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意义探究

2018-01-19 22:48苏晓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6期
关键词:血友病低密度脂蛋白

苏晓

随着脑梗死病症发生率的不断增高,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关注[1,2]。本次就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观察对象,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参照组。参照组男32例, 女28例, 年龄49~78岁, 平均年龄(52.6±8.6)岁。观察组男31例, 女 29例,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52.8±8.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检查,对照组研究对象在入院清晨(观察组患者在入院第2天)空腹静脉采血5 ml, 对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分离, 离心速度设置为3000 r/min, 离心时间设置为10 min, 将血液标本放置在-20℃环境当中进行保存待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检测主要使用循环酶法进行检测, 使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进行测定, 采用检测试剂盒, 根据试剂盒说明说方式进行操作。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检测使用免疫比浊法实施测定, 经五点标准实施定标, 操作程序需要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方式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研究对象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分别为(132.6±52.9)%、(414.6±0.8)μg/L、(14.0±3.0)U/L;参照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分别为(118.0±2.0)%、(268.8±0.6)μg/L、(7.5±1.2)U/L;两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1129.36、15.58, P<0.05)。

3 讨论

脑血管所导致的残疾与死亡现象较多, 约有70%~80%脑梗死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发[3]。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主要是经过多病理机制导致血管局部功能性损伤, 逐渐会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 致使脑梗死出现。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检查诊断多是通过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进行检查诊断, 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的含量变化情况能够有效的对脑梗死程度进行判断[4,5]。血浆内皮损伤属于心血管疾病出现的危险因素,通常情况下, 血管内皮具备相应的修复能力, 人体机体内部细胞因子所组成的抗炎系统和内皮组织细胞等对修复内皮损伤与血管有促进作用, 能够有效保护血管的完整性[6,7]。但是糖尿病、高血脂会连续产生氧化应激作用, 对体内保护血管内皮抗炎系统产生损耗作用, 内皮细胞呈现功能障碍与衰老, 甚至会离开血管壁进入到血液循环, 引发血管损伤、致使局部血栓形成。若临床能够较好的评估血管内皮功能, 则可以反映出血管功能, 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进行预测, 对早期筛选高危人群具有重要价值。

王妮等[8]的研究显示, 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主要为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各指标含量要明显高于体检健康人员的指标含量。本次的研究结果与其研究基本相符,结果显示, 观察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分别为(132.6±52.9)%、(414.6±0.8)μg/L、(14.0±3.0)U/L;参照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分别为(118.0±2.0)%、(268.8±0.6)μg/L、(7.5±1.2)U/L;两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1129.36、15.58,P<0.05)。说明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当中具有重要价值, 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急性脑梗死的病情程度, 提高临床的诊断效果。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指标含量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栓形成, 三种物质能够相互作用促使冬眠粥样硬化发展, 且和急性脑梗死病症的出现密切相关[9]。急性脑梗死疾病产生、发展和患者血液当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变化相关, 上述指标能够贯穿在急性脑梗死发生之前、之后以及患者恢复期过程, 是脑梗死是否进展的预测指标, 也属于治疗监测性标志物, 对患者血液当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有助于临床对急性脑梗死进行判断与治疗, 对急性脑梗死的变化情况与预后评估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能够积极且有效的给予患者提供相应的药物干预[10]。

综上所述, 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临床诊断当中占据重要作用, 有利于早期检出脑梗死, 对患者早期诊断与治疗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确保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1] 马进, 夏海平, 马瑞.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23):5851-5853.

[2] 李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的关系.大家健康(上旬版), 2016, 10(1):66-67.

[3] 李明芬, 黄晓琪, 林英辉,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与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 15(7):1119-1121.

[4] 张琦, 耿洁, 赵建国,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Hcy hs-CRP vWF检测的临床意义.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18):2444-2445.

[5] 潘新福.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相关危险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 23(18):101-102.

[6] 刘岗, 张少玲, 刘品明, 等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原发性高血压内皮损伤标志物及早期靶器官损害的比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 40(8):640-644.

[7] 张艳丽.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的关系.中国基层医药, 2016, 23(15):2318-2321.

[8] 王妮, 陈慧, 郭慧娟, 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动态变化.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20):2187-2190.

[9] 钟玉杰, 杨文, 周艳, 等 .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饮食模式.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2):467-468.

[10] 王国华, 吴晓红, 过佳虹, 等 .化痰祛瘀汤联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11):2521-2523.

猜你喜欢
血友病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我国初步建立现代血友病防治体系
脂蛋白(a):携带武器的坏蛋
磷脂酶相关脂蛋白A2在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时的应用
血友病防治,了解三个关键点
关于血友病的一些科普知识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