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背后 关于王国锋的《新闻》系列

2018-01-21 10:39黄笃
东方艺术·大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苏珊新闻王国

2014年

王国锋是一位将社会性与观念性相结合的艺术家。他之所以近来引起关注,就在于他所创作的巨幅全景彩色摄影作品,即呈现的是20世纪全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主流文化象征奇异壮观的大型政治建筑,以及最近对朝鲜一些大型政治活动场景的持续拍摄。他从2004年至今先后拍摄了中国、前苏联、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朝鲜的社会主义典型建筑,追溯和探讨这种建筑谱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客观再现了这些建筑在形式上如同雕塑一样充满着模式化的政治说教,并浓缩了和体现了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的“集体无意识”。他在作品中对被拍摄对象进行了“完美化”的后期处理,高清晰的画面呈现了每一个建筑上所有的细节及具有象征性的符码,使观众在“欣赏”中能阅读到这些庄重威严的建筑形式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属性和政治属性。王国锋近些年参加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展览,引起了广泛关注。

王国锋的《新闻》系列开始于2003年,延续了自身的艺术逻辑,即聚焦于与事件、新闻相关的图像,蕴涵了政治、人物、宗教、冲突、权力等信息。这些图像并非他亲临现场拍摄而成,而是采用了大量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新闻图像,既有来自传统纸媒的杂志和报纸图像,也有来自高科技互联网的数码图像。王国锋梳理和分析了大量的相关图像及其图像之间的历史关系。他把这些图像看作是视觉档案,是可以以全新的视角再次进行解读的对象。王国锋通过对图像的筛选、挪用、翻拍和修改,从而生成一种新的现实形态和新的视觉形态。也就是说,他借用电脑技术将彩色图片或黑白图片进行虚化或模糊化处理,以强化这些历史符号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并赋予了对图像的主观解读,即叠加文字于图像。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在每-巾一作品上以醒目的文字给出发问的句子:“他在说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他們是谁?”,“是谁制造了这一切?”,“他在思考什么?”,“他们是谁,他们制造了什么?”,“他们是谁?这里发生了什么?”,“他们是谁?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是谁?他们要去哪里?”等,虽然这些是由艺术家着意编写的类似于质问式的标语,但相对于图像,语言文字显然承担了图像难以负载的、不可或缺的砝码作用,一方面具有与图像互补的观念与意义,因为语言文字并不完全是图像的具体说明和解释,而是对通过对图像内容的发问,转化成一种新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文字也对原图像所承载的社会意义进行了解构。这些图像无论在当时的语境下,还是作为我们今天回望的历史符号,都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和功能性,而文字的介入,会令人重新思考图像媒介背后所蕴含的话语权及其操控性,因此,对于原图像所承载的社会意义起到了质疑和解构的作用,从而引导观众重新思考和建构图像及其历史。王国锋把这些图像所具有的真实性和表演性重新交给观者进行视觉评判,而观众参与图像与文字的阅读和分析则构成了其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此看来,对于王国锋在作品中如此将图像与文字的互补性结合,正与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也曾有过的精辟论述不谋而和:“事实上,文字确实胜于图片。解说词的确会凌驾于我们所看到的证据之上;但任何解说词都不可能永远限定或固定一幅图片的含义。”(In fact,words do speak louder than pictures.Captions do tend to override the evidence of our eyes; butno caption can permanently restrict or secure a picture'smeaning.)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王国锋作品的图像才具有传递信息和暗示的最终意义,他的整个作品激发了我们对图像的更多想像空间及其对图像背后意义的思考。

参考文献:

黄笃:《形象的焦虑》,Catalogue of PHOTOESPANA 2012, publishedby La Fabrica and Fundacion Telefonic, 2012年,第81 88页。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An Anchor Book published by Doubleday,1977年,第108页。

猜你喜欢
苏珊新闻王国
地下王国
逃离鼠王国
建立新王国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最高贵的导盲犬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最高贵的导盲犬