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华教授辨治缺血性心律失常经验*

2018-01-20 10:06张翠萍李雪倩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46
中医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周教授心气苦参

张翠萍,李雪倩,李 娇(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是指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细胞的需求,即心脏血液灌注减少、供氧不足导致心肌代谢异常而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属中医学“心悸”范畴。周立华是河南省名中医,硕士博士生导师,擅长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等,重视中医学整体理念、内在逻辑与科学内涵的研究,提倡中西医融合,并提出“状态医学”新观点。周教授临床用药灵活多变,临证时标本兼顾,将辨证、辨病相结合,尤其对心律失常有独特的诊疗思路与方法。笔者将周教授辨治缺血性心律失常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辨证思路独特

1.1 从“心主血脉,血脉亦反馈于心”理论角度辨析

周教授辨证时重视中医学整体理念,认为心脏、脉和血液共属心系,为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提出“心主血脉,则血脉亦反馈于心”的理论。心主血脉,即心主血(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心主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脉管的收缩舒张,使脉道通利、血流畅通);血脉亦反馈于心。心脏的搏动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础;若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液供应不足,则心失所养,脉道壅塞,血流不畅,从而心脏不能正常搏动。《素问·痿论篇》曰:“心主身之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指出血液流动,环周不休,以心脏→血脉→心脏为循环。

1.2 立足于宏观与微观

周教授继承中医学理论,并锐意创新,辨证时立足于中医学宏观与微观,着眼于西医学局部与微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心者,其充在血脉。”《医原》曰:“夫人周身经络,皆根于心。”叶天士曰:“经主气,络主血。”络脉分为经络之络(气络)和脉络之络(血络),共同完成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等生理功能,实现脏腑间信息传递、调节控制、维持了机体内外环境的稳态。周教授认为心所主之血脉与络脉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结合吴以岭院士的络病“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理论框架[1],把络脉与微循环等同起来。微循环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心肌细胞的正常代谢最终取决于微循环的灌注;若微循环发生障碍,将直接影响器官的生理功能[2]。心肌是一个高消耗、低耐受的器官,一旦缺血缺氧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及代谢紊乱,即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细胞膜上的钠、钾、钙离子通道开放异常,产生不均一的电活动,从而发生心律失常。

1.3 从气、痰、瘀辨证

缺血性心律失常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日益渐衰,常表现为气虚、痰凝、血瘀,病理特点总属本虚标实。周教授从状态医学的角度[3]提出:该病最终的病理状态为瘀滞状态,病因归于气虚,病理产物为痰瘀。痰是机体津液不化、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瘀血是离经血液或运行不畅,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的病理产物。痰、瘀共同呈凝滞状态。在生理状况下,心气是津血正常循行的动力,是经脉畅行的保证。无论任何原因导致心气不足,都会气虚而引起痰瘀阻滞,痹阻心脉,扰乱心神,心神不宁或久之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1.4 以“通”“动”为贵

周教授认为:心的正常搏动以“通”和“动”为贵。“通”指脉道的通利;“动”一是指气的推动力,二是指血液的流动性。要保证心脏的正常搏动,必须依靠充沛的心气、充盈流动的血液和通利的脉道,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治疗心律失常的法则为益气化痰、祛瘀通络,即补充心气,增加心气的推动力以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化痰祛瘀以疏通脉道,络通则血脉通利。周教授从西医学的微循环角度解读该治法:“益气”是为正常微循环代谢提供动力,“祛瘀”是为清除微循环的代谢产物;“益气”提供足够的动力,促进微循环中的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无机盐等排泄(即“化痰祛瘀”),从而疏通微循环障碍(即“通络”),微循环正常代谢了,血液与心肌细胞才能正常进行物质交换,心肌细胞正常工作,则心率、脉率节律均匀;整个过程中,益气为主要方法,微循环为关键环节,化痰祛瘀通络为主要目的。

2 组方严谨、配伍精妙

周教授自拟通脉定悸汤,主要药物组成为瓜蒌、酒薤白、清半夏、陈皮、川芎、醋郁金、丹参、三七、水蛭、 甘松、苦参、黄芪等。方中黄芪补气;甘松、苦参通脉定悸;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础方,豁痰开结,宽胸理气;二陈汤健脾燥湿化痰;醋郁金、丹参、三七、水蛭活血化瘀;水蛭破瘀通经。诸药相伍,共奏益气化痰祛瘀、通脉定悸之效,可消除心律失常的根本病因,改善血液微循环,纠正心肌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使心律自平。现代药理研究[4-8]表明:该方具有调节离子通道、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肌、扩张血管、抗缺氧、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可从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67岁,2016年5月3日初诊。主诉:间断心慌伴汗出乏力3 d。患者3 d前出现心慌,持续数分钟,休息后稍缓解,伴汗出、乏力。现症:发作性心慌,汗出、乏力,胸憋闷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紫,苔白,脉促、沉无力,血压90/59 mmHg(1 mmHg=0.133 kPa)。心电图检查示:①广泛心肌呈缺血性改变;②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西医诊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中医诊断:心悸,辨证为气虚痰瘀互结。治宜益气祛瘀。处方:瓜蒌10 g,酒薤白20 g,清半夏12 g,陈皮15 g,茯苓20 g,地龙20 g,醋郁金20 g,醋北柴胡15 g,丹参30 g,甘松15 g,苦参30 g,姜黄连10 g,黄芪90 g,炙甘草6 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5月16日二诊:心慌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汗出、乏力有所好转,无胸憋闷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沉滑,血压106/65 mmHg。上方姜黄减至5 g,苦参减至20 g。6月3日三诊:偶有心慌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无其他不适症状,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微黄,脉沉弦滑,血压112/70 mmHg。心电图检查示:①心肌呈缺血性改变(侧下壁、后壁);②偶发室性早搏。上方黄芪减至60 g,去地龙,加三七粉6 g,红景天30 g。6月20日四诊:诸症较平稳,心慌未再发作,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脉弦滑,血压124/76 mmHg。心电图检查结果大致正常。上方继服15剂,随访3个月,心慌未再发作。

4 小 结

周教授从多个角度辨证缺血性心律失常,认为该病病机多为气虚痰瘀痹阻,给予自拟方通脉定悸汤加味,经过临床验证,效如桴鼓。周教授临证时辨证思路新颖,标本兼治,组方严谨,配伍精妙,其经验值得借鉴,以期为缺血性心律失常提供新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

5 参考文献

[1]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

[2]王吉耀.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8.

[3]周立华.状态医学——创立新医学体系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21-22,35.

[4]张金国,曹勇,董志巨.黄芪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9,18(15):2838-2840.

[5]孙志强,郑冀,代龙.瓜萎薤白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0,41(11):76-78.

[6]马丙祥,董宠凯.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房,2014,25(7):663-665.

[7]刘季,陈朋,方功德.三七总皂苷对犬心肌的保护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1998,13(2):109-110.

[8]季晓雯,张国伟.苦参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6):85-88.

通信作者:周立华,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科,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东明路63号,450003,zhoulihua1957@163.com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课题(13B360104);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6A360005)

猜你喜欢
周教授心气苦参
Efficacy of Kushen decoction (苦参汤) on high-fat-diet-induced hyperlipidemia in rats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湖南一教授在美国遭持枪抢劫,用中国功夫击退劫匪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大剂苦参治不寐
出身寒门就是过吗
苦参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化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