隐含着文化信息。猪又称豚或豕,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和口吻较长,适应能力强,体性温顺,繁殖快,在古代是财富和生育的象征。早在母系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图形与家猪体型相似。河南南阳出土的有汉代的“灰陶猪”陶器。《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载“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商代猪被认为是贵重、吉祥的礼物。“归孔子豚”这是一种礼仪,是对人的尊重。所以猪在古代能够作为祭祀的祭品。其次,因为清朝是我国北方满族统治的王朝,是以游牧渔猎为主要经济类型的民族,善于骑射、狩猎,满族谚语有“不会拉弓不要去打仗,不会骑马不要去打猎”;还有“武艺精不精,单看马箭弓”之说。并且清朝军队实行“八旗军制”,八旗军的主体是骑兵。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记载“八旗军制度建立之前,八旗军的壮丁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作和战争二事不曾偏废。”清朝统治全国之初,八旗军迅速发展,目的为了巩固清朝的政权,补充之前建国所消耗的兵力,以及平定反清斗争运动。《满族源流考》记载“以铁骑奔驰,冲突蹂躏,无不溃败”。所以马是清朝作战的重要工具,并且军队对马的需求量很大。清朝皇帝用“黄马褂”赏赐功臣,而且有专门的养马官,康熙十六年,康熙开始设立了专门的管理马的机构称为“上驷院”,还特别铸造印信。雍正皇帝封上驷院堂官为三品卿职衔。满族皇帝自诩马上得天下,自然也是爱马如命,所以对清朝来说马是非常重要的动物。

三、祭祀中的“相对尊卑观”

《说文解字》载“豚,凡豚之属皆从豚。豚,篆文从肉豕。徒魂切”。《三字经·训诂》载“猪能宴飨速宾,牛能耕田,马可以负重致远,羊能用于供备祭器”,书中还记载“鸡羊猪,畜之孽生以备食者也。”由此可见猪是家中饲养的用于食肉的一种动物。再者猪产崽较多,繁殖较快,易于饲养。而牛体型较大,成年周期较长,是封建时代“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工具,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农业是本业,是根本,是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个人生存的基础,这些都离不开会呼吸的农业生产工具“牛”。古代天子祭祀才使用牛作为祭品,《礼记·王制》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所以牛在古代地位很高。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敦煌石窟有“牛耕图”壁画。羊繁殖较慢,可以用于产奶,毛可做成毛制品,且羊有跪乳之恩,被当作孝的典型代表被人歌颂。《三侠五义》和《莱阳县志》也有用鸡和鱼作为祭祀的祭品,假如用鸡或鱼代替马用于祭祀,鸡鱼体积大小与牛羊不太协调,所以用猪祭祀较合适。猪牛羊祭祀还隐含古代的相对“尊卑观”。《道教义枢》载“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中席”见于《礼记·曲礼上》,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指尊者的席位,或指居中的筵席。古代祭祀时把牛头摆在中间,羊在牛的右边,猪在牛的左边。猪牛羊多者在一起比较时就以居中者为尊。猪与羊相比较也符合中国“左贬右尊”和“尚右”的观念。“左”引申义为辅佐,一般地位低于说话人来辅佐地位高的说话人;“右”引申为保佑,指说话人“保佑”别人。且对于一般人来说,右手比左手力量大。暂且把猪和羊当作“人”来看待,羊在右边,猪在左边,那么猪在羊的左边,羊的左“手”与猪的右“手”相靠,右手力量大于左手力量,即猪能保护羊,且猪的自身力量又大于羊的自身力量,所以猪能为羊提供帮助。从其所处位置来看,猪的地位相对于羊是略低的,但并不是说猪的地位在古代是卑微的,这只是一种相对比较而言。所以猪代替了马的位置,这是一种空缺的补偿、补足。猪牛羊在一起又符合多者居中为尊的思想,所以人们习惯说“猪牛羊”,这与古代相对尊卑观不无一定的联系。这也反映出人们生活中所说的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信息,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徐佩瑛.中华民族的尚馬传统与龙马精神[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 (01):45-46.

[2]王学军,贺威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始语境及其意义变迁[J].古代文明,2012,6 (02):92-98+114.

[3]杨谦.仪式与晚商社会[D].山东大学,2016.

[4]滕绍箴.满洲牛录与四旗制创立新考——兼论八旗军制中满汉文化元素认同问题[J].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 (01):23-37.

[5]周锦国.也谈“左”“右”和“左右”——兼与王希杰先生商榷[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02):144-147.

猜你喜欢
祭祀
土家族梯玛神歌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高古玉首佩饰演变简析
简论瑶族祭祀文化的特点
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
牛神之食:侗族黑色糯米饭的象征文化初探
《诗经》草木意象探析
两晋郊祀礼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