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元素应用防风经验之探析*

2018-01-19 01:37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法主治防风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郑少奇 任北大 张保春△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ez.)Schischk.的根,本草文献中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之后魏晋南北朝《名医别录》、隋唐《药性论》、宋《证类本草》均有详细记载,在功效上有继承,有发展。及至张元素《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对防风从性、味、归经及功效上结合临证经验,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趋于完善。高等中医院校中药教材将其列入“解表药”,功效为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1]《方剂学》中选录九味羌活汤、痛泻要方、仙方活命饮、玉屏风散、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消风散、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等方伍用[2],其中亦多以治疗外风为主,当今中医对防风的临床应用多局限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方面。

金元之前不同本草关于防风功效记载

历代本草对防风功效均有记载,虽均有发挥然不尽一致。为更深入了解张元素使用防风的历史背景,就金元以前主要本草著作对防风功效记载进行简要考证。

1.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记载:“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御览》作痛),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御览》作芒)。生川泽。”[3]这一时期,主要提到防风主风邪,止头身痛及骨节痛痹,烦满及目盲,并提出可久服有益。

《金匮要略方论》中虽未明确提出防风之功效,但经统计,方中共出现防风6处,分别为侯氏黑散、防己地黄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薯蓣丸风气百疾、竹叶汤方产后中风、紫石寒食散方治伤寒,主要功效均为祛风解表止痛[4]。

2.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医别录》记载:防风味辛,无毒。主治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叶,主治中风热出(得泽泻、藁本治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治妇人子风,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杀附子毒)。[5]

《名医别录》与《神农本草经》关于防风之记载相比,有了较大变化。首先从性味上提出防风味辛,并未提到甘味,同时首次提出防风叶主治中风热出,由此可以推断防风叶味偏凉,至少不是温性。其次提出防风具有治疗胁痛、胁风、四肢挛急等功效。再者明确提出防风使用配伍及禁忌,如“得泽泻、藁本治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治妇人子风,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杀附子毒”。前者较之于后者更完备,对临证治疗亦颇为有益。

3.隋唐时期

《药性论》记载:“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骨节间疼痛。”[6]《日华子本草辑注》记载:“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7]

这段时期,提出防风祛风止痛以外,首次提到防风的补虚功效,提示临床虚证、实证可灵活运用。

4.宋代

《证类本草》记载:“味甘、辛、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久服轻身。叶,主中风热汗出。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蕳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曝干。得泽泻、藁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脏风。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8]在药物配伍方面:经验后方“治破伤风。防风、天南星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即止。又方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赤色,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此药累经有效。”[8]

《证类本草》关于防风功效记载综合了古代医家的描述,内容详实完备,并在经验方中记载防风有“治崩中”的功效且“累经有效”,首次提出了防风具有止血的功效,这个功效在现代临床中鲜有应用,应加以验证运用。

从以上本草记载中可以总结得知,在张元素之前,所记载防风为味甘辛性温,主要功效祛风止痛,兼有治目盲及补虚、止血之作用。

张元素关于防风的认识及临床应用情况

1.内涵认识

张元素《医学启源·用药备旨》中载防风为“风升生”中首位药,“气温味辛,疗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误服泻人上焦元气。……其用主治诸风及去湿也。”[9]《珍珠囊》记载:“防风,甘,纯阳,太阳经本药。身去上风,稍去下风。与干姜、藜芦、白蔹、芫花相反。”[9]《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中将防风功效总结为泻肺气、搜风、解肌及祛湿四方面[9]。

张元素认为防风为治风通用之品,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泻肺实。这和现代中药学及当今临床使用基本一致,但是泻肺实,泻上焦元气在现代中药学和临床使用中鲜有体现。

2.临床应用

《医学启源》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主治心法》中共提到防风25次,主要功效如下。

①祛风。张元素认为,防风为疗风通用之品,无论是内风、外风、风热、风寒均可以配伍使用。正如其在“用药凡例”中说“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证加药为佐”。

②解表。张元素在主治心法第七“中风”中言:“手足不遂者,中腑也,病在表也,当先发汗,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甘草各二钱……随经用之。”

③祛湿化痰。张元素在主治心法第一“随证治病用药”中言:“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去痰。用白术、枳实、半夏、防风、苦参、泽泻、苍术。”另外张元素在主治心法第十四“咳嗽”中无论有痰无痰均配伍使用防风,而其中有痰之咳嗽均伍用白术、半夏、防风三味药,可见这是其在祛痰时常用的对药。

④泻热。虽防风性温,但元素在目疾治疗中用其泻火。如“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目连闪,肝热,柴胡、防风、甘草”。

在《医学启源·六气方治》的62方中,共出现防风9次。其中7次为主方伍用,均出现在六气方治首篇“风”中,分别为防风通圣散、灵砂丹、神仙换骨丹、不换金丹、花蛇续命汤、防风天麻散、大通圣白花蛇散。其余2次为加减中使用,分别为:①凉膈散中“风眩目痛,加川芎半两,石膏三两,防风半两”;②姜附汤中“挟风不仁,加防风半两”。在除“风”外的五气方治中其余方均为伍用防风。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防风于此书中共出现3次,总结其主要功效如下:

①脾实证泻肺气。“金为土之子,土满则肺气壅遏,泻肺气,所以消满。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

②小肠证解肌。“阳邪每多自汗之证,故不用发表,且小肠经专主上部,与足阳明解肌不同。藁本、羌活、防风、蔓荆”。

③肝风证搜风。“肝主风木,故诸风属肝,搜风之法,于肝经独祥。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独活、皂荚、乌头、防风、白附子、僵蚕、蝉蜕。”

关于防风祛湿功效探析 张元素在《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中将祛除湿邪分为“除湿”、“燥湿”、“泻湿热”、“化湿热”、“散寒湿”。除湿用半夏、白矾、白茯苓、苡仁、木瓜、橘皮;燥湿用白术、苍术、半夏、硫黄;泻湿热用大黄、芒硝;化湿热用苍术、白术、半夏、茯菩、橘皮、生姜;散寒湿用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果、人参、黄芪。然均未提及或使用防风。

而《医学启源·用药备旨》,在当归拈痛汤方中使用防风温散经络中留湿。“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主治心法”中亦提及防风祛湿化痰之功效。

张元素把防风功效归纳为“其用主治诸风及去湿也”,在主治心法中提到防风有祛风、解表、祛湿化痰、泻热之作用。然从其方剂配伍使用当中可以看出,张元素使用防风主要用于“治诸风”,次用于泻肺实,而在胜湿止痛方面几乎没有应用。现代临床中防风祛风作用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其泻肺实及祛湿化痰之配伍应用经验因所留记载颇少且无医案记载,临床所用较少,但从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临证诊治过程中应引起对防风此功效之重视,不应单纯囿于书中经验记载而放弃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钟赣生.中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9.

[2] 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6- 97.

[4]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中医出版中心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 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3- 94.

[6] 尚志钧.药性趋向分类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

[7] 常敏毅.日华子本草辑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32- 33.

[8] 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03- 204.

[9] 郑洪新.张元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1,67.

猜你喜欢
心法主治防风
港口大型机械防风安全发展形势及防风安全体系建立
大楼的防风攻略
Regularity of Wind-dispelling Medication Prescribed by LI Dong-Yuan: A Data Mining Technology-based Study
寻找文本解读的“心法”
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
防风衣
浅析涌泉穴
小模大样
简介道家丹经《天仙金丹心法》
云南民族药方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