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2018-01-19 22:48李英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6期
关键词:恶性心脏常规

李英

心律失常作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最为严重的是恶性心律失常这类突发性疾病, 该病发病突然, 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 如若处理不及时可导致心跳骤停, 甚至猝死,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室颤[1,2]。临床上治疗一般是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 但对后续的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预后的效果并不理想[3]。因此, 本次试验主要研究对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和价值, 以提高患者预后,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经患者同意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 每组45例。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排除标准:有重要脏器损伤患者, 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患者, 不配合医生的患者等。常规组男22例, 女23例;平均年龄(48.4±3.5)岁;平均病程(2.1±0.8)h。干预组男26例, 女 19例;平均年龄(49.4±2.7)岁;平均病程(1.9±0.7)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吸氧、用药、除颤等抢救手段的常规护理, 并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 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完善的护理干预措施有:①专人护理;②实施24 h心电和吸氧监护, 及时对室颤患者进行除颤;③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④完善制度, 做好预案工作;⑤定期培训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和专业知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体征恢复情况和满意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 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肢体活动、意识情况、社会功能、环境领域等方面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通过窦性心律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助循环恢复时间等对生命体征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统计患者出院时满意度, 患者出院时通过调察问卷的方式统计其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组的窦性心律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助循环恢复时间分别为(3.1±1.1)、(54.4±11.8)、(50.2±14.3)min;常规组的窦性心律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助循环恢复时间分别为(5.2±1.5)、(134.6±13.7)、(128.4±17.2)min。干预组窦性心律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助循环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组肢体活动、意识情况、社会功能、环境领域评分分别为(14.3±4.1)、(14.4±3.8)、(13.8±4.1)、(13.9±4.3)分 , 常 规组肢体活动、意识情况、社会功能、环境领域评分分别为(13.3±3.8)、(11.9±3.4)、(11.4±4.5)、(10.5±3.7)分。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别为28、7、8、2例, 所占比例分别为62.2%、15.6%、17.8%、4.4%, 满意度为95.6%。常规组患者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别为18、10、9、8例, 所占比例分别为40.0%、22.2%、20.0%、17.8%, 满意度为82.2%。干预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恶性心律失常一般是指短时间内发生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4]。因其发病急, 并极易导致严重后果, 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通过完善的护理护理干预, 如加强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措施, 不仅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还能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情况[5,6]。与常规护理方式相比, 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心理护理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恢复治疗信心, 有利于患者预后;专人专护的专人护理方式能够排除错误用药的现象;24 h全天吸氧和心电监护有利于随时观察患者状况, 及时发现异常并报告;当出现突发情况时, 预案的制定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专业护理知识和专业护理操作、除颤的定时培训等可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7-10]。干预措施所具有的优点使得抢救过程中的抢救成功率比常规护理的高, 患者预后也比常规护理好, 因此对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联合护理干预的护理方式较好。就本次实验结果而言, 使用常规加护理干预方式的干预组比使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常规组的生命体征恢复快、生活质量评分高、患者满意度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干预组的护理方式有利于患者预后, 患者满意度高, 利于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 使用干预护理方式可取得的结果较好, 价值高, 利于预后,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但因本次实验的样本量小,需要做多次大样本实验进一步探究对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与常规护理两种护理方式的优缺点。

[1] 谢远容.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跳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99):270-271.

[2] 丁岚, 魏春霞, 余其凤, 等.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吉林医学, 2014, 35(32):7276.

[3] 张秋艳.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7, 28(6):751-753.

[4] 周利, 张婷, 刘思 .护理干预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评价.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20):1-4.

[5] 黄雪汝, 王瑜.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8):5-8.

[6] 徐琼英.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3):243-245.

[7] 陈小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呼吸心跳骤停1例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 2013, 30(5):561-562.

[8] 李宏, 蔡瑜.护理干预对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7, 15(5):92-93.

[9] 王敏珠, 连焕鸣, 戴红英, 等.恶性心律失常所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探讨.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2(8):47-49.

[10] 王金芳.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健康之路,2016(4):168.

猜你喜欢
恶性心脏常规
常规之外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力挽恶性通胀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逝世,享年92岁
心脏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别受限于常规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