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分析

2018-01-19 22:48史蕾朱燕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6期
关键词:生儿保胎黄体酮

史蕾 朱燕霞

先兆流产具体是指妊娠28周前所出现的阴道少量出血的情况, 患者可伴发下腹痛和腰痛等症状, 其宫口未开, 胎膜完整, 子宫大小和相应孕周符合, 且无妊娠物排出, 需及时治疗, 以免影响孕妇和胎儿生命安全[1]。本研究分析100例先兆流产患者, 随机分成孕康组和黄体酮组, 孕康组采用孕康口服液进行治疗;黄体酮组采用黄体酮治疗。探讨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100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孕康组和黄体酮组, 各50例。孕康组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27.21±5.16)岁;孕周14~26周, 平均孕周(20.21±2.16)周;有1次流产史20例,有2次流产史18例, 无流产史12例;平均孕次(2.87±1.16)次;平均产次(1.45±0.10)次;生殖道畸形2例。黄体酮组年龄22~35岁 , 平 均年龄 (27.24±5.15)岁 ;孕周 14~26周 , 平 均孕周(20.27±2.14)周;有1次流产史20例, 有 2次流产史19例, 无流产史11例;平均孕次(2.83±1.11)次;平均产次(1.46±0.12)次;生殖道畸形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孕康组采用孕康口服液进行治疗, 服用孕康口服液20 ml/次, 1次/d。黄体酮组采用黄体酮治疗, 注射黄体酮10~20 mg/次, 孕产反应或出血等症状停止可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用药效果、出血停止时间及下腹痛消失时间、围生儿结局、治疗前后血清孕酮监测值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监测值。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症状消失, 血清孕酮监测值、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监测值正常;有效:症状改善, 血清孕酮监测值、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监测值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用药效果比较 黄体酮组显效35例, 有效1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00%(49/50);孕康组显效23例 , 有效 16例 , 无效 11例 , 总有效率为 78.00%(39/50)。黄体酮组患者临床用药总有效率高于孕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4697, P<0.05)。

2.2 两组患者出血停止时间及下腹痛消失时间比较 黄体酮组出血停止时间、下腹痛消失时间分别为(3.51±1.12)、(3.51±0.61)d, 短于孕康组的 (5.78±2.12)、(6.01±2.81)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946、6.1478, P<0.05)。

2.3 两组围生儿结局比较 黄体酮组胎儿窘迫1例、低体重儿1例, 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4.00%(2/50);孕康组胎儿窘迫4例、围生儿畸形4例、巨大儿2例、低体重儿5例,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30.00%(15/50)。黄体酮组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孕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73,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孕酮监测值、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监测值比较 治疗前, 黄体酮组血清孕酮监测值、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监测值分别为(22.28±0.25)nmol/L、(3210.54±1010.13)U/ml, 孕 康组为 (22.25±0.26)nmol/L、(3210.65±1010.75)U/m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81、0.0005,P>0.05)。治疗后, 黄体酮组血清孕酮监测值、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监测值分别为(29.75±0.32)nmol/L、(8246.21±2010.54)U/ml,孕康组为(25.29±0.69)nmol/L、(6723.92±1241.25)U/ml, 黄体酮组血清孕酮监测值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监测值均优于孕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637、4.5287, P<0.05)。

3 讨论

先兆流产为女性妊娠常见并发症之一, 发生在28妊娠周前。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先兆流产的发生率逐年升高[3-6]。先兆流产的发生原因复杂, 如染色体异常、不良生活习惯、免疫功能缺陷、全身疾病和反复流产等,患者可出现阴道少量出血和腹痛症状。在治疗方面, 黄体酮具有一般孕激素作用, 有雄雌激素作用和肾上腺抑制效果,可促使增殖期转化为分泌期, 从而为孕卵着床、胚胎获得营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药物安全性高, 可加速子宫发育, 确保受精卵在子宫内良好附着, 从而确保胎儿正常生长发育[7-10]。本研究中, 孕康组采用孕康口服液进行治疗;黄体酮组采用黄体酮治疗。结果显示, 黄体酮组患者临床用药总有效率高于孕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体酮组出血停止时间、下腹痛消失时间短于孕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体酮组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孕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清孕酮监测值、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监测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黄体酮组血清孕酮监测值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监测值均优于孕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纳玉等[7]的研究显示, 妊娠早期人孕激素诱导阻断因子(PIBF)降低可能是引起先兆流产的因素之一, 通过黄体酮治疗可有效上调PIBF表达, 可能起到了保胎作用, 采用黄体酮保胎时监测PIBF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保胎疗效。

综上所述, 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大,可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围生儿结局, 值得推广。

[1] 刁玉晓, 韩晓慧.保胎灵胶囊配伍黄体酮胶丸在早期先兆流产中的应用.医学信息, 2016, 29(z1):319-320.

[2] 钟万霖, 罗鸣, 邹婕, 等.能量多普勒评价先兆流产保胎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3):372-373, 376.

[3] 蔡志善, 黄河.低剂量黄体酮注射液联合保胎无忧胶囊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分析.中国药房, 2017, 28(6):759-761.

[4] 王金梅.探讨保胎治疗在早期先兆流产中的应用价值.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2):368.

[5] 韩文莹, 朱锐, 贺蔷薇, 等.三种保胎药物治疗先兆早产的效果研究.河北医药, 2016, 38(13):2038-2040, 2041.

[6] 施展华, 晏婷.E2、β-hCG与孕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保胎治疗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12):2692-2694.

[7] 石纳玉, 石瑞生.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时孕妇血清孕酮诱导的封闭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国基层医药, 2015, 4(18):2848-2851.

[8] 陈淑君, 高颖 .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当代医学, 2017, 23(12):134-136.

[9] 冯冬梅.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7, 4(12):50-51.

[10] 张晶.黄体酮疗法对于先兆流产治疗效果与围生儿结局的影响.北方药学, 2017, 14(8):25.

猜你喜欢
生儿保胎黄体酮
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应用黄体酮治疗的疗效观察
2019年福建省围生儿死亡情况分析
265例围生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保胎这件事 真是《坑娘》
流产多是胚胎异常 别硬保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黄体酮是保胎的“灵丹妙药”吗
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治疗与围生儿预后关系的临床分析
黄体酮序贯疗法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分析
某省围生儿缺陷病因及引起死亡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