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2018-01-19 10:49冀志强
全国新书目 2018年6期
关键词:礼乐维度美学

冀志强

所谓经典,其魅力在于常读常新。美学一科来自西方,尽管美学所讨论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也有很丰富的体现,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本无美学,要梳理出一种中国美学经典资料汇编来殊为不易。

正如张法教授所言,中国古代有文论、诗论、书品、画品,等等,但是就是没有一本以“美”命名的著作(《中国美学经典·总序》)。不仅如此,中国古代也没有集中讨论什么是“美”的著作。这就给我们研究中国美学带来了困难。再加上,中国古代对于文学、艺术的讨论有很多都是零散的文字,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很多专门的美学著作。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美学的资料爬梳就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

关于中国古代美学文献的整理,先于《中国美学经典》,主要有三种: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胡经之主编的《中国古典美学丛编》和叶朗主编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在这三种资料中,《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相当庞大。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一种新的资料汇编呢?这就要看《中国美学经典》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一、新的编排

我们不能否认,有什么样的美学观,就有什么样的美学史观。相应的美学史观又决定了我们选择哪些资料使之进入美学史的视野与言说之中。这部《中国美学经典》的编纂,在选择中国美学史资料的同时,就考虑了当下美学学科建设的新路向与新趋势。

这部《中国美学经典》,从大线上也是按照历史文化时期分为七卷十册:先秦卷、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两册),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元卷(两册),明代卷,清代卷(两册)。这种时间的大线是一般的中國古代文化分期都大同小异的。但是,在大的分期之内,这部经典汇编则突破了单一的时间线条与作者序列,而是突出了各种美学文本的内容类型。

如先秦卷的第一编为“礼乐制度美学”。周代礼乐文化是先秦百家争鸣的一个共同背景,并且,周代礼乐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古典型的审美文化。将与其相关的重要文本单独列出为一个单元,则能够突显先秦文献所包含的这样一种美学维度。第二、三、四编是从诸子的角度,选择了儒家、道家、墨家与法家四家。第五编其他美学思想,其中包括了巫术神话美学、舞乐美学、建筑美学、工艺美学几个方面的文本,还有一节关于姿容美的材料。

这样的编排对于中国美学的学习与研究有很多方便之处:其一,可以让我们迅速地、整体地了解某一个时期美学的基本面貌。如这一时期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美学思想。其二,对于学术写作起到更好的参照作用。如我们撰写某个时期方面的美学文章,就可以直接从这本《中国美学经典》中阅读基本的文献材料。当然,作为文选,它不可能代替文献的完整阅读,但是毕竟它给我们指出了中国美学中的基本文献与这些文献中的基本内容。

二、新的维度

新的编排,突出了新的维度。《中国美学经典》在按内容所属编排文本的同时,突出了一个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视角。这就是朝廷美学、制度美学与天下观中的美学。这在每一卷中基本都有体现,但是以往的中国美学研究却并没有给予这些方面足够的关注。

张法教授认为:“中国美学的整体,可以从多方面予以考察。从社会结构方面看,可以分为朝廷美学、士人美学、民间美学和市民美学。”(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6-337页)当然他也强调,民间美学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而是通过其它三者表现出来。并且,从理论的角度,朝廷美学、民间美学与市民美学主要也是通过士人的加工才能够以理论的形态表现出来。但是,在中国古代,士人很多都是参与政治的,所以除了士人美学,朝廷美学在其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传统的中国美学研究,主要是对士人美学的研究。所以, 《中国美学经典》通过文选的方式突出了朝廷美学这一维度,则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其中的两汉卷,在朝廷美学一章共选录了从汉高祖到汉章帝之间十三位帝王与美学相关的言论片断。

与朝廷美学紧密相关的一个方面就是制度美学。这在《中国美学经典》中也是有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受周代的礼乐文化影响是非常大的,而礼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审美性的政治文化,所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有了很丰富的美学内涵。

先秦卷的第一编就是礼乐制度美学,选取了《尚书》<左传》《国语》《周礼》《礼记》《仪礼》几种文献中较有代表性的篇章或片断。通过这些文本,我们可以看到周代礼乐制度美学的基本面貌。两汉卷则选了贾谊等人所著的一些文本中关于制度的论述。宋辽金元卷则又将制度美学分为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器物制度三个方面。清代卷则从规章制度的视角选择了一些与礼乐相关的文本。

中国古人的天下观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在以前的美学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美学经典》一书也将这一维度突出了出来。这一维度与朝廷、制度方面也是紧密相关的。

先秦卷在第六编通过文选的形式梳理了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天下观念的基本轮廓。这些文本给我们展现了九洲说、五服说、九服说、华夷说等主要观念。这又为我们理解周代以来的朝廷美学与制度美学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背景。除了第一卷,其它各卷也都基本上收录了相关文本,展示了中国古代天下观中的美学的基本面貌。

三、新的资料

有了新的视角,就容易有新的发现,也就容易梳理出新的资料。当然,新的资料有时也要得益于研究的推进与考古的发现。如第一卷先秦卷将《孔子诗论》与《性自命出》选人儒家美学一编,就是得益于新的考古成果以及相关的研究推动。

《孔子诗论》出自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得的战国楚竹书。经考古鉴定,它是秦始皇焚书前的战国古籍,所以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孔子诗论》的作者不详,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对孔子诗教思想的记录。所以,这篇文本对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孔子的诗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论诗重情的一个维度。

《性自命出》既出现在郭店楚墓竹简中,也出现在上博简中。学界综合这两个底本,形成了上下篇的《性自命出》。相较于《孔子诗论》,《性自命出》一文更具完整性,其所包含的观点也更为明晰。这篇文献多方面地阐述了心与性情之间的关系,性情在礼乐实践过程中的意义。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儒家美学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些新的文本,自然会使我们对于儒家美学乃至中国美学产生新的理解。

第二卷在新资料上的突出表现是我们前面所述的汉代十几位帝王的美学思想。这些新材料的编选,主要是由于这部选集突出了朝廷美学这一维度。尽管这些材料不是新发现的,但是由于有了一个新的美学视角,所以这些材料也就有了新的意义。

两汉卷中身体美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安《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与蔡邕的“人物品评”。尤其,蔡邕的人物品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与南北朝的人物品藻有一种传承的关系。

另外,生活美学的维度也在《中国美学经典》中有所体现。这样,就有了对古代典籍中有关生活情趣书写的关注。这样,两汉卷中“生活美学”一章,就有了邹阳的《酒赋》与扬雄的《酒赋》,马融的《围棋赋》与蔡邕的<弹棋赋》,等等。

如果这还是一些点滴的讨论,那么在市民生活与市民美学崛起的宋代,生活美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宋辽金元卷,编者又把生活美学分成“文房清玩”、“饮食养生”、“都市景观”三个部分。我们知道,与文房四宝相关的书画都在传统美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品砚、辩琴也体现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调,自然也就有了一种生活美学的品格。这方面,我们可以在《中国美学经典》中读到米芾的《砚史》、赵希鹄的《洞天清录》、程大昌的《演繁露》等有趣的文本。饮食养生一部,则有蔡襄《茶录》、窦苹《酒谱》、朱肱《酒经》等篇;都市景观一节,则有程大昌《演繁露》、范成大《吴船录》、吴自牧《梦梁录》等篇。

明代生活美学一节也有不少文本,较为重要的如张岱的<陶庵梦忆》、高濂的《遵生八笺》、程羽文的《清闲供》、沈宜修的《续艳体连珠》、田艺蘅的《煮泉小品》、许次纾的《茶疏》、袁宏道的《殇政》、黄德龙的《茶说》、冯可宾的《岕茶笺》、张源的《茶录》等等。清代卷也将沈复的《浮生六记》列于生活美学一节。

当然,《中国美学经典》也并不是说能够代替其它的中国美学资料汇编,比如,这部经典汇编在文本的数量上是不及《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的,但是这部经典汇编的确因其新的视角、新的编排,给我们从一个新的向度学习研究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便捷。并且,这部《中国美学经典》也在启示我们,在学习古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有新的发现,因为经典就是常读常新的。

猜你喜欢
礼乐维度美学
印花派对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