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本中职分析化学教材的分析

2018-01-21 19:15戴涵宇
教育界·上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摘要】运用项目和案例教学法,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从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材;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食品检验、粮油检验、园林技术、药学等专业来说,分析化学是这些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容量分析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以正确方法进行科学实验的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工作能力。它的专业特性极强,直接与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和顶岗实践能力相挂钩。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但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中职学校的分析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校目前使用的分析化学教材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教材重点突出提高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基础性、普及性、时代性。但是从2008年第二版出版至今,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普通初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分化,该教材出现了一些局限性。现对该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一、分析化学教材对章节目录的安排

该教材章节的分布: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和实验操作部分。

(一)基础理论部分

二、对分析化学教材章节的分析

通过以上的章节罗列可以知道,该教材基本上是基于教学大纲的安排,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路来编排教学内容的。这样的教材编写方法紧扣大纲,容易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早期基础较好的中专学校学生来说确实是一本比较理想的分析化学教材。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都是經过达标学校挑选后留下来的学生,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在学习上绝大多数是被动接受着,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是比较排斥的。因而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若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和思路来组织教学的话,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本文从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这两方面来对该教材进行修改的探讨。

第一章节的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引出。例如结合天平的使用,通过对教师的数据与同学们的数据进行对比及分析,自然而然就可以引申出相应的概念。至于标准偏差和置信度、置信区间是本章节的最难点,一两节课不足以彻底掌握,同时在非科研的工厂一线检验工作中基本使用不上,可以作为选学内容供一小部分好学的学生去学习。

第二、三章节的滴定分析概论与酸碱滴定法,由于在之前的化学课程中已经接触到一部分内容,所以适当复习一下,然后提出三两个具体的实训项目交由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和总结,例如白醋酸度值的测定、复合碱的测定等,相关计算可以穿插进行。有关酸碱、缓冲溶液、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计算以及多步电离的计算是本章节的难点和疑点,可以不作要求。

第四章节配位滴定法在课程设置时,可以从水中硬度的测定来引出相应的概念和计算。EDTA的结构和对金属离子的配位特点可以简单讲解一下,不宜深入。至于EDTA的电离平衡以及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内容可以略去,因为这些知识点纯理论性太强,太抽象,中职学生难以接受,也没有兴趣去了解。

第五章节氧化还原滴定法可以从两个项目和一个案例来设置课程:高锰酸钾法测过氧化氢的含量,重铬酸钾法测水中的COD,碘量法案例——学生食堂中食用油过氧化值的测定。在本章节的开头可以简单讲解一下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种类、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的选择等。电极电位、能斯特方程、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和速率等可以舍去或作为选学内容。

三、结论和建议

在相对少的课时内完成相对完整的既定教学目标,这是个矛盾。因此,教学中要事先挑选好教学内容,写好教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把学习内容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如前所述,适当删除一些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并不会影响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不能按传统的方式处理教材。要以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为宗旨进行分析化学教学,提倡“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达到“做中学”“做中教”的目的,并使学生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记录和思想表述。

建议适当增加彩色插图。分析化学的学习从来都是比较枯燥的,较多图片、照片的使用对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理解记忆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有极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切实掌握一定的实验能力和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能极大地减轻学生的压力感,营造一种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较多的图片,特别是与现实生活、生产有关的图片,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分析化学的基本特征和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充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理论、模型、分类、归纳等方面的插图,为学生学会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探究手段提供了极好的示范,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难度,对缓解中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排斥心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图表的大量应用,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增加了信息量,对培养学生归纳、对比能力,吸收整个书本的知识体系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本教材是一本优秀的中职分析化学教材,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新情况、新事物不断涌现,旧的思路已经不太适合当今的现实情况。因此,希望再版时能适当考虑修订上述内容。

【参考文献】

[1]周玉敏,付云红.分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分析化学教学大纲[Z].2002.

[3]薛自萍,霍江莲.食品理化检验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刘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9):301,247.

[5]戴涵宇.对中职化学课改两种教材的分析[J].考试周刊,2009(50):15-17.

[6]张志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力[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02):25-26.

[7]杨敏.基于学习任务的中职分析化学有效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5):61-63.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分析化学》公布2019-2020年度优秀编委
探析项目教学法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flash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等职业院校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第一届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关于申请“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的通知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关于申请“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