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牛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体会

2018-01-20 17:55谢琰玲郭正廷
中兽医学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解磷敌百虫胆碱酯酶

谢琰玲,郭正廷

(1.甘肃镇原县临泾畜牧兽医站,744500;2.甘肃省镇原县畜牧兽医局,744500)

有机磷农药是目前农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杀虫剂,也是引起牛中毒的最常见的农药,其种类多,包括甲拌磷、对硫磷、内吸磷、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等。当家畜接触或误食了喷洒有机磷农药的青草或庄稼后便会发生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是由于家畜食用含有某种有机磷制剂的食物或有机磷制剂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主要作用机理是体内的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从而导致神经生理机能的紊乱为特征。笔者根据最近临床收治的一例牛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性病例,具体论述如下。

1 病因

引起中毒的原因主要是:采食、误食或偷食了喷洒过有机磷农药的农作物、蔬菜、牧草等;误食拌过或浸过农药的种子;误饮被农药污染过的饮水;误用配置农药的容器当做饲槽或水桶来喂饮牛;在兽医临床上常用敌百虫驱除牛体内外寄生虫,用量过大或舔食体表的药物;人为投毒等。

2 症状

有机磷农药进入体内后0.5-6 h发病,呈急性经过。轻度:兴奋不安,对周围事物敏感,流涎,全身出汗,瞳孔缩小,磨牙,呕吐,口吐白沫,肠音亢进,腹痛腹泻,肌纤维震颤。重度:全身战栗,狂躁不安,向前猛冲,无目的奔跑,呼吸困难,支气管分泌物增多,胸部听诊有湿性罗音,瞳孔极度缩小,视力模糊,抽搐痉挛,粪尿失禁,粪便中带有黏膜和血液。常在肺水肿及心脏麻痹的情况下死亡。牛的有机磷中毒,大多预后不良,如不及时救治,急性死亡的概率非常高。

3 诊断

有接触有机磷农药的病史;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痉挛、流涎、出汗、口吐白沫、瞳孔缩小等;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其活力在60%以下,用B.T.B试纸进行测定。

4 治疗

当发现中毒时,应立即使用特效解毒药,最常用的有解磷定、解氟磷、双解磷等,以解磷定为例,按照每公斤体重15-30mg的剂量,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配成2.5%-5.0%的溶液,缓慢静脉滴注,每隔4小时重复注射一次,直到症状明显缓解。如果使用双解磷救治,用量应是解磷定的一半。在使用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可按每公斤体重0.25mg,每隔1-2小时用药一次。另外还要根据症状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比如催吐导胃、保护黏膜、强心利尿、补充体液、解痉镇静等。

5 病例

2018年6月18日下午2时,本人接到本镇刘某求诊电话,称家中的一头母牛因误食农药病情严重,要求前去救治。畜主称该牛上午9时许拴系绳断跑进附近刚刚喷洒过敌敌畏的玉米地啃去大片玉米苗。现场看到病牛精神沉郁、时而不安,频频踏步和横卧,时而向前猛冲,口腔流涎,不断拉稀便。全身肌肉震颤,胸前出汗,呼吸困难。根据畜主叙述及临床症状初步诊断该牛因误食农药而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

治疗原则:特效解毒为主,对症治疗为辅。具体措施:

(1)特效解毒:解磷啶20g用注射用水稀释后肌肉注射,以后每隔2小时注射10g。硫酸阿托品40mg肌肉注射,以后每隔1小时注射20mg,至肺水肿消失,无呼吸中枢抑制,症状改善后改每小时10mg一次,6小时后无反复便停药观察。

(2)对症治疗:用异戊巴比妥钠2g肌肉注射镇静病牛。10%安钠咖20mL肌肉注射以强心。

(3)洗胃,反复冲洗至水清为止。然后用1.5 kg番泻叶制剂加温水6kg用胃导管灌服,3h后患畜排稀便多次,出现泡沫样及稀水样,农药味较浓。

(4)6月19日病牛精神状况基本恢复正常,肌肉注射青霉素64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2天预防继发感染。6月20日复诊,其牛症状消失,饮欲、食欲、精神正常。

6 体会

用中草药番泻叶制剂,代替了传统的盐类泻剂和甘露醇。番泻叶具有健胃泻火、通便等功效,且有止血抑菌、保护胃黏膜等作用,不良反应少,优于其他泻剂。配合西药治疗,极大提高了治愈率。

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有机磷农药中毒机理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造成组织中乙酰胆碱的积聚,结果引起胆碱能受体功能紊乱,而使有胆碱能受体的器官功能发生障碍。有机磷农药对人和畜禽均有剧毒,当人或畜禽误食或接触中毒时应立即抢救。抢救时使用特效解毒药并结合洗胃。须注意,若是敌百虫中毒时不能用碱性溶液洗胃,因敌百虫遇到碱性溶液后变成有剧毒的敌敌畏就加重了毒性。不要在施药区放牧,也不能在施药区割草喂家畜。不能滥用农药来治疗皮肤病。做好农药的保管工作和使用方法,防止农药中毒。

猜你喜欢
解磷敌百虫胆碱酯酶
解磷菌、解钾菌和固氮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敌百虫对合浦绒螯蟹的毒性影响
敌百虫在畜禽养殖中的合理使用
体外筛选中药胆碱酯酶抑制剂
敌百虫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解磷微生物及其在盐碱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①
一株土壤解磷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单细胞拉曼光谱在环境解磷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
几种鱼类用药 注意事项
血清胆碱酯酶对胃肠道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